○孫 麗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上海 200237)
商業銀行面向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借鑒與啟示
○孫 麗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上海 200237)
中小企業(SMEs)作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成分,對我國GDP的貢獻超過了60%,創造了70%的新增就業,然而長期以來中小企業無法得到與大企業同等的政策優惠和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重視,加之中小企業自身的先天不足,從而導致了時下中小企業的發展困境。本文試圖通過對國外和臺灣銀行的學習與研究總結經驗,從銀行的角度為中小企業發展尋求一個銀企雙贏的途徑。
銀行 中小企業 融資 金融服務 銀企雙贏
按現行中小企業劃分標準測算,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戶數比超過99%,中小企業對GDP、稅收、就業的貢獻均遠遠超過50%。然而,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卻由來已久,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宏觀環境下,此問題已經成為阻礙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瓶頸。銀行融資渠道不暢首當其沖,本文將對此展開深入的探討。
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出發,分析原因有:首先,大部分銀行沒有建立針對中小企業貸款信用評級的科學系統,無法獲得充分的信息,面臨嚴重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問題,加之銀行經營理念落后,缺乏動力改進評級制度。其次,中小企業自身條件先天不足。主要表現在:中小企業資本規模經營規模相對較小,財務信息不透明,對貸款的需求相對而言有小、快、急的特點。中小企業的特點無疑加深了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這正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根源所在。
目前國內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觀經濟層面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與探索,本文從微觀的角度出發,以消除信息不對稱為目的,通過研究國外內銀行先進的經營模式,從而得到對我國商業銀行啟示。
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包括提供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服務和積極建立、維護良好的客戶關系,減少信息收集成本,這種模式更可以在經營出現困境的時候,幫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John and Kevin,2005)。如,法國、意大利、韓國都專門設立了專門的中小企業銀行。德國中央銀行(DZB)為中小企業設計了協助成本管理、銷售交易、負債結構、聯合貸款、貸款證券化的等多方面多品的種產品,充分滿足中小企的個性化需求,同時設立VR-Mittelstand處,專職負責中小企業客戶關系管理,為拓展中小企業信貸市場提供業務支持。
中小企業的自身特點決定企業所需的不僅僅是資金,而是更好運營資金的方法與資金使用的便利。只有銀行從企業的角度出發提供全面的服務,才能建立雙贏互惠的銀企關系,為此,各國銀行不約而同提出了全面的綜合服務理念。
(1)多渠道融資服務。如德國復興銀行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分紅權投資,同時提供投資輔導、制定實施經營計劃、解決企業結構方面的幫助。臺灣中小企業銀行設立了中小企業專案貸款制度,中小企業開發基金幫助中小企業引進實現自動化、管理現代化所需的電腦設備和新技術。
(2)發達的中間業務。如意大利金融機構提供結算、轉賬等金融服務和產品市場需求、原料供應等信息服務以及中小企業貸款制度化、專業化等信用服務。愛爾蘭銀行建立了小企業貸款咨詢機構,幫助企業深化企業經營計劃,從而更好地實現金融支持。
成熟的銀行體系講究全面的流程化管理。貸款全程管理思想可以有效地控制中小企業的道德風險。
(1)貸款審批。科學的審批制度必須包括清晰的流程、科學的信用評估方法及完善的擔保體系。如奧地利州銀行(RLB)的信貸流程為前臺(客戶經理)負責收集客戶信息,中臺(融資部)利用風險評級模型評估,并將評估報告轉交給客戶經理的二元審批方法。
(2)貸中監測。貸中監測目的在于及時發現問題貸款,采取措施將損失降到最低,從而提高貸款回收率。如德國工業銀行(IKB)的信貸事務管理部門,每個信貸人員大約管理20—40戶中小企業,在有一定間隔的周期內檢查中小企業支付情況、財務狀況、風險評級抵押物等。
(3)貸后評價。貸后評價不僅可以積累經驗數據、改進信用評價模型,還可以作為員工績效的評價指標。如德國工業銀行(IKB)建立了以客戶營銷名單、融資目標計劃、客戶維持名單為業績評價指標,有效激勵了員工全心全意服務客戶。
(4)全程風險管理。全程風險管理其實是對前三條的總結,但這里我們更強調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而非幾個節點的管理。做得較好的有德國中央銀行(DZB),它建立了風險和過程管理部并與前臺的VR-Mittelstand分離使得信貸風險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解決信息不對稱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信用評級系統,能客觀真實地反應中小企業的信貸風險,從而積極地加以管理和控制。
(1)信用評估。日本八千代銀行開發的SOHO模型將中小企業的非量化信息進行量化,通過10項得分的平均值和方差分布將申請貸款企業的信用狀態分為白色(風險較低)、灰色(風險一般)和黑色(風險較高)。對于不同類型的企業,給予不同的操作措施。此外,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還有,德國工業銀行(IKB)通過信息化建立了客戶選擇系統——目標客戶三角(包括IKB風險評分、企業人數和銷售量三種決定因素),可以篩選出該地區的目標客戶群。
(2)擔保體系。擔保是銀行最古老的規避貸款風險手段之一。在韓國,可通過技術評估對申請人的技術的貨幣價值進行估算,進而發放相應額度的擔保金額。在日本,由政府和銀行共同出資成立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在為中小企業的貸款提供擔保后,可以將相當于擔保貸款的金額轉到政府獨資的中小企業信用保險金庫進行再保險。
(1)網絡貸款。在意大利,中小企業大多扮演產業鏈鑲嵌企業、大型企業供應商的角色,因而利用中小企業的應收賬款對應的龍頭企業的信用來實現資金融通。另外,韓國還有“網絡貸款”(Network Loan),其實質是一種銷售合同融資。
(2)互助基金。意大利提出了“互助基金”即互助信貸集團(MGI),中小企業協會成員集資組建擔保基金,存入參與銀行,參與行則為成員提供高于存款金額20倍的貸款,其效果明顯并被廣泛推廣。孟加拉鄉村銀行也建立類似的互助團體作為抵押擔保的替代方式,以“一人欠貸,團體負責”來約束貸款人,從而有效地遏制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3)貸款證券化。由新加坡星展銀行作為代銷和管理機構,開展的中小企業輔助貸款計劃,通過貸款證券化為中小企業融資。該計劃貸款申請條件比較寬松,主要幫助缺乏業績記錄、沒有優質抵押資產,但有良好商業計劃和業務模式的中小企業。
據臺灣一項調查顯示,與一般銀行相比,中小企業銀行安全性略高,盈利性不相上下。在韓國中小企業的不良貸款率一般穩定在1.5%左右。但是單純的資金援助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并且應當以市場化的操作來解決。近年來,中小企業融資的宏觀環境在逐漸改善,銀行開展中小企業業務初步得到了基本的法律支持與保障,并且已經具備了開展中小企業業務的能力。本文借鑒國外銀行的成功經驗針對我國實際情況提出如下建議。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銀行必須及時轉變經營理念適應市場的變化,構建核心競爭力。Bornheim和Herbeck曾經在理論上論證:銀企關系的建立和持續可以增加雙方的邊際收益。ARITO ONO則從日本銀行與中小企業關系的實證分析中得出,長期的銀企關系有助于銀行降低信息不對稱并且更容易獲得企業貸款抵押品。以客戶為中心已經成為了服務業發展的主流。
要想打破信息不對稱的惡性循環,建立和諧的銀企關系,實現銀企雙贏的目標,銀行就要改變以往單一的服務模式,大力開展全面綜合服務。除貸款外,提供更多的中間業務服務,如資金結算、委托代理、財務咨詢,商業信息服務等以滿足中小企業成長發展需要。如臺灣中小企業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業基金、委托代理、擔當財務顧問的服務,企業可以借此更好地規范財務進而擴寬資金來源,銀行也可以從中獲得豐厚的非利息收入。
銀行的利潤來源于對風險的管理能力。全程化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中小企業的“道德風險”,保證銀行的收益。因此,銀行要加強對貸中監測、貸后評價、全程風險管理的投入力度。如西班牙大眾銀行(BPG)的高科技電子化信貸決策支持系統(CIR)包含了客戶的全部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對潛在的風險貸款進行預警。
解決信貸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首先要建立科學的信用評估體系。例如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引入量化的數學分析方法,對企業的信用(包括破產率、成長性等)進行細致、準確的計算,有效地節省時間和成本。擔保體系與信用評估體系相輔相成,建議我國建立市場化擔保基金并擴大抵押品的范圍。擔保基金的建立需要政府、銀行、企業三方的共同努力,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和有效的管理來維持有效運作。
中小企業融資,僅依靠政府扶持是難以持續的,特別是在中國,中小企業這份大單已遠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要實現中小企業成長的可持續,必須有新的方法來解決原有制度中的矛盾,這需要在吸收國內外銀行經營模式和理念精粹的基礎上革新再造。金融服務創新,如網絡貸款、互助基金已可以找到本土化的雛形,如浙江一帶流行的產業鏈融資、以互助為核心的民間借貸團體等,銀行充分利用第三方的監督來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此外,中小企業貸款證券化將是金融服務創新的一個重要領域。
[1]范衛青:金融支持與中小企業發展[J].生產力研究,2007(13).
[2]李子彬:中小企業發展報告(2008—2009)[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3]顧雁峰:歐洲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經營管理策略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4]陳堅:韓國銀行開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實踐及其借鑒意義[J].金融論壇,2006(11).
[5]倪小萍:新加坡中小企業融資業務的學習與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13).
[6]巴蜀:意大利中小企業:如何與銀行打交道[J].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2003(1).
[7]張揚:從孟加拉國小額信貸成功模式解析我國小額信貸的困境[J].商業研究,2009(9).
[8]郎晟:中小企業銀行的臺灣模本[J].中國金融家,2004(1).
[9]Stefan P.Bornheim、Thomas H.Herbeck:A Research Note on the Theory of SME–Bank Relationship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6(11).
[10]ARITO ONO:Role of Collateral and Personal Guarantees in Relationship Lending:Evidence from Japan’s SME Loan Market[J].Market Journal of Money,2009(5).
[11]Francesco Columba,Mutual guarantee Institutions and small business finance[J].BIS Working Papers,2009(290).
[12]John K.Ashton and Kevin Keasey:Competition and the Provision Of Banking Services to SMEs in the U.K.[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