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潔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安徽蕪湖 241000)
“語文味”課堂的構建
祁 潔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安徽蕪湖 241000)
語文味是語文教學的靈魂,針對傳統教學中語文課堂缺乏“語文味”的現象,分析了產生此現象的幾個原因,并提出相應的策略方法,旨在呼喚語文教育本色的回歸,讓學生體會到語文教學的人文美。
語文味; 語文教學; 教師; 教育
“語文味”理念是來自于中國古典美學中“滋味”一說,根據中國古典審美理論,詩的最高境界是“有味”即有“詩味”,那么由此把它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就美其名曰“語文味”。這一理論最早是由廣東深圳市教研局教研室程少堂老師提出來的。從1999年底到2001年上半年,是語文味理論的醞釀和萌芽時期,隨著其研究的不斷深入,到2003年下半年,他把語文味定義為:“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育(主要是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與意理闡發、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從外延說,語文味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和諧統一,是教學過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諧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執教者、學習者個性的和諧統一(這就意味著僅僅教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學科特點的語文教學也不一定有語文味),是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和諧統一。語文味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是語文教師‘自我實現’和‘高峰體驗’的產物”。
首先大家普遍認為語文老師是雜家,語文課文涉及內容五花八門,有科技文、說明文、散文、記敘文、雜文、詩歌,課文中有些詞語本身就包含著一些專業術語,作為語文老師處于兩難境地,不講會影響對課文的理解;講也不是三言兩語能講完的。學生似乎對于老師講的這些課外東西更感興趣,于是語文老師為了能把課上得更生動有趣,課外還做了大量搜集工作,讓學生全方位了解一些課外知識,于是語文課被異化了,學生是愛聽了,但是語文教學目標卻沒有完成。
其次中考、高考的壓力,使語文老師無法發揮,而且學校每月還有月考,為了更好地投入到復習中,很多老師把課文學習草草結束,更有甚者,讓學生回去自學,所以一學期下來,常常發現最新的課本是語文課本,文本不細讀,談何“語文味”教學。從大處講,語文教學是要讓學生領略中華民族的偉大風采,感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的奧秘,感受真善美的真諦;從小處講,作為教師要教學生文本細讀,進行多元化解讀,走近文本,回歸文本,而現如今,這一切都無法按時按量完成,語文課要講的是如何應試,如何解題,命題趨勢如何,一切唯考綱是瞻,如此一來,語文教學失去了靈魂、生命。
最后語文教師本身的素質較低,語文教師不具備高標準的語文修養,就相當于一個人缺了一只腳,一位表情呆板、語言干癟、知識面狹窄的語文教師是無法上出具有“語文味”的課的。因為語文教師是知識與情感的傳遞者,學生首當其沖得受到教師的熏陶。
(一) 教師本身要有“語文味”
語文課改從起步到現在已有十年了,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從重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到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形式大于內容,語文課改革并不按原有軌道在運行,而是越改越變味,為了增強能力,語文老師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東西,使語文課失去了本身的韻味,不教字詞了,不講字義了,讓語文課成了表演課、教育課,不講枯燥的課文,深入挖掘課文內涵,學生當然很樂意,但是這樣下去,語文教育該何去何從呢?針對這種現狀,首先語文老師要建立自信力,不能被他信力左右。“國學大師、文史泰斗陳寅格先生教課有四個‘我不講’:‘前人講過的我不講,今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自己過去講過的我不講’他這種自信力,使他每堂課都有新的見解,從不人云亦云,令人崇敬”。那么國學大師給我們的啟示是:不能信教參,要明白教參只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底線,要對每一節課都滴下自己的一滴心血;不能信教學時尚,現在大量使用多媒體,但是不該用的時候也不該多此一舉。雖然新課改中強調自主、合作、探究,但是整個課堂的控制者、引導者還是教師,具備以上自信力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還要具備語文素養,只有“腹有詩書氣自華”才能為上好具有“語文味”的課打好基礎,作為教師,第一步自己要吃透教材,每一篇文章都要認真品味,默默體會。一個文化底蘊比較深厚的教師教出來的東西更應豐富一些、深刻一些,因為不同水平的人教出來的語文課,“語文味”也是有差異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具有一定的教學機智,而教師的教學機智則體現在精妙的語言,得體的說話方式。古人云“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那么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要不同于人們平常的談話,這是一種思維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在交流中也是幫助學生鑒賞文章、積累語言的過程。這些都是教師“語文味”的具體體現。
(二) 教學過程要滲透“語文味”
1 以讀增“味”
教育名家鄧彤提到的“素讀法”就說明了讀的重要性,首先是朗讀,通過這個環節正音,把握重要詞語的準確含義,對文章的遣詞造句進行揣摩和體悟;其次是范讀,即找同學單獨起來讀或教師示范朗讀,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有步驟、有感情地讀;最后全班共同誦讀,這樣可以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2 以情入“味”
著名特級教師黃玉峰借用荷爾德林的“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一名言,提出“愿我們詩意地教語文”。語文是一門具有豐富情感的學科,語文老師也應是一位感情充沛并會“煽情”的人,語文老師要在課堂上巧妙創設語文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愿意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有些課文只靠字面描寫是無法體會其深層意蘊的,教師除了要適時激發學生想象,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將一幅幅實景展現出來,如教《雷雨》這樣的作品,借助視頻讓同學們真切感受到當時的情景。還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語言也很重要,“錢理群先生說,語文教學要使學生‘在有聲有色的思想,有韻味的語文世界里流連忘返,透過美的語言,你窺見的是美的心靈,美的世界。’”在一堂“語文味”的課堂里,教師切忌不要把生活語言混同教學語言,因為生活語言太隨意,缺乏美感,這勢必會影響“語文味”的課堂,教師使用規范的教學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而且如果教師優美的語言始終和文章本身的情感相匹配,那么課堂就會始終彌漫著“語文味”。
3 以寫促“味”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與口語交際教學是不能割裂開來的,如果分裂開來教學,勢必會培養出只會講不能寫、只能寫不會講的單一型人才,這和當今社會所提出的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要求是不符的。前面所說的讀,并不是漫無目的地讀,也是分步驟、有目的地讀的,宋代著名學者朱熹讀書時就十分喜歡在書上做各種記號,初讀、再讀、三讀都用不同顏色的筆圈點勾畫,他認為這樣能“漸漸向里尋到那精英處”,可見,學生在讀書時一定要注意圈點批注,現在也有很多老師使用這種方法教學,這種方法對學生的應試也確實有好處,有利于提高做閱讀理解的速度,因為圈點批注是一個篩選信息的過程,它能夠幫助人們抓住文章重要信息,梳理文章結構,概括主旨,思考并汲取文章的思想內涵,提高概括理解與邏輯能力。這個過程同樣需要老師的悉心指導,在要求同學圈點批注前可以給一個綱領,讓學生循著這個綱領來圈點批注,通過這種單項訓練后,最終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力圖改變語文課上“君子動口不動手”的不良現象,讓學生勤練筆,不一定每一篇都要長篇大論,可以有隨筆、命題作文等等,短篇一定要在課堂當堂反饋,同學之間可以先進行小組交流,然后互評,教師大面積讓同學站起來范文朗讀,把班級整個寫作環境調動起來。這樣,教師、同學都動起來,讓作文教學落到實處,平常讀寫結合,勤學勤練,必定為同學日后的表達與寫作鋪平道路,掃清障礙。
目前,學術界已經出現了“語文味派”,“美國的方帆博士曾在評論中提出‘語文味’派說法;2006年8月26日,著名美學家、語文教育家孫紹振先生在深圳看了剛剛出版的《程少堂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一書之后,接下來在給程少堂的公開課《荒原中的舞蹈:中國知識精英的精神困境與突圍——<離騷><逍遙游>的文化解讀》作點評時指出:現在可以肯定地說,語文味或文化語文教學流派在深圳初露端倪。”語文味教學風格借助大量課堂實錄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很多教師也從中受到啟發,有了這方面的意識,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工具學科,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所以要想上出具有“語文味”的課,實際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但是它絕不是標新立異,僅僅是教育名家賦予它的一個新鮮的說法,目的就是對語文教育本色的呼喚,立足于學生的現狀、素養、發展、成長,讓更多的生命之花在語文課堂盡情綻放,讓自然、社會、生命的美好與可愛能安放在學生的靈魂深處。
[1] 程少堂.“語文味”的成長史[J].中學語文教與學, 2008,(10).
[2] 于漪.語文教師必須有教學自信力[J].語文學習, 2010,(1):4-6.
[3] 厲黎江.語文味是語文課堂永遠的追求[J].文學教育,2009,(2):46-47.
G633.3
A
1671-4733(2010)04-0093-02
DO I:10.3969/j.issn.1671-4733.2010.04.030
2010-11-02
祁潔(1984-),女,安徽淮南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育(語文),電話:1521222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