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萬云
(三峽大學 政法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在技術和網絡較為發達的今天,各大商家發現了消費者個人信息中隱藏的巨大商機,為了占領市場份額、擴展業務等多種商業目的,各個商家進行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交易,不斷地騷擾消費者的生活安寧。
對于個人信息的概念,學界有“識別說”和“隱私說”兩種觀點。“識別說”認為,個人信息是指一切可以識別本人的信息的總和,這些信息包括了一個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個體、社會、經濟、文化、家庭等方面。德國《聯邦個人信息保護法》、法國《信息保護法》、日本《有關行政機關電子計算機自動化處理個人信息保護法》均采用這種規定。“隱私說”認為,“個人信息是指個人不愿向外透露的或是個人極為敏感而不愿他人知道的個人信息。”美國《隱私權法》、澳大利亞《隱私權法》等均按照這種規定。
本文主要是采用“識別說”來詮釋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定義。所謂的消費者個人信息,是指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產生的能夠在單獨或與其他信息對照后,可以識別特定的消費者個人的信息。這些信息包括消費者姓名、年齡、家庭住址、證件號碼、手機號碼、QQ及MSN賬號等。其最大的特點是通過它能夠準確的識別出特定的消費者個人。
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總會不可避免地透露自己的信息,比如在淘寶購物時就必須留下消費者的姓名、電話號碼、家庭地址等,在付費過程中信用卡的刷卡記錄,甚至許多商家為了留住老顧客而采取一些促銷手段,利用會員卡或者VIP貴賓卡等手段建立消費者的檔案,無形中使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收入囊中。然而,消費者此時并不知道,自己對個人信息已經失去控制,等到某些商家和不法之徒將其變賣,被過多的電話和短信頻繁騷擾甚至造成金錢損失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轉而尋求法律救濟。
迄今為止我國對于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只是散見于《憲法》、《民法通則》、部門規章及地方性法規中,在個人信息使用中并沒有一部全國性的法律進行引導,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多體現為一種間接保護,如《憲法》第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害,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0條規定禁止“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隱私的行為”。這導致了我國對消費者信息的適用大多都是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由于不明確法律法規中哪些個人信息是可以公開的,哪些是隱私不能公開的,這就難免出現侵犯個人隱私的現象。
在對消費者個人信息進行保護時,沒有建立相關的懲罰機制。在我國,未經過本人同意使用他人信息,更多的只會受到道德上的譴責,并無經濟利益及相關法律責任。特別是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規范使用信息的社會意識也沒有隨之建立,對社會健康有序發展造成嚴重損害。
在我國消費領域建立規范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的環境,還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與困難。
3.1 缺乏法律的明確界定和保護
目前我國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保護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其法律保護規定還存在著一定缺陷。其一,憲法中規定的生活安寧權,僅僅是一種原則,只是在宏觀上規定了法律保護的個人信息權益,但在法律適用及責任承擔方面沒有明確地規定;其二,在《民法通則》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中,只有對權利人的精神造成較為嚴重的后果時才能給予賠償,對輕微的騷擾,權利人只能請求停止侵害而無權請求賠償。
3.2 沒有確定消費者對個人信息的控制權
消費者缺乏個人信息被使用的知情權,商家通常在消費者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對消費者的信息進行收集、儲存、使用,使消費者無法控制自己的信息。知情權作為公民一項重要的法定權利,包括行政知情權、司法知情權、社會知情權以及個人信息知情權。只有最了解和最關心自身信息的消費者本人,賦予他們對個人信息的控制權,才能更積極地保障使用信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3.3 缺乏信息保護的有效手段
在消費者信息使用過程中,由于商家的差錯或其它原因導致的個人信息泄露,給個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種責任由誰來承擔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另外,消費者對信息泄露起訴沒有便捷的渠道,例如消費者的手機資料被商家泄露后損失了幾十元花費,這樣簡單的事例起訴到法院,法院適用普通程序或簡易程序審理案件,在時間、訴訟費用等方面是非常不經濟的,所以絕大多數消費者選擇了忍氣吞聲,自動放棄此項權利。
3.4 監管不力
健康有序的市場不僅需要行業自律,以及有關法律對它們進行合理規制,而且需要管理部門的得當監管。在我國,監管部門對商家監管觸及不深、力度不夠,并沒有多少真正行之有效的措施來規制其服務行為。造成監管部門監管不力的原因主要是監管體制不明,究竟由誰來對消費者個人信息進行監管,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論。監管體制不明、監管主體混亂的后果是誰都可以管,誰也都可以不管,權力的爭斗和退讓都將不利于監管。
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必然成為主流趨勢,在未來我國建立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必然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和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此法律法規尚未出臺之前,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規范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使用行為。
4.1 加強個人信息的管理
商家在收集和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過程中,既要為消費的發展和正常信息的充分交流創造便利的條件,也要保證個人隱私不被惡意泄露,在公平合理的原則上進行平衡。因此,在商家與消費者在收集信息的同時,在沒有法律法規規定的情況下,雙方應明確約定個人隱私及正常交流信息應包括的內容。一般來說,對于構成個體識別的個人隱私類信息,商家的公開使用必須經過消費者本人的同意,就信息公開的使用范圍及侵權責任等方面的內容簽訂書面的協議,協議生效后方可使用,但商家應當承擔及時匯報其信息使用的情況的義務;對于可正常交流的信息,商家可以不用事先經過消費者本人的同意即可公開使用消費者的信息,但對于信息使用情況應當及時報備給本人。
4.2 保障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控制權
當消費者進行交易行為時不可避免地會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商家未經消費者允許擅自對其信息進行傳播和使用,使消費者對自己的個人信息的失去控制權。在歐洲國家,在涉及消費者為交易行為時,則體現為以告知與選擇為內容的控制權,告知原則要求商家必須告知消費者他們的個人信息的用途和怎樣被使用,從而使消費者能夠獲得控制權,在商家使用過程中對它加上一些限制條件或者取消原本的交易活動。因而企業便負有揭示其意圖的初始責任,而消費者負擔的責任就是在被告知商家的意圖之后,做出是否屬于可以接受的風險的決定,并把他們認為不可以接受的使用方式告知商家。因此不妨將個人信息的控制權作為消費者的一項基本人權,只有當消費者主動表示其愿意披露有關個人信息時,商家才能在其授權范圍內享有相應的使用權。
4.3 建立懲罰機制
筆者認為追究責任制度方面不妨借鑒德國的經驗,德國在《個人資料保護法》第8條中明確規定:“非公務機關違反本法或其他資料保護規定,進行不合法或不正確的自動化資料處理,資料本人對其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而其損害的發生是否出自資料檔案控制者的存在狀況,發生爭執的,個人資料檔案控制者應負舉證責任。”總體說來其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原則,即商家對消費者個人信息造成侵害時,由商家對其侵權行為承擔過錯責任,并且德國保護法規定商家的賠償范圍是沒有最高限制的,采取民法上的全額賠償原則。同時,基于消費者在信息掌握方面處于不利地位,商家必須承擔起舉證責任,即采取舉證責任倒置制度。
4.4 加強行業自律和自我保護意識
加強對商家的監控是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的重點。消費者個人信息知情權是消費者與商家之間基于合同關系或者其他利害關系而產生的私權利,其實現有賴于商家履行保護信息的義務。因此,應聯合行業協會和企業加強對個人信息保護,對商家違法披露和泄露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予以批評及披露等處罰,營造良好社會環境。消費者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在交易過程中被要求填寫個人資料時應詢問這些個人資料的用途及使用后的處理情況,避免為商家違法行為提供可趁之機。
4.5 建立小額訴訟和集團訴訟
小額訴訟程序是比簡易程序更簡化的、專門針對小額輕微權利進行救濟的一種獨立新型的訴訟程序。“因為一般的簡易程序只是簡化了普通程序的某些方面,從訴訟理念、訴訟方式和訴訟費用等方面,與普通程序相比都沒有明顯的差別。而小額訴訟與普通程序則是在質上區別開來的一種程序,通過小額訴訟程序,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糾紛并大幅度地降低訴訟費用。”小額訴訟程序降低了訴訟成本,提高了訴訟效率,消費者才更愿意把受侵害的事實訴諸法律,尋求法律救濟途徑。集團訴訟是集團本身作為一個統一的原告提起的訴訟,它可以使多數存在的小額受害者聯合起來得到救濟,可以使弱小的單個個體得到更有力的程序保障。在我國,維護消費者的權利可以依靠消費者協會來實行集團訴訟,消費者協會應發揮它的團體優勢,使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有能力與商家抗衡。
[1]杜敬明,唐建國.信息化與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陳起行.信息隱私權法理探討——以美國法為中心[J].法律評論,2000,(2).
[3]韓迎春.論消費者個人信息知情權的法律保護[J].經濟法規,2010,(4).
[4]王娟萍.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保護初探[J].法制與社會,2007,(4).
[5]嚴炎.當代小額訴訟程序探析[J].政治與法律,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