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波
(臨沭縣水利局,山東 臨沭 276700)
帝堯時代,“蕩蕩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尚書·堯典》)。堯帝命鯀治水,鯀曾企圖“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但這卻觸犯了天帝的權威,而使自己身遭不幸,“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山海經·海內經》)。鯀雖然身罹不幸,但并未屈服,在死后肚腹裂開,從而生出了自己事業的繼承人禹。禹繼父志,前仆后繼,并改父鯀堵湮的方法為疏導入海的方法,終于戰勝了洪水。祝融殺鯀于羽郊,這里的“羽郊”也就是現在的山東省臨沭縣大興鎮的“羽山”,四千年前大禹治水在臨沭這塊土地上留下足跡,四千年后,臨沭人在這片熱土上不斷延續著“大禹”的足跡。
沭河是臨沭人民的母親河,臨沭縣也因沭河而得名。千百年來,沭河哺育了兩岸人民,偶爾也會帶來水患。臨沭縣是一個僅有65萬人的縣城,為沭河治理建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1949年春,第一期導沭整沂工程開工,國家共投資3000多萬元,先后調集37個縣(市)114萬民工,在大官莊村北鑿斷馬陵山,開挖新沭河以分泄沭河洪水,建成分沂入沭水道,完成沭河攔河大壩、穿沭涵洞、人民勝利堰等大型建筑工程,減輕了魯南蘇北66多萬公頃糧田的洪澇災害。其間,臨沭人民以大局為重,積極參與了沂沭河洪水東調等國家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共移民30個村莊、2.3萬余人,征地8000公頃,147人在工程施工中受傷致殘,36人獻出了寶貴生命,為水利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臨沭縣人民無怨無悔。
為徹底治理沂沭河水患,1971年興建沂沭河洪水東調工程,是治淮“東調南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過開挖人工河道,興建攔河閘壩、復堤護險等一系列工程措施,迫使沂沭河洪水東調入海,騰出駱馬湖和新沂河部分庫容和泄洪能力,接納南四湖洪水,最大限度地減輕魯南蘇北地區的洪澇災害。到1981年12月工程停工緩建,工程建設過程中先后調集臨沂、臨沭、郯城、莒南、莒縣、日照、蒼山、費縣、沂水等9縣民工56萬人次,經歷21期施工,完成計劃工程量的50.1%。
沂沭河洪水東調工程建設,自建國初期開始先后經歷了“三上兩下”的過程,1972年 5月,臨沂地區沂沭河洪水東調指揮部改名為山東省治淮沂沭河洪水東調指揮部。沂沭河中下游達到了20年一遇防洪標準,東調一期工程全面完成。1992年沂沭河東調續建工程開工建設,將設計工程防洪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
現在臨沭人民見證著父輩們治理大江大河的成果,沭河大官莊水利樞紐宏偉壯觀,是連接分沂入沭水道、新沭河和老沭河的咽喉,是沂沭河洪水東調的關鍵控制工程,素有魯東南“都江堰”之美稱。河道攔蓄工程極大地開發了沭河水資源,大官莊閘、沭河華山橡膠壩、龍窩灌區渠首攔河閘三層攔蓄工程形成了近2000公頃的水面,營造了良好的水利生態環境,沭河華山橡膠壩每年引水8000萬m3,最大能力保障了該縣工業區用水,龍窩灌區渠首攔河閘每年引水1.2億m3,保障了龍窩灌區2萬公頃農田的灌溉。
目前,東調續建工程主戰場在臨沭這片土地上再次打響,續建工程涉及分沂入沭、沭河及新沭河治理三項工程,工程總投資達到3.4億元,建設資金2.555億元,僅上級補助占遷補償資金就達到8000萬元。縣政府充分發動群眾參與工程建設的熱情,先后組織30萬多勞工投入工程建設。除國家給予的占遷補償資金外,沿河涉及的鄉鎮村街積極配合工程建設,舍小家顧大家,從不計較地方、個人利益,群眾無形投入億元以上,截至目前,分沂入沭工程已全面完工,沭河、新沭河已完成總工程量的98%以上。
沭河在臨沭人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勤勞的母親,世世代代、不辭勞苦地哺育兩岸的一代又一代人民。雖然她只是默默地奔流著,但在她走過的足跡路當中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頁,留下了一代代臨沭人民治理沭河的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