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人民政府
(2010年 11月 13日)
安丘市總面積1 76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6萬公頃,轄10個鎮、2個街道,1 228個行政村,總人口95萬。2009年以來,我市以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建設為契機,堅持規?;七M、市場化運作、規范化管理,努力推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上水平,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2010年,全市共開工建設農田水利工程136項,完成水利建設投資2.7億元,除險加固水庫41座,整治河道26公里,渠道防滲21公里,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人口5.5萬人,擴大改善灌溉面積5 533公頃。
一是高起點規劃建設。依托水量充沛的河流和水庫,綜合經濟、生態、社會等功能,將農田水利建設與農業綜合開發、國土整治等項目相結合,促進建設規?;?、布局網絡化、效益長期化。先后規劃建設了五庫串聯、西水東調、節水灌溉等大型水利工程9處,初步構建起了以五庫串聯工程為主線,“南北貫通、東西相濟,庫河串聯、水系聯網,水資源充分利用”的大水利框架。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實施以來,共建設大規模高效節水灌溉工程7處,受益農田面積0.98萬公頃。官莊鎮通過實施引河灌區管道灌溉工程,建設提水站7座,鋪設管道226公里,新增灌溉面積0.24萬公頃,實現了田成方、水成網、路相連。
二是多渠道籌措資金。整合扶貧、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涉農資金,加大財政資金配套力度,引導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項目建設,形成多元化的小型水利工程投入機制。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實施以來,共籌措資金8 570萬元,其中整合涉農資金3 360萬元,縣級配套600萬元。石堆鎮實施的333公頃噴灌工程,總投資480萬元,其中政府投資260萬元,基地所屬的三家龍頭企業投資220萬元。
三是全方位提高工程質量。成立工程施工技術指導小組,嚴格規范建設程序,認真實行“四制”管理,嚴把材料設備采購關、施工隊伍資質關、工程質量監督關以及工程竣工驗收關等“四關”,有效保證了工程質量。同時,大力推廣應用引河灌區管道網絡化、恒壓變頻供水等先進技術,采用高壓供水管道等新材料,有效提高了農作物灌溉科學管理水平。
一是創新經營管理機制。借鑒村村通自來水公司化管理經驗,加大工作創新力度,對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項目探索實施了“協會+公司”的經營運作模式。各工程在建設初期都成立了農民供水協會,供水協會委托各鎮已成立的供水公司具體負責小農水重點縣項目的運行管理和日常維護,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既維護了農戶利益,又提高了設施利用效益。
二是健全水費征收辦法。安排市水利局、財政局聯合制定了水價改革方案,各供水協會按照方案要求,確定各項工程的供水終端水價,并報市水利局審批備案。實施過程中,嚴格實行“計劃用水、計量用水”,推行水價、水量、水費征收公示制度,全部按方收費。
三是提高供水服務水平。由供水協會負責水資源的統一調度,每個取水點為一個灌溉管理單元,根據支管道的數量進行劃片管理,每片設管水員一名。
一是明確工程產權及使用權。為加強水利工程管理,增加使用年限,采取了工程產權、管理權分離的辦法,明確工程產權歸所在鎮供水協會,管理權由協會委托供水公司行使。工程竣工后,市政府組織召開由水利、財政等部門和有關供水協會、供水公司、受益區用水戶代表參加的工程產權移交大會,落實管護主體,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增強了各方的責任意識和管護水利工程的自覺性。
二是健全工程管理制度。各供水公司實行經理負責制,全部制訂了管理人員值班、機電設備維護、供水管網及給水栓維護等制度,管理人員實行競爭上崗、末位淘汰制度,使項目區管理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三是建立科學的運行機制。為提高管理水平,指導各鎮成立了既負責農村自來水工程管理,又負責農業供水管理的供水公司,實現農村自來水、農業灌溉供水管理一體化。同時,水利技術人員的技術和管理優勢也為泵站的運行保養、配電及供水設備的操作、管道的維修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雖然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先進地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下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這次會議精神,虛心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努力推動水利事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