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等
隨著世界經濟發展的區域化特征的顯現,區域經濟成為全球經濟活動的焦點。對于區域而言,其競爭優勢來源于區域的創新能力,而區域創新系統作為國家創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將新的區域經濟發展要素組合引入一定的地域范圍,從而創造一種更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提高區域創新能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因此,區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獲得競爭優勢,必須大力建設區域創新系統。為防止區域創新系統建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系統失效現象,需要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客觀評價,查找問題分析原因,從而創造一種更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提高區域創新能力,促進區域經濟和諧可持續發展。
一、區域創新系統的界定
區域創新系統概念最早由英國學者Cooke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6年明確了定義:區域創新系統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與關聯的生產企業、研究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等構成的區域性組織體系,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其他組織通過根植性的制度環境相互學習,且這種體系支持并產生了創新。
國內學者在國外研究基礎之上,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馮之浚、胡志堅等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指由某一地區內的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和地方政府構成的創新系統。
雖然國內外學者對于區域創新系統的界定不盡相同,但是定義均從地理空間范圍、創新主體、組織結構和空間結構等方面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界定。經過理論研究者的系統研究,區域創新理論已成為在知識經濟和產業網絡范式下,揭示區域學習創新、地方環境和區域增長之間有機聯系,闡釋區域競爭優勢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
二、區域創新系統的評價方法
國外在區域創新系統評價方法選擇上有不同的觀點,Fritsch在對11個歐洲地區區域創新系統評價中使用知識生產函數方法;Carlsson等在對技術系統的績效評價時,提出了多指標分析,考慮了分析的層次以及所研究技術系統的成熟度;Nasierowski&Axcelus;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45個國家和地區創新系統的效率進行評價;Baumert&Pellitero;使用因子分析法進行了區域創新系統測量。Gracia等通過比較研究,推薦將“歐洲創新記分板區域創新綜合指數”和“數據包絡分析”兩種測量技術績效的方法結合使用。
國內研究中,羅守貴等利用層次分析法對江蘇省各地區創新能力進行了評價;王海勝等利用生產函數對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效率進行了測度評價;劉順忠、官建成、柳卸林、馬鵬龍、汪洋、秦莉俐等運用數據包絡技術評價方法對區域創新系統中的技術創新能力等進行評價;周柏翔、丁永波、凌丹運用熵值法對長春區域創新系統進行綜合評價;楊華峰,邱丹運用因子分析法對全國30省市區域創新系統進行實證研究。上述研究表明,隨著對區域創新系統評價研究的相繼展開,評價方法的選用也各不相同,但其中用DEA方法進行評價的研究也是最多的。DEA方法是一種用于評價和比較區域創新系統績效的重要方法。
三、區域創新系統的評價內容及指標體系
在利用DEA方法進行區域創新系統評價時,多數研究是以單階段評價模型為基礎進行,即從技術投入、技術產出或技術投入、經濟產出方面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研究和評價,難以全面反映區域創新這一復雜的活動。目前研究中,只有四篇利用DEA方法進行多階段評價的文獻。其中,官建成、何穎將經濟績效引入區域創新評價體系,應用兩階段模型,以專利作為中間產品,將區域創新活動分為技術產出階段和經濟產出階段以及二者的綜合階段,分別對創新活動的技術有效性、經濟有效性以及綜合有效性進行評價;秦莉俐建立兩階段DEA評價模型,確定長三角區域創新系統在技術與經濟兩方面的有效性。雖然在他們的研究中考慮了技術創新對經濟的影響,但是沒有把對社會的影響問題考慮在內。馮顯敏從創新的技術績效、創新的經濟績效和創新的社會績效三個部分出發,構筑了一個評估區域創新系統績效的“三位一體”模型,并對浙江省11地市的區域創新效率進行了評估;侯風華、郭杰將區域創新系統效率分為直接科技效率、宏觀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率,建立了三段式評價指標體系,對北京、河北、山東等10個省市區域創新系統運行效率進行了評價。他們的研究中雖然考慮了區域創新的社會績效,但是按照行政區劃對創新區域進行選擇和劃分,沒有考慮區域創新系統的構建基礎——產業網絡,與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實際難以吻合。因此,這些研究雖然通過多階段DEA評價方法嘗試揭示區域創新這一復雜系統自身存在的具體問題,但是在評價階段劃分上或是在創新區域選擇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四、區域創新系統評價的指標體系
在區域創新系統評價指標選取方面尚未建立完整的指標評價體系,指標選取隨意性較大,其中投入指標多為企業和高校的技術投入,忽視了科研機構、中介機構和政府的技術投入,產出指標篩選時,單階段區域創新系統評價模型混同了技術和經濟產出指標,忽視了科技成果向經濟效益轉化的時滯性,同時沒有考慮社會產出指標,多階段評價模型雖然考慮了技術向經濟轉化的時滯性,但是技術產出指標主要是授予專利權量,或進一步增加科技論文數量等,指標選取略顯狹窄。
五、區域創新系統評價中的區域選擇
國外關于區域創新系統評價的實證研究分為以行政區域和經濟區域為邊界的研究。Michael在對歐洲11個區域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不同的區域創新系統績效不同,R&D;的合作也不同;Fritsch在Michael的研究基礎上,運用知識生產函數方法測量和比較了11個歐洲區域創新系統的質量;Sachsenring對美國硅谷和美國東北部128號公路地區的創新集群進行了對比研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和存在與發展的特征;哈森克和伍德在對德國耶拿光學工業集群和慕尼黑電子產業集群的實證研究中指出,高技術產業的地理聚集并不必然導致區域研究與開發的合作及區域創新現象。
國內研究的區域選擇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對全國各省份進行創新系統評價,如,劉順忠和官建成,虞曉芬等,胡明銘、汪洋、楊華峰、邱丹等對全國30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進行區域創新系統評價;第二種是對某個省份各個地市進行創新能力評價,如,羅守貴等對江蘇省各地區的創新能力進行了評價,易偉明等,池仁勇和唐根年、于曉宇、謝富紀分別對安徽省各地區的高新技術開發區、上海市和浙江省十一個地區的創新績效進行了分析與評估;第三種是對全國的經濟區域進行創新能力評價,如,秦莉俐對長三角區域創新系統的運行績效進行定量評價,侯風華、郭杰對我國東部省市區域創新系統的運行效率評價。
六、對國內外研究的成果評述
1.對區域創新系統概念的界定趨于統一。現有成果對區域創新系統的界定都包括區域創新要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間并以生產企業、研發機構、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機構和服務機構為主要的創新主體,與此同時不同創新主體之間在制度因素和治理安排的作用下通過互動,構成創新系統的組織和空間結構,從而形成一個社會系統。雖然國內外學者的理解多樣,但是差異不大,實質內涵趨于一致。
2.對區域創新系統網絡構成和競爭優勢的研究較少。目前對區域創新系統評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從組織結構的角度分析區域創新系統的功能、特征和運行機制等定性方面,未能揭示區域產業網絡與區域創新系統之間的內在作用機理,因此對區域創新網絡的構成和競爭優勢的分析也就缺乏深入。
3.DEA方法在區域創新系統研究領域的探討還不夠深入。主要表現在:首先,已有研究在DEA評價指標選取方面顯得較為粗糙,指標單一問題較嚴重;第二,將多種DEA模型進行綜合使用的研究較少見,由此模型所獲信息自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單階段評價模型難以全面反映區域創新系統這一復雜的活動,一個有效的區域創新應當是以技術績效、經濟績效和社會績效三者的共同實現為標準的,單從一個角度對區域創新系統評價,不能完全揭示區域創新系統自身存在的具體問題。
4.在評價體系的構建上,集中于技術創新系統,忽視經濟和社會體系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大多數只是涉及科技投入對科技產出的影響,或者僅僅涉及到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討論區域創新系統經濟和社會績效的研究,以及對結合系統內部、外部進行區域創新系統綜合評價的研究較少。
5.創新區域選擇上,主要從行政區域的角度進行分析,從經濟區域角度進行評價的文獻較少。從行政區劃進行區域創新系統評價不能體現創新系統的特色和優勢,以及產業網絡和區域創新系統之間的密切關系,與區域創新系統發展的實際不吻合。
從總體看,國內外在區域創新系統評價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獲得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結論。但是,當前研究多數建立在單階段或兩階段評價模型基礎上,忽視了區域創新系統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未能將技術與經濟、社會有機聯系考慮在內;同時,按照行政區劃進行創新系統的評價,忽視了省份之間、省內跨城市之間的產業鏈或產業集群,及相鄰城市之間創新要素流動,難以體現創新系統的特色和優勢;另外,在區域創新系統評價指標選取方面尚未建立完整的指標評價體系指標選取略顯狹窄。因此,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區域間競爭的加劇,學術界需要進一步增強對區域創新系統評價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對科學制定區域發展政策,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增強區域競爭力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文獲青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編號:QDSKL090105)資助。)
(本文撰稿人:李芳 韓沚清 劉英姿 劉超 郭令秀)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