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勇 宋君麗
完善包頭市會計人員精細化管理的對策
楊 勇 宋君麗
會計工作的主體是會計人員,完善會計人員精細化管理是健全財務內控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財務健康發展、強化內控制度建設、規范業務操作行為、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防范經濟案件的發生起著積極重要的作用。深入分析包頭市會計人員管理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會計人員精細化管理的戰略思路和有效對策。
會計人員;精細化;管理
包頭市轄9個旗、縣、區和一個國家級稀土高新技術開發區。全市共有會計人員30379人。其中:中央、內蒙駐包企業5033人,占全市會計人員的比例是16.6%;國有企業10545人,占全市會計人員的比例是34.7%;私營企業954人,占全市會計人員的比例是3.1%;集體經濟組織2185人,占全市會計人員的比例是7.2%;行政事業單位9145人,占全市會計人員的比例是30.1%;其他類型單位2517人,占全市會計人員的比例是8.3%。研究生、大學本科3532人,專科12600人,中專、高中13672人,其他575人。高級職稱112人,中級職稱4303人,初級職稱5703人,沒有職稱人員20261人。50歲以上的人數3214人,40歲以上的人數9021人,30歲以上的人數10171人,20歲以上的人數7973人。全市會計人員分布情況:旗縣區人員4505人,市本級人員25874人,國有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占總人數的65%。
通過對包頭市部分企業、行政事業單位和旗縣區重點企業的調查發現存在的問題:
行政單位、醫療機構會計人員年齡老化,在崗會計人員平均年齡42歲以上。會計人員工作到60歲,“新鮮血液”輸送緩慢,加劇了會計人員結構老化。高等院校培養的高學歷會計人才,有理論知識,缺少實際業務的處理能力,會計教育與會計實踐嚴重脫節。無證上崗人員依然存在,基層單位的收費員、核算員,考不上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但依然在會計崗位上工作。少數的中專生、職高生,也因知識結構老化、未能及時更新而無法適應新時期財務管理的需求。
部分會計人員沒有經過系統業務培訓而直接上崗,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基本法律規范都不了解,工作中只是簡單地模仿老同志的做法,對會計工作不得要領,從而使會計職能難以有效發揮。會計人員業務操作流程不規范。部分民營企業、集體經濟組織的會計人員印鑒不分離,外聘會計只做報表,填制憑證、登記賬簿、款項結算、資金管理、印鑒保管等等工作,由出納人員一人完成,沒有做到會計管賬不管錢,出納管錢不管賬的規范操作。出納人員不注重業務技能學習。不少出納人員仍停留在簡單收付業務,滿足于簡單操作計算機、點鈔、記帳上,缺乏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充實自身,提高業務素質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會計人員業務處理不認真。少數會計人員,特別是80后的會計人員,工作責任心不強,細心程度不夠,填錯支票、寫錯賬號、匯錯款項現象時有發生,給單位造成不良影響。
財務主管對會計工作的管理僅限于記錄與核算,個別財務主管不負責、不愿管,不能完全履行職能,導致出現“只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消極現象。上級部門檢查監督力度不夠,不能及時有效地制止違法行為,造成了部分不良傾向和違規違紀行為的發生。會計人員崗位管理混亂,部分規模小的企業,會計人員一人多崗的現象嚴重,在日常的會計核算業務中,從錄入記賬憑證到填報會計報表,全部由一人負責,違背了國家關于會計人員崗位分離的規定。部分會計人員法制意識淡薄,防范能力低,對一些潛在風險未能察覺制止,難以發揮有效的制約作用。
部分單位領導不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企業會計具體準則》和相關的法規制度。如果會計人員嚴格依法辦事,就可能引起領導的不滿,影響自身的前途。相反,如果會計人員按照領導的要求去做,即便違背相應的法規制度,不會有很嚴重的后果,會計人員不能很好地履行會計監督職能。
實施會計人員精細化管理,要堅持三大原則:一是圍繞發展抓重點,二是著眼全局抓起點,三是瞄準發展抓關鍵。建立會計人員基礎信息、誠信情況檔案,完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人員管理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科學有效的會計管理評價體系。
以人為本是實現會計工作和諧的保證,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根源在于人。會計核算工作,以單位負責人和會計人員為本,明確會計行為的責任主體,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給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投保;會計管理工作,以全體員工為本,建立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給會計資料的真實可靠、單位財產的安全完整投保;會計組織工作,以各企事業單位為本,合理有效地組織會計工作,給會計工作的有序性投保。
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會計文化由三部分組成:會計物質文化、會計制度文化、會計精神文化。會計精神文化決定會計制度文化和會計物質文化,并通過顯性的形式表露出來,而會計物質文化和會計制度文化又反過來影響著會計精神文化的發展。會計文化具有很強的穿透力,給人極大的震撼力,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價值準則、倫理道德、行為規范、思維模式。加強會計文化建設,有助于從宏觀上把握會計的發展趨勢,從微觀上尋求會計的發展路徑。會計文化建設是會計管理的必然選擇和發展方向。在加強會計精神文化和會計制度文化的同時,更要加強會計物質文化建設,為會計人員營造和諧舒適的辦公場所,提高會計人員的福利待遇,從物質的層面調動會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樹立會計人員的自信心;開展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生活,讓會計人員在團結和諧的氛圍中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對自己所從事的會計事業的自豪感。
一是道德品質評價體系。會計人員在本職工作崗位上應遵循的道德標準、行為規范。具體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提高技能、堅持準則、參與管理、強化服務八個方面。二是執業行為評價體系。會計人員應按照《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及單位會計內部控制制度要求,取得、填制合法的原始憑證,規范使用會計科目;依法設置會計賬簿,進行會計核算,數據分析;按照規定時間向有關各單位報送財務報告;對經濟事項實施有效監督;定期將會計資料規范地裝訂、歸檔;自覺接受財政、稅務、審計等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監督機構的日常管理和監督檢查,如實提供會計信息。三是勝任能力評價體系。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應具備一定的學歷、經驗、專業技術資格,有良好的專業知識結構,價值判斷與預測分析能力,環境適應能力、計算機運用及操作能力,寫作及語言表達能力等,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對會計工作的要求。四是知識更新評價體系。社會不斷進步,經濟不斷發展,對會計人員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為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及時更新知識,掌握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了解會計業務的發展態勢,關注國內、國際在會計、審計方面發布的有關規定等,自覺提高自身修養與業務技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一是處理好企業發展與會計管理改革的關系。會計管理部門應及時更新理念,探索會計管理的新模式,營造會計管理的新氛圍,開拓會計管理的新天地。二是處理好管理與服務的關系。會計管理部門加強對企業的會計管理,應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亂。切實管住企業的違紀違規行為,嚴格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科學化運作,積極保障會計人員的合法權益,確保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得到落實。
一是建立激勵機制。做到先進帶后進,后進趕先進。二是建立約束機制。著力抓好約束機制與貫徹落實《會計法》結合;抓好約束機制與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結合;抓好約束機制與會計監督機制結合;抓好約束機制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結合;抓好約束機制與財政改革結合。三是建立監督機制。堅持內部治理和外部監督相結合,雙管齊下。
首先,建立會計市場。會計市場是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主要由會計人才市場、會計信息市場和會計技術服務市場三部分組成。實現會計人才合理配置、會計信息高效利用、會計服務高質規范。其次,實行會計信用等級管理。客觀公正地評價單位的財務會計信用等級,財務會計信用等級從高到低依次分為 A、B、C、D四類 ,并相應實施 A、B、C、D分類管理。最后,建立會計人員誠信檔案。將會計人員誠信等級劃分為優秀、稱職和不稱職三個層次。
考核評價指標應包括會計機構設置、會計法規執行、會計檔案管理、會計人員素質等各個方面,覆蓋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管理的全部內容,形成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對每個會計人員的工作質量做到考核量化、指標到人、約束有力、獎懲分明。
繼續教育必須轉軌變型。一是由報賬型向管理型、決策型轉變;二是由事后型向事前、事中、事后型全過程轉變;三是由被動型向能動型、自主型轉變;四是由傳統手工方法向現代高科技、網絡化、規范化轉變。適應新形勢,更新舊知識。利用遠程教育形式,擴大教育規模。實現人的智能最大化,使學習成為會計人員的動力源泉,實現會計人員知識化和學習終生化。提升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內容。繼續教育的內容不應僅限于專業知識,還應包括市場經濟、法律法規、稅收、誠信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知識。擴展繼續教育的對象。繼續教育的對象不僅是會計人員,還應包括單位負責人、注冊會計師等。培養與造就大批能適應現代復雜多變的市場經濟環境的會計人才。
楊勇 (1958-),男,漢族,內蒙古托縣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會計學和財政學。宋君麗 (1970-),女,漢族,河北省定興縣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統計學和財政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