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虔 顧 新
四川省以大學和科研院所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建設
李 虔 顧 新
分析了知識創新體系存在的若干問題,闡述了四川省建設知識創新體系的目標和任務,最后指出充分發揮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知識創新作用的措施。
大學;科研院所;知識創新體系;建設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以信息和通訊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網絡化和數字化的進步,能源技術、生物技術、材料技術、空間和海洋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結構知識化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比任何時候都更依賴于知識和技術的生產、擴散和應用,創新已經成為實現經濟增長的驅動器。在未來的經濟環境中,知識會成為關鍵性的資源,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要想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推進知識經濟的建設,戰略的核心就是知識創新體系的建設。
本文認為,知識創新體系是為實現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提高創新能力,而建立的以科學研究為核心,以大學和科研院所為執行主體,以知識生產、知識傳播和轉移為功能的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的綜合體系,是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相結合的有機體。其建立的主要目的是為創新提供知識和智力資源,使創新技術內化于經濟增長中,是提升某一國家或區域綜合競爭力的根本保證。
2009年,四川省的創新能力得分和在全國的排序可以由表1看出。
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呈現出東強西弱的格局,從東部沿海地區向西部內陸地區由高到低分布。創新能力各要素在不同的地區間分布不平衡。四川省的創新能力與東部或者中部地區各省的創新能力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雖然客觀上有本省經濟不發達、對科研投入不足的原因,但是從根本上來講,我省現行的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存在著諸多弊端。
1.長期以來,由于觀念上的偏差,四川省內存在科研資源分配不合理的狀況。科研院所長期承擔著研究開發的重任,而高校主要擔負人才培養的任務,其進行基礎研究的能力被忽視,致使高等院校因為科研資源的限制,只能承擔有限的科研項目。
2.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關系存在問題。
首先,省內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缺乏合作。知識創新體系中包含一定數量的大學和科研院所。經濟利益的存在促使科研院所自成體系地從事創新活動;而高校由于承擔著為社會培養人才的責任,要按照學科的設置來進行知識、技術創新。由此來看,二者分屬于不同的管理體系,而且從事創新活動的動機是不同的,因而在合作方面就有了一定的障礙。此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由于功能趨同,必然存在著機構設置重復、不能有效地配置資源的情況。
其次,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存在對科研資源競爭的狀況。由于進行科學研究的資源 (科研基金和科研人才)是有限的,高校或科研院所要想進行某項創新活動,需要一定的科研資金作為維持創新活動運轉的物質保證,需要掌握高科技的科研人員從事項目的開發與管理,這樣就會在創新主體之間展開對科研資源的競爭。按照優勝劣汰的競爭原則,在相互競爭的過程中,必然會有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利益遭到損害,這對知識創新體系來講是一種無形的損失。

表12009年各地區區域創新能力指標得分排序一覽表
3.由于長期以來忽視了大學的科研實力,導致四川省內一些研究型高校內博士、碩士和學士相交叉的學術梯隊和先進的科研設施沒有充分發揮作用。資金短缺和頂尖學術人才的缺乏導致高校原創性的科研活動不能順利開展,只能承擔部分輔助的科研活動。
4.大學仍過分的強調應試教育,忽視了創新教育。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市場看重的是個體間的差異性和特質性。而現行的教育方式不能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因材施教,忽略了一批創造性的人才。而且,大量的應試教育的存在,使學生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缺乏應有的動手和實踐能力,這樣高分低能的學生,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經濟社會的需要。
四川省自實施“科教興川”和“人才強省”戰略以來,在促進創新技術產業化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從總體看來,四川省的知識創新能力與全國其他省區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面對知識經濟的機遇和挑戰,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大學和科研院所為主導的知識創新體系,對實施科教興川,促進四川省經濟跨越式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通過深化體制改革,使知識體系的創新成果能夠很好地進入經濟活動中,改變創新活動游離于經濟活動外的現象,解決創新與經濟相脫節的問題,并通過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來優化知識和技術資源的配置,發揮創新成果的潛能;加大財政對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成果的經費投入;營造良好的區域環境,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加快創新成果的轉化;在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實際需要的框架下,加速知識創新體系的建設,使其成為四川省創新的支撐點,實現知識成果與生產力的最佳結合,發揮創新體系的優勢。
1.由于知識創新過程沒有很強的計劃性,在創新成果產出的過程中,就會有失敗的風險,并且難以出現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它需要政府的財政支持和相對寬松的創新環境。在未來推進四川省知識創新體系的建設中,要加大財政對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成果的經費投入。
2.為了加快以知識創新體系為基礎的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必須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建立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體制。推進科研機構的轉制調整,應用開發型的科研機構應轉制為企業中的技術研究中心或者技術與中介服務機構。
3.省內高校應貼近經濟建設的需要,著手解決應試教育和創新教育之間的矛盾,改變單純追求“應試”結果的教育方式,提高學生跨學科跨專業的學習能力。為此,高校要模糊各專業間的界限,加強具有綜合性和應用性知識的教育,并且多培養學生動手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也要積極地同科研院所進行科技合作與交流,促使科技創新體系的發展躍上新臺階。
4.四川省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功能應不斷擴展。高校和科研機構應成為創新活動的主要源泉,為創新體系內部的創新主體(企業)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服務和技術咨詢等服務,成為科技創新中的研發主體,推動區域科技創新的進程。
5.我省人才資源豐富,其中兩院院士57名,專業技術人才160萬人。如何用好人才是個大的課題。要建立先進的人才激勵機制,通過合同制的高薪聘用、研究成果評估與職稱評審結合、技術入股和期權激勵等形式,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引進和使用創新人才,為四川省的知識創新體系的建設儲備一批門類較全的科技人才資源。通過先進的人才使用機制,實現人才的優化組合,為知識創新體系的建設做出貢獻。
知識創新體系中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基地,是實現技術成果轉移的生力軍,很多原始性的創新成果都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四川省要取得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就必須踐行“技術就是經濟”理念,加強知識創新體系的建設,充分發揮大學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增強高校和科研院所為知識創新體系建設服務的功能。
1.“985工程”的提出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的出臺,都把高校作為知識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也表明,高等院校已經成為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重要力量。建設知識創新體系,就是要將研究型大學納入知識創新體系的核心,充分發揮研究型大學科研環境好的優勢。要引導并重點支持省內的高等院校,如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學校的發展,使這些研究型大學從四川省經濟發展的科技需求特別是產業結構優化中尋求突破口,調整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在發展四川省的傳統主導產業的基礎上,更要面向新型產業,圍繞節能、環保、智能制造、健康、創意、網絡、非動力核技術等產業,通過市場需求引領產業發展。
2.建設四川省的優勢、特色重點學科。圍繞四川省中長期規劃,加大對重點大學和重點學科的建設。要加強高等院校的重點實驗室建設,支持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高分子材料工程、生物治療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綠色化學與技術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
3.重視科研體系的建設進程。在國家財力有限的前提下,要改變省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爭奪資源的狀況。由于高校在知識創新方面領先,科研機構在應用研究方面有專長。要通過鼓勵科研機構進入高校、與高等院校合并或通過其他形式的合作,形成科學研究體系,圍繞區域發展的需求開展前瞻性的技術開發,加強資源共享,加快知識的整合和共享過程,最終促進創新資源的持續更新。
4.對于四川省內的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中央部署公益類的科研院所要實施體制改革,凡是有能力進入市場的公益類科研機構要進入市場,探索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科研體制;對于需要國家支持,無法從市場上獲得回報的公益類科研機構,在轉變機制的基礎上,要加大科研開發新技術的投入。此外,還要圍繞省內優勢產業,以技術攻關等形式,吸引省外相關科研院所來川設置分機構,以項目形式支持各項研究,來提高我省科技創新能力和研究開發實力。
5.知識創新體系的核心是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這種核心作用的發揮,必須通過知識和信息的傳播媒介才可以實現。期刊作為學術交流的媒介,通過傳播與儲存作用,可以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由于期刊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反映了某一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引導人們關注最新的創新進展并積極地應用于實踐,所以在未來知識創新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重視期刊質量的提高,使科技期刊成為指引創新方向的標志,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
6.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研究人員的專業實力。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但是由于體制方面的弊端和觀念上的陳舊,科研人員大多數集中于研究機構中,高校內的科研人員數量較少,而且知識創新體系內部尚未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四川省應按照“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方針,加強高校內部的人才交流,使各類人員找到適合自身特點和才能的領域,在知識創新體系中實現“人盡其才”。同時,也要創造條件讓科研人員走出高校和科研院所,到企業做技術兼職,發揮技術傳播員和指導員的作用。
7.推行課程結構和內容的改革,推進以培養創造性思維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要充分發揮高校培養高水平人才的優勢,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采用多學科交叉的方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要盡力培養學生對創新的興趣,提高學生創新的能力。這樣就為知識創新體系的建設培養了大批的創新人才,為本地區創新水平的提高儲備了力量。此外,也可以出臺一些招收特殊考生的政策,來鼓勵創造性人才進行創新活動的積極性。例如在2009年,四川大學提出面向全國招收奇才的舉措,這一做法對推行創造性的教育來講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1] 左占平,張燦,趙朝霞,好杰.談高校知識創新體系與科研成果轉化 [J].商業經濟研究,2007,(24):72-73.
[2] 夏海蘭,楊華玲.中國知識創新體系存在問題探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2,18(4):45-48.
[3] 柳卸林,賈蓉,游光榮.建設科研與教育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J].國防科技,2007,(10):37-43.
[4] 鄭世珠.芻議高校在知識創新體系中的定位[J].引進與咨詢,2000,(1):20-21.
[5] 肖洪武.加快建設科研與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研究[J].科技和產業,2008,8(5):90-93.
[6] 馬殿富.在國家創新體系中高校的定位與面臨的挑戰[J].計算機教育,2007,(3):4-6.
[7] 吳曉芙.發揮特色學科優勢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做貢獻[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7,(1):116-118.
[8] 耿玉敏,張琦.淺談知識創新體系中科技期刊的功能作用[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21(3):125-126.
李虔 (1986-),女,山東兗州人,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顧新 (1968-),男,四川郫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管理學博士后,經濟學博士。共同研究方向:企業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