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雨 郭正模
第二代農民工職業生涯規劃問題探討
張 雨 郭正模
第二代農民工在職業選擇、職業技能培訓、職業穩定性等方面存在許多共同的問題,其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行為規范也反映出許多風險和危機,其中,個人普遍缺乏職業發展規劃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本文擬從勞動力市場供給視角來探討第二代農民工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其路徑選擇。
第二代農民工;職業生涯規劃;性狀因素;路徑選擇
經過改革開放發展歷程,我國跨區域勞動力轉移的農民工主體已經發生了代際交替,即新生代(第二代)農民工已成為農民工的主體。“民工荒”現象使社會各界清楚意識到,農民工,尤其是占農民工總數60%的第二代農民工,在就業上已開始具備自主選擇意識,就業出路也逐步呈現多元化趨勢。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但是第二代農民工在職業選擇、職業技能培訓、職業穩定性等方面存在許多共同的問題。其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行為規范也反映出許多風險和危機,其中,個人普遍缺乏職業發展規劃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本文擬從勞動力市場供給視角來探討第二代農民工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其路徑選擇。
農民工是指擁有農業戶口但離開土地從事非農經濟活動的勞動者。王春光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概念,認為農村流動人口已經出現代際間的變化,他們不僅在流動動機上存在很大的差別,在許多社會特征上也很不相同,從而對他們的社會認同與城市融合問題進行了分析。而劉傳江等從農民工成長的時代背景和其個體的人格特征出發,區分他們生活的社會經濟背景以及其自身的文化、觀念及行為上的差異。既有社會學特征,又有經濟學特征,提出了第一代農民工和第二代農民工的概念。
所謂第二代農民工,是相對于改革開放后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從農業和農村中流出并進入非農產業就業的第一代農民工而言的,具體指1980年以后出生、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進入城市打工的農民工。本文選擇運用“第二代農民工”來描述農民工群體中年齡較小的亞群體。本文將“新生代農民工”和“第二代農民工”視為同一群體的不同稱謂。
從勞動力供給視角來看,由于第二代農民工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其效用曲線較之第一代農民工更加凹向原點,閑暇對工作的替代效應增大,珠三角用工單位低廉的工資率導致了農民工,尤其是第二代農民工的大批減少,導致了“民工荒”的出現。
“民工荒”折射出第二代農民工勞動供給性狀因素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年齡結構來看,第一代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38.4歲,而第二代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20.8歲,比第一代年輕了將近18歲;從婚姻狀況來看,與上述年齡結構相對應,第一代農民工已婚率將近91%,而將近有90%的第二代農民工未婚;從文化程度來看,第一代農民工的文化程度以小學和初中文化為主,而第二代農民工絕大多數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部分人完成了高中階段的教育;從工資要求來看,第二代農民工對工資的要求較之第一代農民工高出400元;從工作經驗來看,務工時間長短與農民工所處的年齡組呈顯著正相關,第一代農民工務工時間相對較長,他們中大部分務工時間在5年以上,而第二代農民工務工時間較短,絕大多數在5年(包括)之內;從擇業愿望來看,由于第二代農民工對于自己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有著更高的要求,除了賺錢外,他們較重視安全、維權等這些關乎生活質量的因素,人文環境、文化娛樂、工作氛圍等都影響著第二代農民工的選擇,從而決定了他們希望從事輕松而待遇較好、能夠開眼界的職業。
郭正模調查了103個個體樣本資料,通過對上述8項性狀因素進行“一對一”相關性檢驗,結合有關理論假設和邏輯分析思路,提出:文化程度水平高低是影響職業技能水平和擇業愿望 (對工資報酬、工作環境條件的期望值)的關鍵;悅中山等研究發現代際變量是決定農民工發展意愿的重要預測變量,新生代農民工較第一代農民工在非農職業轉換上具有更強烈的愿望,非農就業已經成為新生代農民工最主要的選擇。
第二代農民工非農化就業是一個可以肯定的趨勢。但是非農就業不同于傳統的農業耕種,需要一定的技術和較高的人力資本素質,第二代農民工具有巨大的人力資源潛力,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導,難以“成器”。并且,目前農民工非農就業缺乏有效的職業規劃,成為制約我國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障礙。如何實現農民工群體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其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是本文的關注重點。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了社會分工理論,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發展了這一理論。社會分工理論使人們認識到合理利用勞動力的重要性,為職業教育與職業輔導的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本文以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為指導,采用自我探索和職業探索職業規劃方法,幫助第二代農民工做出職業決策。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和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結合農民工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定義,筆者認為農民工職業生涯規劃是指農民工和自身環境相結合,在對自身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我是誰 (審視自我,角色定位),我在哪兒 (外部環境分析,尋求自身發展的有利條件),我能做什么 (客觀評估自己的能力素質,進行職業前景分析,)等問題,并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1.有助于農民工角色定位,實現第二代農民工競爭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第二代農民工在成為農民工之前,大部分是接受初中及以上教育,從學生到農民工,從農民工再向城市居民的角色轉化,每一種角色都有不同的角色集,表現為不同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他們往返于城鄉之間,各種角色集互相交織,影響到了他們的角色定位,職業生涯規劃就是要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尋找一個符合自身的角色定位,平衡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職業生涯規劃關注的是如何使那些已經從農村和農業中流出而又不自愿回流的那份人實現合理有序的職業轉換,從而進一步實現生存空間和社會身份的轉換。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第二代農民工應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和學習時間,摒棄“小富即安”的心理預期,有針對性的提升工作技能,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從而實現自己的生活理想。
2.關乎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由于沒有多少農業生產技能,更沒有多少回到農村的愿望,新生代農民工既融入不了城市,又退不回農村,進而引起了一些社會治安問題。基于廣東三大監獄新生代農民工犯罪調查的最新數據顯示,農民工犯罪九成26歲以下。暴力化傾向日趨嚴重,這是新生代農民工犯罪最重要的一個特點。“興教化,助人倫”,關注第二代農民工職業發展,對于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及其重要。
3.延續“人口紅利”有效的途徑
我國已經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而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將近1億 (2010),其本身就是巨大的人力資源。開始尋求非農就業的職業化發展。因此,第二代農民工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更有利于提升我國人力資本素質,延續人口紅利,實現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
4.促進農村城鎮化,農民非農化
第二代農民工更易市民化,實現其市民化是我國農民市民化的第一步。更因其數量巨大,因此對第二代農民工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探討,有利于我們深入、系統地探討實現中國特色的鄉城人口轉移和城鎮化發展的途徑。
首先,第二代農民工具備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條件。第二代農民工普遍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大多數未婚,沒有太多來自于家庭的牽絆,他們有個很形象的稱法:“城市游俠”。他們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相對第一代農民工,他們具備進行職業規劃的的條件。
其次,第二代農民工努力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一項“新生代民工對道德觀點的認同率”調查顯示,進取型道德已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61%的人選擇“積極進取,勇于創新和競爭”。表明農村青年人不愿再重復第一代農民工那種到城市賣苦力的艱辛生活,甚至不會以掙錢為就業目標,他們不僅注重錢途,更注重前途。
最后,政策支持和社會的廣泛關注。今年兩會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案不斷,國務院一號文件也首次提到“新生代農民工”,并且強調要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廣東省業已承諾要拿出7億資金進行農民工職業培訓。并且有代表委員提出要將農民工培訓制度化。社會各界,包括一些培訓機構和專家學者也都以實際行動呼吁要關注農民工的職業生涯規劃。這些都為農民工職業生涯規劃創造了可貴的輿論氛圍,加大了社會的監督力度。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人生發展的指向標,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實現。目前,較為流行的是大學生和企業職工的職業生涯規劃。關于農民工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上不足的,實踐上是缺失的。
從整體上看,第二代農民工集中在20—30歲這個年齡段,甚至小于20歲,較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極容易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侵蝕。他們在價值觀尚未形成的年齡就遠離父母親朋,背棄故土遠走他鄉,生活在價值觀復雜的群體當中,如果不加以引導,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沒有父母的言傳身教,沒有同齡成功者的榜樣力量,他們很難形成自律行為習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過著沒有目標,沒有職業規劃的千篇一律的生活。
第二代農民工對自我 (包括對自身的性格和興趣、能力和技能等方面)認知越清晰,其職業生涯規劃越明晰,同樣,對社會 (包括政策環境、務工環境和發展環境等方面)的認知程度越高,職業生涯規劃也越明晰。[12]第二代農民工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成功的影響因素的認知是模糊的。因此他們也就缺乏對自身性格、興趣和能力、技能等的認知和培養意識,缺乏感知社會有利環境因素的敏感度。
首先,在國家政策方面,關于外出務工人員的政策 (如工資政策、權益保護、職業培訓)、關于自身和未來家庭的政策 (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子女就學、失業保險、住房政策)、關于農村的政策 (如土地政策、惠農政策),都影響到他們對未來城市生活的預期,如果國家政策能夠解決其在城市生活的后顧之憂,那么他們關于自身的遠景設計會更加明朗。
其次,在社區政策方面,農民工所在的務工社區對于其職業生涯發展來說存在著許多不足,例如職業培訓機構缺位、信息資源匱乏等。或者是培訓機構太遠、培訓費用比較高、缺乏較長的閑暇時間來進行培訓活動,工廠沒有專門的職業發展指導人員。
農民工從事建筑、農業、采礦、普通服務業等工資低、沒有社會保障的崗位,被排除在“體制內勞動力市場”之外。第二代農民工勞動力供給性狀因素已發生了改變,社會應給予充分的信任,他們有能力進入主勞動力市場。農民工群體想要徹底獲得非農職業化發展,必須改變長期以來的心理依賴和慣性思維,打破這個社會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不平等的待遇。
第二代農民工群體職業生涯規劃缺失的原因,除了缺乏榜樣力量的激勵,和對自身和社會認知模糊不清之外,農民工還存在著“年年都一樣,沒必要規劃”,“計劃沒有變化快,規劃了也沒用”,“農民工職業發展條件差,規劃了也實施不了”的意識,還沒有認知到職業生涯規劃對其自身的意義,因此在幫助農民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可結合農民工身邊的成功案例讓他們摒棄對職業規劃錯誤的認知,強化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同時培養他們認識自我、關注社會的意識,逐漸形成關于自身發展的遠景設計。
首先,國家應完善農民工的職業培訓政策,以制度化的形式確保農民工享有發展的權利。其次,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逐步消除由于政治、文化等因素強加在農民工身上的不平等待遇,穩定農民工對于未來生活的預期,消除農民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度障礙。最后,健全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完善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同時改革戶籍制度和土地流轉制度,“四頭”并進,減輕“養兒防老”的壓力,通過土地流轉獲得人力資本投資和職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培養他們在城市落戶定居的信心。
農民工職業教育學校的缺位,使得務工社區對于第二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作用尤為重要。社區培訓機構應通過不同渠道獲得資金支持,以減輕農民工參加培訓的成本,如與企業聯辦、政府財政撥付等。社區培訓機構應引進專業人員對農民工進行職業分析和生涯規劃,并且要注重個性化的要求。同時農民工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長期漫長的工程,應注重該項工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確保農民工培訓工作和職業規劃工作的的有效銜接。
第二代農民工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始于時代發展的要求,因其社會訴求已不同于第一代農民工;重于政府工作之中,因其數量之大,影響之廣,是我國實現農民市民化和統籌城鄉發展關鍵問題;從個人角度考慮,職業生涯規劃是農民工群體人力資本投資的有效途徑,體現政府“以人為本”思想,值得全社會來關注和研究。
[1] 王維,朱強.關于農民工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9):2798-2799.
[2] 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融合的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1(3):63-76.
[3] 劉傳江,徐建玲.“民工潮”與“民工荒”——農民工勞動供給行為視角的經濟學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6-05.
[4] 劉傳江,程建林.第二代農民工市民化 [J].現狀分析與進程測度,人口研究,2008,5.
[5] 郭正模.勞動力市場經濟學原理與分析[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106-107.
[6] 悅中山,李樹茁等.徘徊在“三岔路口”:兩代農民工發展意愿的比較研究[J].人口與經濟,2009,6.
[7] 李強.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基礎[J].高教高職研究,2008-06.
[8] 饒舒,劉睿.職業規劃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J].科技信息,2009,15.
[9] 廣東新生代農民工犯罪九成在26歲以下[Z].人民網,2009-11.http://gd.people.com.cn/GB/123937/123963/10340795.html.
[10]新生代農民工概況簡析[Z].瀏覽網,2010-3-2.http://www. gotoread. com/mag/6523/contribution141926.html.
[11]新生代農民工寫進中央一號文件兩會熱點:80后農村青年創業就業需要新模式,2010-03-16.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0-03-23/67926.html.
[12]鄭木溪,郝柱等.廣州市農民工職業生涯規劃調查與小組工作介入的探索[J].商場現代化,2009年11月.
張雨 (1983-),女,河南南陽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勞動經濟學、資源經濟學。郭正模 (1952-),四川成都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勞動經濟學、資源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