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中賢


在激烈的區域經濟競爭格局中,長沙一路疾行,順利實現跨越趕超,是什么力量在支撐著長沙?長沙的發展經驗又能為中西部城市提供什么樣的借鑒?
長沙變了。
據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以來,長沙的經濟總量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先后超過石家莊、哈爾濱、濟南、鄭州等4個城市,在全國省會城市中躍居第7位;從全國地級市來看,長沙的經濟總量先后超過廈門、西安、長春、哈爾濱、濟南等5個副省級市。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里,長沙超過鄭州,躍升到中部榜眼;同年,長沙超過東部經濟大省山東省會濟南,引來各方關注。
這是一種長沙速度,也是一種長沙現象,更是一種長沙模式。而隱藏其后的則是一種長沙精神!
短短幾年時間,長沙不是小變,而是大變、巨變、快變。那么,長沙變化的內在因素是什么?影響長沙發展的關鍵幾步是什么?又是哪些力量在支撐著長沙?
大決策:
跳出湖南定位長沙
長沙之變,是從做大開始的。
做大,是城市發展的一條規律,也是城市發展的一大趨勢。
長沙“芯”變的第一站是什么?就是要做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目前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是武漢、鄭州,長沙的目標就是趕超它們。而城市只有做大,才能成為中心。
做中心城市,大是第一位的,也只有做大,才能聚集資源。北京、上海大是聚集了全國的資源,長沙只有做大才能聚集中部的資源。如果長沙做不成中部中心城市,不是資源聚集的問題,而是資源流失的問題,是向其它中部中心城市流去。
談到長沙做大,首先不得不提及跨入21世紀之初的那場規劃大修編。當時,長沙市的人口規模和城市建設用地規劃指標明顯滯后城市化進程的要求,“一體兩翼”的城市空間結構早已打破,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宏觀背景和長株潭一體化的日趨發展,促使長沙要早為自身定位定性。
正是這次規劃改革了傳統規劃內容,把重點放在規劃層次上,研究城市的動態發展,分析了城市如何提升在區域與國際中的競爭力。在此基礎上,突破行政區劃的束縛,構筑“大長沙”的新概念,把與城市功能和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等密切相關的周邊城鎮和地區都納入規劃的視線;提出發展“大生態”,以環境為中心,規劃城市綠地,形成長沙系統的綠地空間體系;實行分區原則,將城市空間結構分為“一主二次四組團”,實現宏觀性與微觀性相統一。這份規劃藍圖,為長沙新世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但城市需要有新的增長極,才能不斷促進其發展壯大。
根據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不同,我國城市發展一般有如下幾種模式:產業園區模式、商貿集聚模式、居區開發模式、行政中心模式、空港發展模式等。根據長沙市發展條件和所面臨的新形勢,長沙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模式,就擺在了省市決策者的面前。
從地理版圖上看,長沙位于湖南東部偏北,作為省域中心城市,要發揮帶動作用,向北沒有空間,向東就更無用武之地,而向南向西卻有廣闊天地。于是,決策者們以戰略家的勇氣和膽識,選擇了行政中心模式,做出了將市府搬遷到河西,將省府搬遷到南邊的大決策。
這是一種大勢,向西輻射省域廣闊的沃土,向南對接株潭,實現長株潭大融城,向更大區域的中心城市邁進。
大河西先導區的建設是長沙做大的又一次飛躍。
大河西先導區一開始就將自己放到了國際一流大都市的起跑線上,規劃區面積1200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570平方公里,起步區面積230平方公里。先導區的建設,一方面在核心區內拉開了構建道路框架的大幕,另一方面在起步區內,分濱江新城、梅溪湖、洋湖垸、岳麓山景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五個片區全面展開了新城建設。
當然,造城也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現在全國各地都在造城,但中國的城市人口容量不是無止境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就像一個企業的成功建立在許多企業失敗的基礎上一樣,一個造城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其它地方造城失敗的基礎上的。這是市場經濟的一條規律。
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城市做大是發展中國家必須面對的現實。湖南是一個人口大省,人口由鄉村向城市的大規模遷移也是必然的,而且,城市中的人口高密度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
其實,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集中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活動。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也曾經歷過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大型化。城市擴展做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其經濟增長速度的反映。長沙造城做大,打造區域中心城市,正是順應了城市發展大型化趨勢的結果。
大謀略:
咬住錢、才、業三個字
物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就是物質的能量不僅取決于物質的體積,更取決于物質的質量。
一個人高大不一定有力氣,一座城市攤大也不一定有實力。所以,城市光做大不行,空城再大也沒有什么意義,城市還要做強。
要在一個大湖內激起一波大浪,唯有投入巨石;要撬動城市的建設大浪,唯有投入巨資。城市做大需要資金,城市做強也需要資金。僅大河西先導區三年投資就將達到1000億元。
錢從哪里來?這是每一個城市發展都無法回避的首要問題。
一個人錢最多的地方是哪里?不是他的口袋,也不是他的銀行卡,而是他的腦袋。
長沙的決策者們響亮地做出了回答:“錢是死的,人是活的,要讓死錢變活錢。錢,不是在口袋里,而是在腦袋里。”
于是,長沙改變了城市建設單靠財政投入的老思路,果斷實施“謀、斷、建、管”分離:政府只負責出題建設某個項目,這叫“謀”;再由專家進行論證,集體研究,科學決策,這叫“斷”;然后按照市場運作的方式,公開招標,交由有資質的單位承建,這叫“建”;最后由相關部門分工負責進行“管”。
長沙的決策者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長沙就開始了人才柔性流動、不拘一格引進智力的探索,繼在全國率先推出“人事代理制”、在湖南省率先推出“人才儲備服務”等舉措后,長沙又啟動了“人才居住證”制度,讓保留原居住地戶口和人事關系的外來人才,享受與長沙居民、專業技術人員同等待遇。在實施人才戰略過程中,長沙市注重“體制內”與“體制外”人才一視同仁,英雄不問出處。
為把長沙打造成優秀人才匯集之都、智慧創意涌流之源、投資興業首善之地,長沙市政府還聯合國內“211工程”高校與科研院所、骨干企業建立了人才戰略合作聯盟。通過聯盟成員的優勢互補和機制創新,以長沙市專業技術人才需求為基礎,構建專業技術人才交流平臺,凝聚和培育創新人才,推進長沙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率先發展。
城市要做強,最終要有產業做支撐。
產業興,則全局穩;產業旺,則城市活。這里要特別提到的是文化創意產業,這是一個聚人氣的產業,一個點金石的產業,一個揚魅力的產業。而長沙是在全國率先推出《文化產業發展綱要》的城市,正式提出“文化強市”、“文化帶動城市”的發展理念,并將其列入長沙發展的四大戰略之中。
而且,長沙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按照“經濟產業化、產業園區化、園區特色化”的原則,以長沙高新區和長沙經開區作為東西兩翼,比翼雙飛,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長豐獵豹等本土企業,在開放競爭的環境中茁壯成長。數千家初創型、中小型、科技型企業,扎根長沙,創造財富,深度激活城市勢能。
大愿景:
營造生態幸福家園
城市,一直以來就是人們理想的棲居之地,從城市的起源和人們對城市的選擇中就證明了這一點。
城市發展的真正動力是什么?不是城市本身,而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是人創造了城市,并推動了城市的發展。人才是城市舞臺上最活躍、最精彩的元素。以人為本,天人合一,是城市發展的終極理念。
莫里斯·詹諾維認為:“城市絕不只是一種與人類無關的外在物,也不只是住宅區的組合;相反,城市中包含著人類的本質特征,它是人類的通泛表現形式。”
所以說,城市發展要做好“人”的文章,圍繞“人”來進行。讓人們生活更美好,這是城市之優的根本體現。
然而,對于這樣一些質樸的道理,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有時卻被忽視了,為城市而城市,只見城市不見人的現象,在有些地方時有發生。
這些年來,長沙在推進城市發展上,把握得比較好。一是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既突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湖湘文化精神的弘揚,又兼顧現代城市的發展趨勢和現代文化、創業文化的綜合展現。二是拓城與融城相結合,既考慮長沙自身的空間形態布局,又考慮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要求,逐步形成城市中心區、近郊和外圍地區各具特色、相互協調的格局。三是舊城改造與新區開發相結合,城市中心區著力培育和增強創新功能、集散功能、管理功能和綜合服務功能,主要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體現旅游城市特色的都市型經濟,新區重點發展現代居民小區、新興工業園區和倉儲加工區。四是城市發展與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改善環境相結合,著力增強城市的極化功能,使長沙真正成為令人向往的創業天地和生活樂園。
2007年12月,國家批準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給長沙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借助這一機遇建設的大河西先導區,是長沙的延伸,更是長沙的提升。
先導區的戰略目標是建設成為“兩型社會”的示范區、高新產業的集聚區、城鄉統籌的樣板區、生態宜居的新城區,支撐發展的增長極。到2020年,先導區實現建成區面積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0萬,地區生產總值30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00億元,成為支撐長沙、帶動湖南、輻射全國的重要發展引擎。
只有混凝土建筑的城市,是沒有生機活力的。城市需要綠色。“綠”,是城市的生命之色。長沙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按照“顯山、露水、透綠”的思路,提出并實施了“綠樹、芳草、鮮花——美好家園”計劃,在城市中心區興建綠化廣場,僅五一路兩廂就設計了3個總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為了讓市民宜居,興建了綠色民居工程。
在長沙的變化中,人們印象最深的是五一大道和芙蓉大道兩大主軸,而這兩條路,無論是拓改還是延伸,都是長沙市的精品。芙蓉路經過拓改,延伸到了湘潭和株洲,不僅成為我國最長的城市大道,而且大大縮短了長株潭之間的時空距離。五一路十里長街,21世紀初進行改擴時,用超前的眼光將全線的機動車道拓寬至29米,兩邊的非機動車道各寬5米,左右兩側人行道寬5米,綠化帶寬5.5米,拆除人行天橋,設立地下通道。這樣改拓之后的五一大道,綠色錯落有致,燈光溫馨和諧,車輛通行能力達到5000輛/小時,起到了省會景觀主軸和交通主干道的雙重作用。
但是,長沙的“芯”,目前更多的只是“聚變”,當這種“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將發生新的“裂變”。
(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