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寶



在風起潮涌的承接產業轉移中,青梅煮酒誰是真英雄?
作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核心區,產業轉移的浪潮正激蕩著2430平方公里的無為縣域,為其工業化和城鎮化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在這股向上的力量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蕪馬巢產業承接集中區的起步區。以此起步區為核心增長極向外擴展,是500平方公里的“金三角”,這是無為縣的一盤棋。
在這盤棋的謀篇與布局中,不僅有華誼化工園和“新高溝經濟板塊”等產業鏈發展的示范,更有組團式濱江新城的崛起,兩者共同演繹著無為承接產業轉移這臺大戲。在這個戲臺上,企業轉移創造新的盈利,同時承接地實現經濟提升,雙方互利互惠。
因此,攜手共贏,才是承接產業轉移的更高境界。
在爭先進位的區域競爭格局中,無為亮劍,誰與爭鋒?未來5年,將是無為發揮主場主角之優勢,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
現在,我們就走進無為,一方面是探究無為敢于提出“承接轉移看皖江,皖江示范看無為”的深厚底蘊,同時,更要傾聽來自無為縣的強勁聲音——承接轉移、共贏無為。
承接產業轉移的
無為樣板
“產業承接看皖江,皖江示范看巢湖,示范帶動看無為”,無為縣憑借什么樣的底氣,喊出這句氣勢非凡的口號?
最近3個月,無為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格外忙碌。
忙碌源自外來的關注。4月7日,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孫志剛來視察;4月16日,安徽省副省長倪發科來視察;4月22日,安徽省省長王三運來到無為經濟開發區視察。在短短兩周之內,省政府領導對一個縣域如此密集的考察,實不多見。是什么原因讓無為經濟開發區受到如此高度的關注?
在省領導視察的同時,省直各廳局、巢湖市與無為縣領導、外來投資客商、新聞媒體與區域專家,也都把目光聚焦在這塊90平方公里的濱江區域。如今,在“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集中區”大幅宣傳牌的兩邊,開發區大建設正如火如荼,就如同這初夏的溫度一樣,每天都在升高。
作為皖江城市帶產業承接集中區起步區的所在地,無為縣稱得上是“皖江示范區中的示范區”,那么在其背后,又蘊含著哪些產業轉移的深層次樣本意義?
“皖江城市帶的蘇州”
無為大地上正在升騰起一股生機與活力。
3月22日,美國普萊克斯空分、美國麥王水處理、益海嘉里三期等首批8個項目集中開工建設,總投資達15億元。4月29日,汽車變速箱、四星級大酒店等7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近14億元。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有15個項目近30億資金投向無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根本是項目,無為縣為什么會受到投資商的格外關注與青睞呢?
“無為作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集中區優勢突出,適宜承接大規模、集群式產業轉移,主要表現在七大方面:區位優勢突出、交通條件便捷、岸線資源豐富、超前進行規劃、征地拆遷成本較低、基礎設施建設較快、產業基礎不斷增強。”在4月22日的省政府領導視察中,無為縣委書記林緒文對無為承接產業轉移的綜合優勢,做了精煉概括。
其中,排在第一的就是區位優勢。在區域經濟競爭格局中,區位是一種不可復制的優勢資源,而且區位往往與交通體系緊密相聯,在承接產業轉移中起著關鍵作用。上世紀90年代,東部沿海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新加坡工業園落戶蘇州,區位優勢就發揮了關鍵作用。無城鎮黨委副書記李春華曾駐點江蘇招商3年,他告訴《決策》:“到蘇州新加坡工業園考察時,工業園管委會相關人員介紹說,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中國考察了很多地方,為什么最終選擇蘇州?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沿海沿江兩條軸線,沿海是縱的,沿江是橫的,蘇州是縱橫的交匯點。”
攤開皖江城市帶地圖,無為縣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合肥經濟圈、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改革試驗區的“交集地帶”。同時,從馬鞍山到安慶的沿江經濟發展軸是橫軸,從合肥到蕪湖再到宣城的經濟發展軸是縱軸,兩軸的江北交點正好落在無為縣,無為縣招商局局長伍小平形容道:“無為是兩條軸線的‘十字路口。”
因此,在整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中,無為的戰略地位,就如同是“皖江城市帶的蘇州”,是承接產業轉移,進行體制機制創新的首選之地。
但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區位上的戰略優勢僅僅是一個方面。對產業轉移項目來說,區位優勢雖是關鍵因素,卻不是決定性因素。在華誼化工落戶無為的背后,還蘊含著無為縣承接產業轉移中更多的深層次因素。尤其是從華誼化工產業園擴散出來的大項目效應,為承接產業轉移增添了更多精彩。
大項目效應
4月16日,上海華誼集團總裁劉訓峰又一次來到無為經濟開發區,現場調度化工園建設。作為皖滬合作的最大項目,華誼化工通常都被稱為無為縣“一號工程”。按照規劃,華誼化工總投資350億元。站在蕪湖長江大橋上,可清晰地看到化工園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
8年前,上海華誼集團為了能夠找到最適宜的項目選址,曾考察過江蘇、安徽兩省的多個地方,其中也包括無為縣對岸的蕪湖市。為什么最終選擇落戶無為的二壩鎮?“承接產業轉移有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有企業愿意來,二是企業來了之后要有地方落下,就是一定要有承載空間。”林緒文在接受《決策》采訪時分析說。相對于皖江城市帶南岸的蕪湖、銅陵,北岸的無為縣在承載空間上潛力巨大,一方面是可供項目落戶的土地空間大,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是長江岸線資源。
在800里皖江中,無為縣有113公里,占1/4,在所有沿江縣市區中是岸線最長的。無為縣委副書記、代縣長張祖武告訴《決策》:“無為的岸線資源基礎條件好,縱深空間大,適宜建設港口和臨港產業園,最適合落戶大進大出型的產業項目。”因此,上海華誼化工產業園選擇落戶無為的二壩鎮,就是“區位+空間”綜合優勢的一個佐證。
但華誼化工只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一個寫照。如果以華誼化工園項目為中心向外擴散,沿長江向南北兩岸展開,就能更加清晰地感觸到無為在承接產業轉移上的躍動之勢。
從華誼化工園配套碼頭向南走,就是船舶工業園。船舶制造商更看重無為的岸線資源,2007年6月,無為縣在浙江臺州專門舉辦過一次船舶產業招商推介會,參會的都是當地造船協會的會長。在交流中,一位臺州船舶產業協會的會長說:“我們要去就是組團去,無為縣應該把船舶制造作為一個產業集群來發展,而不是單獨來發展一個企業。”
目前,已有近20家造船企業落戶無為,其中不乏遠洋、五洲等大型船舶企業的身影。從二壩到湯溝、白峁、劉渡等沿江鄉鎮,大型船舶制造企業的龍門吊在江岸上一字排開,氣勢恢宏。“全國最大的內河船舶產業制造基地”宣傳牌,聳立在無為長江大堤上。
從華誼化工園向北走,就是益海嘉里糧油加工產業項目及配套碼頭的所在地。在農副產品加工業上,世界500強企業益海嘉里落戶是無為承接產業轉移的一個驕傲。益海嘉里安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益海嘉里能夠落戶,首先是無為的岸線優勢,有港口碼頭可以直接利用,還有鐵路專用線;其次,無為是農業大縣,農產品原料豐富。”到2011年,益海嘉里三期建成達產后,將實現50億元的銷售收入。農產品加工企業能夠做到50億,在整個安徽省都是屈指可數的。在產業上借力世界500強,無為縣成功嵌入全球產業價值鏈。
由此可見,從華誼化工一個大項目到產業集群的三足鼎立,無為正在成為承接大規模、集群式產業轉移的縮影。
但是,大項目的擴散效應不會單純地體現在一個方面。由單一的煤化工項目,升級到建設一個化工產業園,最后擴大為一座濱江化工新城的“三級跳”,是無為縣之所以成為承接產業轉移“樣板縣”的最重要原因。因此,無為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李進中認為:“華誼化工不僅是無為縣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工程,也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樣板工程。”而在這個過程中,無為做了一道特殊的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