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5日,北京市財政局局長楊曉超在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作《關于北京市2009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10年預算草案的報告》。財政如何反作用于經濟,報告給我們提供了三個層面的解析。
支出安排
從市級關于支持經濟的支出安排中,最能體現出的政府理財的具體實操。
1科技創新和經濟結構調整資金支出161.9億元。其中,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安排科學技術支出111.4億元,增長11.3%。大力推進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快大學科技園、電子城IT產業園、亦莊數字產業園發展,增加對科技企業、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的扶持力度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安排63.6億元;確保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投入,落實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地方配套,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等,安排46.5億元。其中,安排經濟結構調整資金50.5億元。工業發展資金7.0億元,落實產業調整振興方案資金5.5億元,注重發揮引導作用,支持重大技術改造及都市產業發展;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10.0億元,推進國有經濟合理布局;中小企業發展資金5.0億元,完善扶持體系,增強中小企業發展活力;文化創意和體育產業發展資金10.0億元,旅游產業發展資金3.0億元,促進第三產業優化升級;外貿發展及服務外包扶持資金1.5億元,鼓勵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商業流通發展資金2.0億元,支持特色商業街改造、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等,活躍消費市場;高級人才獎勵資金3.0億元,吸引各類人才在京創業發展;節能減排專項資金3.5億元,健全節能減排長效機制。
2農林水事務支出58.0億元,增長12.7%。重點支持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政策性農業保險資金安排3.5億元。新增設施農業4萬畝,安排6.0億元。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加強產業化經營項目建設等,安排8.6億元。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進生態林健康經營,安排3.6億元。開展水環境治理工作等,安排3.2億元。
3教育支出177.2億元,增長11.9%。其中,支持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推進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工程等,安排19.7億元。
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65.6億元,增長16.0%。其中,支持擴大城鄉就業,實施稅費減免、小額貸款擔保貼息、就業援助和就業獎勵等政策,安排1.2億元。
5環境保護支出24.2億元,增長8.1%。安排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資金17.0億元,推進城區20噸以上燃煤鍋爐改造,繼續在非文保區推行平房燃煤改用清潔能源,加強遠郊區縣燃煤鍋爐集中供熱整合,實施污染減排“以獎代補”政策等。統籌安排9.9億元(其中政府性基金安排8.1億元),用于污水處理廠運行經費補貼及管網維護等。
6城鄉社區事務支出36.2億元。重點推進“城中村”、城鄉結合部改造等,安排環境整治資金10.0億元。提高環境衛生質量,落實垃圾處理設施運行經費等,安排資金6.1億元。另外,在政府性基金中安排廉租房保障資金19.0億元。
7交通運輸支出89.6億元,增長0.4%。
8安排防范財政風險資金52.8億元。其中,預備費31.8億元,占市級財政支出的3%;公共突發事件應急專項資金3.0億元,增強應急能力。償債和處理歷史遺留問題資金18.0億元,防范財政風險。
深層邏輯
而上述支出安排,報告中表示:堅持保持增長與優化結構并重,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并重,加強調控與深化改革并重,減稅增支與增收節支并重,增加供給與提高績效并重。
其一,更加突出結構調整的重要地位,提升經濟增長內在動力。我們可用9個字予以概插穩需求、調結構、強創新。
穩需求。報告提出一系列新舉措:繼續促進消費需求,國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增強即期消費能力;合理安排政府投資,注重優化投資結構,增強對經濟的拉動效果;加大對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的財稅支持力度,拓寬財政資金與金融手段的配合運用,增加中小企業貸款貼息投入,發揮好創業投資基金、擔保、再擔保的作用,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補償機制,整合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
調結構。比如,支持新能源車應用、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綠色照明產品推廣等工作順利開展;以建設低碳城市為目標,繼續支持淘汰黃標車,推進農村地區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工作;完善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體系,推進電子廢棄物處置、農村生態示范工程建設,支持清潔生產。
強創新。比如,增強科技企業融資能力,完善中關村科技型中小企業擔保融資、信用貸款、信用保險、貿易融資通道;支持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技術市場發展,健全創業孵化機制,完善科技條件平臺開放共享機制。完善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政策體系,增加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規模,擴大科技產品應用范圍,推進股權激勵、科技重大專項經費列支間接費用試點工作,推動以創新創業為核心的重大財稅政策在中關村先行先試。
其二,更加突出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加快形成一體化新格局。
比如,發揮新體制對統籌區域、城鄉發展的保障作用。進一步理清市與區縣事權范圍與支出責任,健全“權、責、利”相對等的運行機制,促進財力劃轉與市對區縣宏觀調控、政策引導有機結合。完善轉移支付資金管理辦法,引入競爭性分配機制,提高資金配置效益。建立健全區縣支出責任激勵機制,調動市區兩級積極性。
同時,進一步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揮以農投為核心、農擔和農基為支撐的農村投融資平臺作用,鼓勵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開展涉農業務,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增加“三農”投入。落實公益林生態效益補貼政策,加快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此外,大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比如,研究完善支持區域發展的財稅政策,推進重點功能區資源整合。
財政創新
對于財政自身而言,報告表示,也將有一系列的創新性工作:
加強全口徑預算管理,進一步完善政府預算體系,繼續細化一般預算、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推進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編制。
健全預算決策機制,圍繞全市重點工作,加大統籌力度,對財政專項資金、事業經費進行整合和集成,對預算單位結余資金細化管理。
建立部分重大項目支出預算事前評估機制,提高轉移支付資金分配因素和權重的合理性,增強資金分配的科學性。推動政策信息庫、滾動項目庫和基礎數據庫的建設,細化項目分類,以預算編制的準確性增進預算執行的高效率。
加強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完善績效目標管理體系,擴展部門自評范圍,建立績效評價結果通報制度,并向市人大財經委進行報告,強化各部門“花錢講效益”的績效理念。
推進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完善資產管理平臺,強化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處置收入及收益監管,進一步健全資產配置、使用、處置、收益管理全過程制度體系。
積極推進預算信息公開,繼續擴大提請市人大審議的部門預算范圍,拓寬預算信息公開渠道和形式。
此外,報告中還特別提出防控財政風險,努力實現財政可持續發展。統籌財政中長期收支平衡,加強政府投融資平臺管理,保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加強財政支出與金融手段相配合的政策研究,努力降低融資成本,避免金融風險向財政風險轉移。健全政府債務實時監控、統計制度,加強政府債務分析預警,降低財政運行風險,提升財政綜合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