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宏婷
[摘 要]當前,我國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一些問題,如課程體系模式單一,結構不完善;教學內容及課程設計與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相脫節。由此,應構建多層次、特色化、全方位、立體化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增強課程的應用性與針對性,加強實驗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文化產業;課程體系;人才
文化產業是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產業,它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對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何對當前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進行改革與創新,進而構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和社會需求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已經成為高等院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課程體系設計原則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應體現系統性、高起點、立意新、整體性的特點,遵循新時期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規律,注重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倡導學生的個性發展,具體應遵循四個原則。
1.強化基礎原則。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才能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以適應時代發展對個體知識更新和深化的需要。因此,文化產業管理課程體系設計必須強化三個層面的基礎:首先是支架性基礎課程,如經濟學、數學、計算機等;其次是管理學的基本課程,如管理學原理等;再次是文化素質型基礎課程,如人文、藝術、社會、法律等方面的課程。
2.創新原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對未來的社會需求應具有預測功能,要有超前的戰略眼光,所設置的課程要能滿足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對管理創新人才的要求。減少傳習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課程內容加強實踐性,引入項目教學、課題教學,將教師的科研成果向課程資源轉化,增設自由研究性課程,引領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激發創新意識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在課程編制、實施與評價方面的巨大作用,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建立符合中國文化國情和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新的課程體系。
3.市場導向原則。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專業人才,因此在課程設計、內容選取等方面必須滿足社會的需要,適應實際的要求。市場導向原則要求高校應通過科學的調查研究確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本科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素質。
4.特色化原則。特色化原則是指高校根據各自學校的特點確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特色,設計主要課程內容和選取教學方法等。首先課程設置要有彈性,要適應社會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便于學生在課程體系范圍內具有職業遷移能力,要使課程體系具備適應社會需要隨時動態調整的功能。其次,課程設置要講究個性化,設置專業特色課程模塊,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和愛好,為學生主動學習、獨立研究和全面發展留有余地,從而培養學生自我構建知識結構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在全面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大實用課程和定量分析課程,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二、課程體系設計的路徑
根據國家教育部關于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和世界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借鑒國內外相關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成功做法,我國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核心是構建以能力培養為重心的教學體系,即構建以提高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為目標的理論教學體系、以提高基本技能與專業技能為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和以提高綜合能力和拓展專業外延為目標的綜合素質提升體系。
1.科學配置理論課程結構體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由于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而應用型人才在知識結構上具有知識面較寬、基礎較扎實、應用性較強的特點,在課程體系設計上需要加強理論課的整合,突出理論教學的應用性,構建目標明確、邏輯性強的平臺與模塊化相結合的理論教學體系。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理論課程可設置“四層次模塊式”的課程體系。具體包括:(1)通識教育課程。即公共基礎課程,由學校統一開設。這部分課程,如四門基礎政治理論課、大學語文、高等數學、外語、計算機、體育為必修課,其他如自然科學、信息技術等課程可設立為公共選修課,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修一定的學分即可。(2)文化產業管理的專業基礎課程。即該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以便為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便于學生綜合利用各門學科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即必修課,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區別于其他專業的特色課程。(4)職業遷移模塊選修課程。職業遷移模塊選修課程是為了拓寬學生就業適應面,配合學生的興趣特點而設置的。具體有市場營銷模塊課程、運營管理(生產運作管理)模塊課程、國際貿易模塊課程、人力資源管理模塊課程等。理論教學體系的設置以基礎課、專業課為主,旨在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以綜合課程、邊緣交叉課程、跨學科課程等課程為依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就業渠道;選修課程,則以反映學科前沿的課程和學術講座為主,培養學生的開拓和創新的思維能力。
2.構建多層次、特色化、全方位、立體化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在這一課程體系中,應做到三個結合,即基礎課程體系、專業課程體系和特色課程體系相結合;課堂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和課外創業教學環節相結合;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首先,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個性教育。教師首先在觀念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其次,教師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背景,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及特長。在規范要求下引導學生發展具有創造性的人格特性,鼓勵并積極創造條件幫助學生思考熱點問題。最后,引導和培養學生發展合作性人格品質。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下,通過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針對性地使用案例,訓練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強化學生在模擬、仿真管理環境中的溝通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判斷能力以及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能力,深化理論教學的效果。
3.增大選修課范圍,增強課程的應用性與針對性。哈佛“課程體系”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其獨立的核心課,堅持以育人為本,關注當代重大問題,強調學科交融、全面統一,“它將自由和秩序、多樣化和專門化、靈活性和規范化、深度和廣度、個人興趣和學校指導結合為一體”。為實施素質教育,拓寬學生專業口徑,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可以適當壓縮專業必修課,增大選修課范圍。通過采取擴大選修課種類與數量,適度放開專業方向選擇權等措施,優化學生知識、能力結構,把因材施教落到實處。
4.建設課程精品教材。教材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課程教學的基本工具,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證。首先,加強與國外名牌高校和學科的聯系、交流,了解世界先進水平教材的發展與特點,對于一些國際前沿研究、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可以直接引進外文原版教材。其次,開放課程教材的開發工作,改革教材的編寫、出版機制。最后,加快與國外優秀教材體例的接軌工作,改革教材編寫體系。
5.加強實驗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育過程必須突出實踐性,強化實驗與實踐教學環節,有助于加深學生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校培養合格的復合應用型人才。所以,在課程體系設計中,應將實驗教學及實踐教學納入整個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分為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兩部分。在課內實踐方面,一是采用啟發式教學,通過典型的案例教學、案例分析展開課堂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激發其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二是舉辦突顯學科前沿水平的特色論壇、講座。在社會實踐方面,一是社會調查,可事先由老師確定調研目標和計劃,然后讓學生深入到文化企業進行調研,最后形成調研報告;二是專業實習,建立相對穩定的專業實習基地,培養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于文化企事業的實際管理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