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高權 朱傳俊
網絡民意為何沸騰
■胡高權 朱傳俊
“網絡民主”的蓬勃發展,讓人們不禁反思傳統的民情民意表達渠道。為什么會有沸騰的網絡民意,傳統的民意表達渠道何在,如何讓民意真正表達出來,諸多問題值得人們深思。

2010年新年伊始,山東省新泰市新提拔6名副局長、1名法院副院長,其中6人是80后。尤其是得到越級提升的王然和劉婷婷二人,分別只有23歲和25歲,引發了“領導兒媳”、“官二代”、經驗少資歷淺等諸多質疑。繼“釣魚執法”等諸多“百萬點擊率”的網絡輿論事件之后,網絡再一次發揮巨大的監督力量,目標直指權力部門和公職人員“涉富”、“涉權”等問題。
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渠道,網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民眾在網上關注熱點事務,發表個人觀點,使之成為匯集和表達民意的重要渠道。從“華南虎照”到“天價煙”,從“躲貓貓”到“樓脆脆”,從“局長香艷日記”到“紙幣開手銬”,網民對類似的突發事件和社會事務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通過“灌水”、“拍磚”,迅速形成規模大、影響廣、挖掘深、力度強的網絡輿論,對政府及其公權力進行監督,對事件的解決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對2009年77件影響力較大的社會熱點事件的分析表明,由網絡報料而引發公眾關注的,約占全部事件的30%。
邂逅“網絡”的“民意”,正在成為一股巨大的力量,甚至左右著一些重大公共事件的發展。著名法學教授賀衛方曾指出:“沒有哪個西方國家的互聯網像中國這樣承載了這么大的顯示民意的功能。”如何看待日趨沸騰的網絡民意,成為我國當下社會發展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據統計,截至2009年11月底,我國的網民規模已達到3.6億,比上年增長20.8%,互聯網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國社科院博士生導師、《人民日報》前副總編周瑞金形象地將之描述為“他們(網民)每個人都拿著麥克風發表自己的意見”。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0年社會藍皮書《2010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指出:“互聯網成為新聞輿論獨立源頭”。
不少學者指出,網絡民主本質上仍然是民意表達的一種渠道。然而,不同于傳統媒體時代“大喇叭”式的單向傳播方式,網絡中聚集著社會各個層面的“小話筒”,有著不同于傳統的表達方式和表達路徑,也因此擁有了獨特的優勢。
網絡民主的迅速發展,在于網絡面前“人人平等”。自從有了互聯網,人的等級、貧富、文化、民族等差別幾乎都被抹平。無論在現實中的境況如何,在網絡上,每個人都有平等“投票”的權利。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主任謝新洲指出:“和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受到的人為限制、控制最少,因此成為承載‘言論自由’的最佳載體。”
同時,由于經濟和政治上的低成本,網絡被不少網友戲稱為“最廉價的民主平臺”——只要口袋里有幾塊錢,又會打幾個字,網吧里落魄的你就能成為網上滔天民意的一員。
網絡民主的優勢,更在于其顯現出的表達力度。以中國互聯網第一案“孫志剛案”所引發的對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是否違憲的大討論為標志,網民作為一個群體飛速壯大并空前活躍,對政府的決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又如在2009年初的“躲貓貓”事件中,網民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堅持,步步逼近的質疑,形成了可與地方部門解釋相抗衡的網絡民意,最終產生了官方牽頭組成的第一個“網民調查團”。而在8個月后的“釣魚執法”事件中,在上海城管“不存在倒鉤執法”的言之鑿鑿下,網民們不屈不撓地擺事實、講道理,最終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新聞記者共同組成的“聯合調查組”認定,孫中界案存在“釣魚執法”……
“在網絡上,一個普通人就可能做到‘一呼百萬應’,這就是當下互聯網的力量。”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師韓福國博士說。網絡民主從技術上突破了傳統民主人數、地域、信息的局限,提高了公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彌補了現實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參與方式的不足,同時降低了人民參政議政的政治經濟成本,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湖北省法學會傳播法研究會會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認為,互聯網已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進程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2010年初,《人民日報》與人民網的一項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網民有87.9%非常關注網絡監督,當遇到社會不良現象時,93.3%的網民選擇網絡曝光。
然而,就民意表達來說,網絡民主并非唯一路徑;在揭露社會黑暗、監督公權力的運行上,其力量也未必就比傳統媒體等渠道強大。網絡如此受到全國上下的一致追捧,固然有轉型期社會充斥著各種矛盾的原因,但也迫使我們思考:是不是傳統的民意表達渠道出現了問題?代議制民主是否已成為“明日黃花”?
一位記者的感嘆十分沉重:“傳統的民意表達渠道會不會因為過于嚴格的層級管理而陷入官僚化?或者會不會因為不夠獨立而失去效力?傳統媒體的監督有沒有因為種種原因而減弱威力,甚至已經失去許多人的信任?只有認識到傳統民意表達渠道的不通暢,才能解釋為什么網絡監督當下如此盛行,而且一枝獨秀。”
綜觀現有體制內的民意表達渠道,則是渠道不暢、信訪成疾。一方面,民意表達的主要渠道——人民代表大會制由于諸多原因,并沒有成為傳達社情民意的主要途徑。另一方面,卻是許多人找不到正常的發聲平臺,只能訴諸“正常”或“非正常”的上訪。河北省政協常委劉日認為,上訪的主要原因是言論渠道的堵塞,“一些民眾對地方行政、司法體制不信任”。然而,實踐中上訪的問題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信訪局長”也上訪的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邵道生認為,當今一些地方媒體所患上的“監督缺失癥”才使“互聯網式的民主”如此“風光”。他指出:“在利益博弈異常激烈的當今社會,一些傳統紙質媒體對弱勢群體利益受損現象普遍‘失語’,對強勢集團損害弱勢群體利益的現象不敢監督、不想監督,也就是說在急需包括輿論監督在內的社會監督的‘矛盾凸顯期’,卻偏偏患上了‘輿論監督缺失癥’……”
傳統民意表達渠道的日益狹隘,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求助于新興的網絡。賀衛方教授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當下的公眾參與存在一種網絡依賴癥”。事實上,作為新型民主的載體,網絡具有內在的缺陷,如容易導致政治參與的不均衡性等。中共中央黨校教研部主任王長江認為,網絡的主體是思想活躍卻不無偏激的年輕人,連隨機調查、抽樣調查的客觀性都沒有,如果這樣的聲音不能得到正確引導,可能會誤導整個社會。更有數目龐大的非網民人群,比如農村廣大的農民、農民工以及一些文化程度或物質條件尚達不到互聯網要求的人群,在網絡民主的狀況下,他們的利益訴求往往無從表達。
不少學者還指出,目前我國的網絡民主仍處在政治參與的初級階段。網絡民主過程中泛濫著對政治問題簡單化、理想化,以至于激進化的傾向。同時,當前網民的意見,都是批判性的議題多,而建設性意見少,更多的是一種個體利益的訴求和情緒的宣泄,對社會的發展建設意義并沒有想象中的大,“當前網絡民意的熱鬧景象只是在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人們參與當前政治生活的一個渠道”。
因此,在網絡民主不斷發展的當下,傳統的民意表達渠道,仍然需要被重新啟動以及不斷發展完善。
由于現有民意表達渠道的不通暢,網絡民主強勢崛起,在傳達民意、監督公權力方面的確起到了令人驚嘆的成就。然而,網絡民主是把雙刃劍,其本身存在的民意表達群體不均衡、信息的可操縱性強等缺陷也要求我們辯證地看待這一事物。謝新洲指出:“互聯網在民意表達方面有它固有的優勢,但是,它也只能是一種民意表達的渠道。從根本上說,要健全民意的表達渠道,要靠國家的社會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保證民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因此,在充分利用網絡民主的同時,保障原有民意渠道的通暢是保證社會穩定的關鍵。
首當其沖的,應當是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樹凱指出:“基層民主向上延伸,群眾逐步參與更高層的選舉和管理,是人民實現當家做主的大方向。”因此,需要充分發揮人大制度以及各級人大代表的作用,適當增加農村人群和基層群眾在各級人大中的代表名額等,以求充分落實公眾表達自身利益的話語權,讓不同的利益主體都有表達自己利益訴求的平等機會。
同時,還應當將聽證程序的地位與作用法定化。在此之前,各地雖有頗多聽證會實踐,政府在決策過程中,也越來越多地聽取多方的意見。但這一制度仍處在嘗試階段,存在著功能定位不明確、制度建設滯后等問題,都亟待改善。
此外,改革和完善信訪制度,確保基層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暢通,及時了解、處理人們反映的問題,也是當務之急。在剛結束的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紛紛表示,處理好上訪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素之一。來自浙江的全國人大代表范誼還指出:“要將信訪體制與司法體制相分離。”
不容忽視的是,媒體也應當在其中發揮作用。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社長尹明華在2009年底的年度媒體高峰論壇上指出,媒體“要回歸責任,回歸一種公民新聞,一種社會的公共道德責任”。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大眾媒體,具有信息傳播快、傳播直接、影響廣泛等特點,能夠多渠道、多層次地來反映人們的利益訴求,應該盡快擺脫“監督缺失癥”。
總之,不論何種方式,在網絡民主不斷發展的當下,只有充分暢通民意表達的各種渠道,人們的發聲才能更正規、更暢通、更自由,才能有“真正的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