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G·維克多
“可持續發展”真的可持續嗎
□大衛·G·維克多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動聽的主意,但在內容上已經破產,理應被拋棄。它誤導人們對現有經濟和環境問題作出誤判,并使政府采取了極其錯誤的對策。
1987年,挪威首相格羅·布朗特蘭德在一個經濟與環保委員會的會議上,將所有“符合當下發展需要且不妨礙后代人所需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自那以后的幾十年以來,“可持續發展”概念得到普及,而其意義日漸模糊。問題出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可持續發展”的鼓吹者們利用了這個概念的歧義,將其解釋為不發展和自給自足。毫無疑問,我們消耗資源的速度遠遠快于這些資源再生的速度,這對環境提出了嚴峻挑戰。但人類在歷史上一直存在資源緊張的問題。而我們通過技術革新解決了多數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第二個問題和后代有關。事實上對資源的破壞開采,除了危害,同樣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益處,如觀念創新和基礎設施的投資。但凡是流傳后世的資產,其價值都遠遠超出了當初的投入。
第三個爭議的焦點是政策問題。原始的“可持續發展”概念鼓勵政府開發資源,并專注于長遠投資。從這一角度來看,人類從地下開采鹽、消耗鹽,似乎是不可持續的過程。然而我們這樣做確實是對的,因為經濟發展了,人類通過巧妙的制度變革完成了向新資源的轉變。可今天的深綠人士們尋求的是能源的獨立和自給自足。他們不敢碰任何資源,也低估了人類保障自己在地球上生存空間的能力。
目前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討論聚焦于可再生能源。許多政府政策的制定遵循了“可再生就是可持續”的邏輯。事實并非完全如此。很多可再生能源的確可以反復使用,但它們也在消耗我們的資源。
最后,“可持續發展”已經與綠色環保等同了。發展中世界有理由擔心發達國家的深綠環保思維,成為忽視其他人類福祉的借口。而歸根結底,造福人類是文明的全部意義。
book=37,eboo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