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聞丹
外商直接投資企穩回升,彰顯了浙江良好的經濟吸引力,然而這一增長速度,較金融危機以前,仍有較大差距
2010年1月,浙江外商直接投資迎來“開門紅”。實際利用外資實現15個月來的首次正增長,為85850萬美元,同比增長0.2%,較去年同期提高了18個百分點。利用外資新簽協議金額尤其突出,同比增長達7.1%,較去年同期增長了21.6個百分點。
外商直接投資企穩回升,彰顯了浙江良好的經濟吸引力,是經濟回暖的有力證據。然而這一增長速度,較金融危機以前,仍有較大差距。分析其主要表現,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實際利用外資仍主要聚集在制造業。2008年,浙江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達65.8%。浙江制造業擁有較好的產業發展環境應是主要原因。當然外資利用過于集中也是浙江經濟穩定較快增長的“雙刃劍”。應引導外資向更多領域投資,積極引導其向循環經濟、重化工業、臨港產業轉移。
——服務業利用外資增長較快,實際利用外資正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2008年,浙江第一、二產業利用外資占比分別較2007年下降了0.4和1個百分點,同時第三產業占比提高了1.5個百分點。三井住友、花旗、匯豐、東亞等外資銀行紛紛在杭州落戶,使浙江金融業快速發展,成為外資銀行種類最齊全的地區之一。分行業來看,租賃和商務服務、科學研究以及技術服務、文體娛等三產項目正逐漸成為浙江外資發展的新亮點,有力地助推了浙江新興服務業發展勢頭。
——浙江實際利用外資距廣東、江蘇等地仍有較大差距。2009年,浙江實際利用外資為99.4億美元。盡管位居全國第6位,但只有江蘇的39.3%,廣東的 49%。
事實上,對于浙江而言,在加大利用外資規模的前提下,更需要注重內外資的互相融合問題。在看到利用外資對浙江經濟帶來良好機遇的同時,也應正視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一是要正視“貼牌生產”問題。誠然,較多高新技術園區,在利用外資大幅增長的同時,加快了通信技術、軟件等行業的發展,著力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然而浙江塊狀經濟具有的配套能力、原材料成本、靈活的市場機制、配件物流等方面的優勢,成為外商貼牌生產的首選。而浙江較多的企業也在自創品牌和貼牌生產之間,從務實經濟的角度選擇了貼牌生產。如何引導更多的企業走向自主創立品牌仍舊任重而道遠。
二是要正視“技術依賴”問題。目前外商投資多為傳統制造能力的轉移,即便在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領域,也多為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較少的加工組裝環節的國際轉移。大多數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資手中,中方科技人員多從事解決具體使用問題的技術而非技術研發。技術溢出效應并不明顯,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對外資的技術性依賴。
三是要正視“外資內資化”問題。即內資企業通過在境外注冊公司轉移出去的資金重新流入國內,現在有較多服裝公司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取巨額利潤。這對浙江省內企業極其不公,對于經濟的發展也并不具有良好的推動力。

加大利用外資,對于浙江政府而言,需抓好下面三方面工作:
首先,要加強政府職能轉變,改善企業投資環境。正在著手開展的行政審批“四減少”改革,將在全省建立統一的行政審批流程,并通過減少審批事項、部門、層級和時間等方式,進一步提高行政審批效率。這一政策的推出,將有利企業投資環境的改變,減少企業投資成本,增加外資的吸引力。
其次,打好“親情牌”,加大外商在浙江的投資力度。利用臺州等地同臺灣“地源相近、人文相通、基礎相輔、產業相承、經濟相連、機制相仿”的特點,抓住海上直航機遇,大力發展臺商在浙江的投資。利用溫州、麗水在世界各地都擁有較多僑胞的特點,吸引更多華僑回省內投資。
最后,抓住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范圍內資本、人力等生產要素“重新洗牌”的機遇,在貿易、傳媒、旅游、金融等領域擴大外商投資市場準入,積極引進人才,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優質的服務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