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朋朝
(寧德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 福安 355000)
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的關系研究
○羅朋朝
(寧德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 福安 355000)
技術創新在集群的創新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集群創新網絡中動態競爭優勢的主要體現。技術創新的發生不容易受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并且難以被其他區域所模仿和復制,因此,能夠使產業集群獲得更長期的競爭優勢,進而保證產業集群發展的可持續性。本文在敘述產業集群內涵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技術創新能力形成的路徑以及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的相互關系。
技術創新 產業集群 關系
當今的高新技術應用提高了各產業技術之間的互相依賴性,要求處于不同技術層和不同產業的企業,以某種形式聯合起來,突破專業技術的限制,互為技術來源和技術應用對象,共同協作,形成適應技術綜合發展的再生存體系,這就促進了產業集群的形成。產業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術、技術訣竅和新思想在群落內企業之間的傳播和應用,從而又使高新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一個產業在特定的區域內集聚,直至形成專業化的產業集群,是一個在人為、歷史與偶然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產物,這個過程實質體現了經濟發展的隨機性。
從馬歇爾開始,產業集聚(Industrialcluster)的類似形式就得到了經濟研究者的關注,他們在不同時代,以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工具對產業集聚這一現象作出了不同的定義,在其過程中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概念。文獻中流行著產業集群或企業集群(Industrialeluster)、新產業區(Neo-Industrial District)、產業簇群(Industrialcomplex)、聚集經濟(Aggegation Eonomies)等概念。
馬歇爾認為,如果一個大企業附近集聚了很多中小企業,則這一區域就可以稱為“產業區”。在當時產業區這個概念是相對于農業區而言的,基本上是工業區的概念,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韋伯是最早提出聚集經濟概念的學者。聚集經濟的概念表達的是這樣一種經濟現象:或是產業的生產活動,或是貿易與商業的交易活動,或是其他與經濟行為有關的生產性活動(勞動力聚集)和非生產性活動,在區域上具有比較明顯的集中傾向,并呈現出一種地理性聚集的經濟狀態。
與聚集經濟相聯系的還有產業綜合體這一概念,它是由美國區域科學家艾薩德于1959年首次提出的。在艾薩德看來,產業綜合體可以看成是特定區位上的一組經濟活動,由于這些活動相互之間存在著技術、生產和分配等方面的產業聯系,所以可以帶來一些經濟上的節約。
意大利社會學家貝卡蒂尼(Becattini)1978首次提出“新產業區”的概念,他認為新產業區是具有共同社會背景的人們和企業在一定自然區域上形成的社會區域生產綜合體。還有很多學者對新產業區進行了界定,如Piore和Sabel(1984)將新產業區看作是高度柔性專業化的區域,Scott(1992)則將新產業區定義為基于合理勞動分工基礎上的生產商在地域上集結成網,并與本地勞動力市場緊密相連的產業組織在地域空間的表現形式。雖然新產業區的界定還不統一,但“柔性專業化”(flexiblespecialization)、“創新性”、本地網絡的“嵌入性”或“根植性”(embededness)等是其主要特征。
產業集群的概念來自于波特的新競爭經濟學,在他1990年出版的《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書中,將“在某特定領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鄰近、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和相關法人機構,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補性相聯結”現象稱之為“產業集(簇)群”。同以往的相關概念相比,波特的產業集群概念強調的不僅僅是本區域內企業間的分工與協作關系,而且還是區域各機構間,包括企業、政府、同業公會、咨詢機構等其他輔助組織之間的協作關系。這種協作關系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利益關系,還包括信任、合作等其他社會性聯系。
綜上所述,產業集群是指大量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生產同類產品或處于相同生產階段的特定產業的企業,或具有直接上下游產業關聯的企業,或其他具有緊密聯系的相關產業的企業),在某一特定地理區域內柔性集聚,并形成區內企業之間柔性專業化分工、結成緊密的合作網絡、植根于當地不斷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的空間產業組織體系。
1、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基本結構
企業關系是多層次的,它們把活動聯結在一起,使行為者相結合并形成資源紐帶。這種多層次性既反映在企業內,又是網絡的基本特征。關系契約使兩個企業的組織結構結合在一起,形成行為者之網,而網絡中的結點主要包括企業、大學或研究機構、政府、中介服務機構以及金融機構等五個方面,如圖1所示。

圖1 創新網絡基本結構
由各結點連接起來的網絡路線就是個體間信息與資源交換的渠道,當不同的主體(結點)在網絡中處于不同位置時,便擁有對網絡中信息與資源的不同控制力。在產業集群中,網絡密度、網絡聯系強度以及網絡關系等決定了網絡對集群技術創新的影響程度。網絡密度描述了網絡內實際存在的聯系數量占到可能聯系數量的比例。Coleman(1990)認為,高密度網絡會產生大量的企業間聯系,網絡內信息和資源將更快速地流動;高密度的網絡更容易發展出相互信任關系、共享準則,以及共同的行為模式。按照Coleman的觀點,網絡越緊密,成員之間聯系的通道就越多,既有直接的聯系,也有間接的聯系,有利于信息、知識等要素的流通。網絡聯系強度描述了行為主體聯系頻率的高低和組織資源對聯系承諾程度的高低。集群網絡關系影響著企業技術創新。產業集群是一個由各個結點(主要包括政府、金融機構、客戶、供應商、高校、中介機構等)組成的大系統,集群中企業通過與網絡結點間的往來與聯系,提供諸如隱性知識、創新資金、流動人力資本等創新要素,對技術創新影響重大。
集群網絡密度與技術創新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集群網絡強度與技術創新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集群網絡中企業與網絡成員的關系與技術創新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創新網絡結構能夠促進集群內部企業的技術創新,提高技術創新的效率和成功率,保持產業集群企業持續的創新動力,并促進技術創新成果在集群內高速擴散。
2、地方政府充當產業集群技術創新的“倡導者”
產業集群的成長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并不是所有的產業集群都能發展壯大。產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往往易陷入“囚徒困境”的被動局面,原因包括中小企業的資金規模不足以承擔研發工作、研發的風險太大、技術研發過程中的經濟外在性、產權保護程度不高和理性經濟人固有的“搭便車”思想等。在我國市場經濟初級階段,地方政府充當產業集群的外部力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也就是說,地方政府除了鼓勵社會自主型專業化服務機構發展外,更重要的作用是發揮政府的資源、信息和組織優勢,建立政府主導型的專業化服務機構,從而使政府間接進入到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市場化的進一步深入,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研發服務的研發機構日益成熟,政府也要在適當的時候逐步退出,使地方政府對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創新的扶持政策逐步消失。
技術產業化的過程就是技術創新的過程。只有產業化的知識或技術成果才會成為現實的生產力,才有經濟價值。因此,對產業集群的研究必須引入技術維度,并且通過對技術成因的分析,揭示產業集群的本質,認識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
1、技術創新對產業集群形成發展的重要性
(1)技術創新促使新的產業集群的產生。由于技術創新的種類與功能不同,不同產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機會與能力也就不同,從而使技術創新的速率和強度在不同產業中不盡相同,進而又使生產率增長的速率和結果不盡相同。重大技術創新導致區域主導產業出現,當主導產業進入成熟期,突破式技術創新逐漸被改良的技術創新所代替,使生產率的提高與成本的減低逐漸趨緩,一旦新的主導產業確立,某些改良技術很快地被大量的轉移式技術創新取代,進而促進社會經濟較長時間保持繁榮。此后,將進入下一個周期的技術創新,新的主導產業將出現,新的產業集群代替原有的產業集群,這樣產業結構就不斷變動更新了。外在的表現為產業結構與經濟過程的短、中、長周期的變動,使內在的經濟結構與社會生產得以更新。
(2)技術進步促成同質企業趨于集中。技術進步以及技術擴散必然會吸引同質企業向技術的擴散源集中。技術與分工互為促進,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引致大規模的定制生產,而這種生產是通過具有同源技術的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實現的,因此就要求同質企業處于集中狀態。
(3)產業技術鏈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基礎。產業技術鏈(Technological Chain of Industry)是產業內部以及產業之間在技術上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銜接的一種技術鏈條。在一條產業技術鏈上,上游節點和下游節點之間在技術上相互聯系、互為依存,“產業之間連接性的內在根源之一在于產業系統的技術關聯制約并決定了產業之間的關聯。產業系統的技術鏈像一條‘肋骨’,將生產過程中的有關企業鏈接起來,形成一個網絡,進而突破了嚴格的產業邊界,把整個經濟系統有機地統合起來”。
產業集群是產業技術鏈的空間集聚現象。由于產業集群是具有一定聯系的企業集聚而成,而在這些聯系中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技術上的關聯,即產業技術鏈將眾多擁有同源技術的企業集聚在某一區域,因此每一個產業集群都至少具有一條或一部分產業技術鏈,產業技術鏈就像骨骼一樣支撐著整個產業集群,它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基礎。從理論上說,以一條產業技術鏈為基礎,就可以形成產業集群,而事實上,更多的現實的產業集群則是以技術網絡為基礎的。
(4)技術創新提高了產業集群的整體競爭力。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階段,國際分工日益深化、專業化的要求越來越迫切,這就要求企業要進行技術創新,但是即使同一類型資源在不同的企業也表現出很強的異質性,從而構成企業技術創新資源互補融合的物質基礎,也沒有哪個企業能在所有的技術創新資源中都擁有絕對優勢。創新資源的競爭在相當長時期內決定這個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產業集群中的技術創新能有效地縮小企業在技術創新資源中的缺口,彌補企業自身資源的不足,從而提高整個產業集群的競爭力。
(5)技術產業化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動力。“創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時間上均勻分布,相反的是,它們趨于群集。或者說,成簇的發生僅僅是因為在成功的創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著是大多數企業會步其后塵;其次,創新甚至不是隨機地均勻地分布于整個經濟系統中,而是傾向于集中在某些部門及其鄰近部門。”技術創新過程就是技術產業化的過程,技術的產業化驅動著產業集群的形成。
2、產業集群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
產業集群具有很強的創新作用,從而不斷提高區域競爭力。特別是鄰近企業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信任,以及鄰近企業之間的勞動分工與協作,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從而推動了產業創新。
(1)產業集群有利于新技術的推廣。在產業集群中,比鄰而居的企業由于頻繁的交往和經常性的合作,產生了面對面觀察與學習的便利性,一項技術創新很容易為其他企業所發現,通過技術轉讓與模仿,該項技術創新較容易地在集群內擴散;其他企業通過對此項科技創新的消化、吸收與模仿,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改良,又導致漸進性的技術創新不斷發生,形成強大的擠壓效應。另外,在產業集群中各行動主體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頻繁、親友的親緣等因素形成與積累了豐厚的社會資本,減少了學習與交流的交易費用,使集群中技術溢出效應更強,知識更容易擴散。
(2)產業集群有利于技術創新的產生。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可以就近尋找交易對象,就近取得原材料、中間品供應,比較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資本、技術和員工,減少了運輸費用等交易成本。這使得它與其他地方相比,進入障礙更低。這樣,依附、承載于經濟組織、經濟活動中的技術創新,就因企業產生、運行的低成本、便利性而有了頻繁產生的現實可能性。
(3)產業集群是技術創新的“棲息地”。產業集群也使供應商、人才、專業化信息、輔助設施等資源高度密集于一個地方,從而使得技術創新相關的資源獲取成本大大降低,使人們開展技術創新變得容易方便,區域內技術創新總的成本也降低了。這是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卓有成效運行的標志。在技術、產業創新密集的區域,同行多、討論多、離高校近、人才聚集,并有領先用戶,有一些敢于用新產品、愿意用新產品的用戶,他們可以很好地把握技術發展趨勢;區內供應商、合伙者多,建立新企業的成本低;區內同行競爭激烈,從而有助于激發區域內企業技術創新的潛力。
[1]毛加強、崔敏:創新網絡下的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實證分析[J].軟科學,2010(3).
[2]佘時飛:產業集群、技術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0(1).
[3]譙薇、宗文哲:中小企業集群形成原因的文獻綜述[J].財經問題研究,2004(3).
[4]劉斌:產業集聚競爭優勢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5]遠德玉:產業技術界說[J].東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1).
[6]肖廣嶺、劉學亮:傳統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J].清華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6).
[7]毛薦其:產業集群成因--個技術創新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8(7).
(責任編輯:李文斐)
book=64,ebook=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