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波
(忻州師范學院,山西忻州034000)
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開發研究
——以晉西北為例
趙立波
(忻州師范學院,山西忻州034000)
晉西北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開發,要從企業自身入手,借鑒國內外發達中小企業的經驗,依托晉西北獨特的地方文化資源、特有的自然資源和知識、技術、人文精神等。具體說來,就是要增強核心技術創新;培育產業集群,形成規模優勢;建立高績效與高質量系統,提升競爭優勢;開拓目標市場,增強市場營銷能力;建設特色晉西北中小企業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優勢。
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開發
進入21世紀后,高新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工業革命的傳統格局,企業面臨的全球化、高質量、高績效工作系統和社會化四種競爭性挑戰越來越突顯,決定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四種競爭性挑戰中,高質量與高績效系統體現著企業內部環境的優劣勢,是決定企業發展的根本;全球化與社會化是企業外部環境的重要因素,不確定地影響著企業的發展。所以,企業要想求得發展,獲取競爭優勢,就必須審時度勢分析這四種競爭因素,以提高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而四種競爭性挑戰中,高質量與高績效系統是企業能夠控制和決定的內部因素,可以通過管理、開發而提升。全球化與社會化是企業不可控制的因素,隨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企業必須主動地去適應,才能夠持續發展。
地處三晉邊陲的晉西北地區,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中,中小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為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也為晉西北經濟振興與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這些中小企業在今后的發展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上述四種競爭性挑戰。所以,這些中小企業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優劣勢,積極地抓住機遇,構建高質量與高績效系統,探索一條能夠保障自己不斷得以發展的途徑,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而使自己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理論來源于企業能力理論(the 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Firm),最早是由兩位美國戰略管理學家、經濟學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C.K.Prahalad&Gary 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來的。他們認為,核心專長是企業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協調各方面資源的知識和技能,即能使公司為客戶帶來特別利益的一類獨有的技能和技術。就短期而言,公司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決定了公司的競爭力,但長期而言,起決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并提出了判斷核心競爭力的三個標準:核心競爭力必須為市場認可;核心競爭力必須給客戶帶來特別利益;核心競爭力必須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實際上,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就以反叛主流企業理論和梅森—貝恩范式為基礎發展了企業競爭優勢外生論。魯梅爾特(R.P.Rument)通過實踐研究證明,企業表現為超額利潤的競爭優勢并非來自外部市場力量,而是來自于企業自身的某種因素。可見,企業核心競爭力就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競爭對手效仿的能帶來超額利潤的獨特的能力,它產生于企業內部。這種競爭力是企業獨有的,難以替代的,并且能夠保證本企業持續、健康、安全、和諧發展的資源。主要表現為以核心技術能力為基礎的多種能力的構成體,諸如核心人才、核心產品、核心生產、核心管理、核心戰略決策、核心企業文化、核心團隊、核心市場營銷、核心服務能力等。而這些能力必須是建立在特定企業哲學基礎上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并且是與時俱進的能力資源。
從晉西北來看,這種源泉主要產生于中小企業的內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特色產品,如河曲縣海紅、保德縣紅棗、岢嵐縣柏籽羊肉、神池縣月餅、靜樂縣莜面等;二是特色文化,如五臺山佛教文化、河曲二人臺文化、大型廟會文化等;三是傳統優勢資源,如煤炭、鋁礬土、鐵礦石、沙棘等。中小企業正是這些產品、文化、資源的載體和體現者,而它們則是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中小企業發展的關鍵是要將這些要素組合形成一定合力,合力越大,說明要素發揮的作用越大,企業發展的動力就越大(如圖1所示)。而影響每一個分力大小形成的卻是企業這一組織,組織是開發、生產、傳播、控制這些要素的總轉換器。所以說晉西北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就是自己,是自己的綜合轉換、研發能力,這種能力只能來源于企業員工的不斷學習和不斷創新,并通過學習與創新將影響企業的各種要素不斷轉換成自己獨特的核心能力,最終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正如學習型組織理論創始人彼得·圣吉所說:未來最有競爭力的組織是學習型組織;未來企業唯一的競爭優勢就是它的管理者具有比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的企業。
中國人民大學李寶山教授提出:“‘個體知識創新—組織知識共享—組織知識積累’所構成的知識鏈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此外,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其他因素還有諸如‘尋找機遇—利用機遇—創造機遇’的機遇鏈、‘優化價值—協調價值—超額價值’的價值鏈。這三鏈形成了三個小螺旋,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大螺旋形成了互動、協同推進的局面”。[1]所以說,影響晉西北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因素首先是知識鏈。美國學者巴頓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使企業獨具特色并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誰掌握更多的、最新的知識,誰發明和創造了更新的知識,誰生產了包含更多知識的使用價值,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知識就是力量(托·霍布斯),具體包括組織結構優化能力、管理流程再造能力、企業文化構建能力、研究與開發能力、人力資源管理能力、學習與創新能力;企業理財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產品質量保證能力、保持適度規模能力、制造系統結構優化能力;營銷技術運用能力、營銷網絡構建能力和用戶服務能力。其次就是機遇與價值。機遇受外部環境影響,諸如全球化、社會化等,企業必須要主動、積極地去尋找和創造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各種機遇。而價值的大小要依靠開發、創新等手段實現。第三,影響核心競爭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圖1所體現的各種要素,諸如新產品的研發能力、企業文化的凝聚力以及其他資源的綜合利用能力和企業的不斷創新能力等等。可以依據圖1中的各種要素來進行分析。

圖1
晉西北中小企業地處國家集中連片的晉西北貧困地區,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這一地區雖然有了較全面的發展,但是與全國相比發展速度緩慢,經濟增長率較低,財政稅收微薄。就稅收來看,2008年晉西北的神池縣地稅局完成各項稅收收入0.4647億元,2009年完成1.4231億元,其中中小企業稅收占28%左右。①而江蘇省新化市2009年中小企業產值總量為510.1億元,平均每個企業產值規模為7591萬元,超過億元的企業突破100家,達104家,完成產值305億元,占系統工業總量的59.8%,超過10億元的企業有3家,完成稅收突破10億元。②從晉西北神池縣特色產品月餅來看,從事的個體企業越來越多,目前有300多家從事此項經營活動,2009年平均每家銷售額為38萬元,實現利潤7萬元左右。但是,這些個體企業均是單獨進行生產經營,互相沒有合作,依靠短期行為獲取短期效益,根本形不成核心競爭實力。五寨縣2010年5月份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如下:化肥廠銷售收入492萬元,實現利潤2萬元;石化廠銷售收入45.1萬元,實現利潤3.9萬元;遠東公司銷售收入5034.2萬元,實現利潤41.5萬元;同業公司銷售收入990萬元,實現利潤13.7萬元;隆泰煤焦化公司銷售收入700萬元,實現利潤8.5萬元。③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晉西北中小企業競爭能力較弱,沒有形成自己強有力的核心競爭力,還必須加大培育開發力度。這些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
1.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晉西北許多中小企業創新意識弱,只重視短期效益,在利益的驅動之下,鉆法律法規的空子,忽視長期發展,假冒偽劣現象非常嚴重,這就使得這些中小企業不能形成自己長期的競爭優勢,生命周期較短。[2]資料表明,晉西北僅有三成左右的中小企業具有一定成長潛能,而七成左右的中小企業發展能力很弱,平均壽命只有2.5年。多數行業、企業的關鍵與核心技術基本依賴傳統方法或從國內發達地區引進,自主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弱。以神池縣的食品行業為例,一直以傳統的月餅、麻花、油食子等食品生產技術和生產方法進行生產,沒有改進,沒有創新。企業用于研究開發的經費平均僅占企業銷售收入的0.2%,④而世界500強的許多企業都超過10%。國際企業界普遍認為,研究開發費用達到銷售收入的5%以上,企業才有競爭力,占2%僅夠維持,不足1%的企業難以為繼。由于研發投入的嚴重不足,直接導致晉西北中小企業缺乏成長潛力。
2.規模小,實力弱,形不成穩定的市場,難以同大企業抗衡。從晉西北每一個中小企業來看,其市場競爭手段都偏重于短期價格競爭,以降低產品成本來搶占市場,但其產品質量往往不穩定。2010年一季度企業產品抽查合格率,大企業為94.3%,中小企業僅為70.2%,經受不住市場檢驗,中小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普遍較弱。從整個市場分析,這些中小企業均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市場,沒有自己穩定的市場,產品的銷售是盲目的。就神池縣2009年的月餅銷售情況來看,30%的個體企業,在沒有分析市場需求量、客戶目標需求情況下盲目進行生產,結果有40%以上沒有銷售出去,造成了嚴重虧損。
3.管理決策能力缺乏。晉西北由于長期以來知識貧乏、人才貧乏、不重視信息資源,許多中小企業戰略意識淡薄,普遍存在重戰術、輕戰略的現象,管理決策能力偏弱,決策的隨意性大,直接導致許多中小企業迷失了經營方向,經營領域模糊,甚至出現經營的盲目性、投機性,使得核心競爭力難以形成。不少中小企業仍處在創業者直接經營時期,企業家個人對企業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決策權力高度集中,決策過程過于簡單。在信息收集和論證不充分的情況下,對于事關企業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往往理解為“拍板定案”的瞬間行為,缺乏科學的決策和約束機制,沒有明確的戰略意圖和戰略定位,主觀性強,戰略失誤較多,這無疑會給企業發展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
4.管理質量低下,形不成高質量與高績效系統。中小企業自身的資源一般較少,而很多中小企業在主營業務尚不具備較強競爭力的情況下,盲目實施多元化經營,分散了原本就稀缺的資源,削弱了核心領域或主營業務領域的競爭力,[3]影響了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缺少了核心競爭力的支撐,一些企業甚至喪失了原有的優勢。作為企業的高層管理者,由于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神池縣和五寨縣的實際調查數據表明:高層管理者中,9%是大學文化程度,48%是高中文化程度,43%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缺乏專業技術知識和能力,不懂現代管理理論和知識,導致了管理質量普遍低下、管理過程混亂、管理目標不明確。再加上大部分員工又是土生土長的當地農民,接受的教育太少,大多憑經驗進行生產。這樣就勢必造成整個管理過程質量過低,形不成高質量與高績效系統,使得僅有的資源得不到高效率的利用,自然企業就形不成核心競爭力。
5.面對新的挑戰缺乏競爭力,適應環境能力差。大部分中小企業尤其是個體和私營企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對市場波動的風險承受力差,經營狀況不穩定,內部管理體制不健全,在經營管理中普遍存在不規范現象,財務管理形同虛設,融資渠道狹窄,在新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很難適應,不知所措。再加上銀行難以掌握其真實的經營狀況,對其貸款感到“心里沒底”。同時,中小企業信用觀念淡薄,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逃避銀行債務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銀行對中小企業更難以信任。與發達地區相比,晉西北地區中小企業設備工藝普遍落后,約有2/3的設備屬于一般或落后水平,近70%的機電設備需要更新,抵押價值不高,融資額度較低。這些因素導致大部分中小企業只能通過民間借貸進行融資,但民間借貸數額太小,不能滿足企業生產和發展需要。這樣就使得中小企業很難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面對新的競爭性挑戰缺乏應變能力。
通過上述分析,晉西北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與開發的主要途徑和手段必須從企業自身入手,借鑒國內外發達中小企業的經驗,依托晉西北獨特的地方文化資源、特有的自然資源和繼承下來的知識、技術、人文精神等,在企業內部不斷建立高質量與高績效系統,形成能夠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機制與能力,達到市場認可、客戶滿意、競爭有力。
1.增強核心技術創新。現代企業制度體現的是企業資源配置的高效性,而這種高效率能否充分發揮,主要依靠核心技術和技術創新。[4]晉西北中小企業在增強技術創新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后發優勢,應當加大研發力量,勇于占領制高點,避免走發達地區走過的彎路,將后發優勢轉化成技術優勢。同時,當地政府應當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有所作為,針對中小企業的實際,強制性提取創業發展基金,引導和鼓勵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要積極轉變政府管理方式,變盲目指令為有計劃調控和服務,真正發揮政府應有的作用。中小企業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在經過大量市場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不斷加大人才引進與培養的力度,大力開發本企業特有的人力資源,努力建設一支學習型管理技術隊伍,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創新機制,使得企業上下人人有創新熱情、指標和任務,不斷增強核心技術的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如在神池縣的月餅生產方面,要改變單一依靠“祖傳技術”進行生產經營的現狀,通過市場了解客戶滿意度和市場需求狀況,不斷探究新的配方和工藝,努力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實用價值。要不斷對產品的質量、品牌、包裝、式樣、色澤等進行創新,增強其核心技術含量,達到顧客滿意、市場青睞。
2.培育產業集群,形成規模優勢。規模經濟或規模優勢不僅指單個企業的規模,也包括多個企業的集群規模。近年來,面對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在技術、資金、規模和品牌方面的優勢,目前晉西北中小企業在生產經營和市場開拓方面單打獨斗的狀態急需改變。區域企業間的某些優勢不僅不能真正“積聚”和“共享”,反而相互之間進行惡性競爭,導致整體成本上升、效益下降、資源浪費。晉西北中小企業只有走集群化發展的道路,變單打獨斗為依靠整個群體的競爭力聯手走向市場,才能扭轉當前的頹勢。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產業集群專家顧強提出:“一個地區的競爭力取決于產業集群的實力”。培育產業集群有利于建設晉西北區域網絡,促進技術擴散,形成區域品牌,避免地區間行業同構。不僅能夠增強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且能夠大大提高晉西北區域產業的競爭力。依托眾多企業,把產業的“蛋糕”做大,形成規模優勢。傳統產品只要能夠創出特色,同樣具有競爭力,小產品只要形成規模,在品種上做足文章,也同樣能夠形成大產業,如神池縣月餅生產企業和定襄縣法蘭生產企業都必須走集群的道路。
3.建立高績效與高質量系統,提升競爭優勢。隨著市場經濟全球化、社會化的不斷發展,客觀上要求企業必須實現高績效、高質量,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晉西北中小企業的可持續大發展,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所以,企業一是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不斷挖掘內部潛力,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建立高效的運作系統。二是要全面進行人才培養,加強技術創新,強化內部管理,提升管理者和員工素質,建立科學規范的制度,以高質量求發展。三是要大力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推廣電子商務模式。只有加強信息流管理,才能加速生產流通運轉,降低銷售成本,實現經營現代化,提高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5]四是積極引進人才,全面提升人才素質,不斷更新人才知識結構,輸入新鮮血液,注入新的活力。
4.開拓目標市場,增強市場營銷能力。首先,晉西北中小企業要創新營銷觀念。根據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多樣性和新穎化的變化趨勢,開發出消費者喜歡的新產品,要將企業的研究開發與市場營銷納入一個系統中統籌考慮,在研究開發過程中就必須不斷從市場中反饋信息,并醞釀相應的營銷方案。其次,中小企業要注重尋找目標市場進行市場定位。[6]中小企業要善于揚長避短,集中有限的資源進行市場聚集,搶占新市場。如河曲縣綠寶食品廠不斷開拓目標市場,增強市場營銷能力。目前產品主要銷往北京、廣東、福建、香港、新加坡等地,獲得了較好的效益,2006年被中國國際品牌協會認定為“中國著名品牌”。企業在仔細分析自身優勢后,對市場不斷細分,既是為了使企業所生產的產品能很好地滿足消費需求,也是為了通過對消費者需求的了解和需求變化進行預測,為企業的研究開發、產品開發提供參照。為了避免“營銷近視癥”,企業對市場細分必須以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為導向,而不是以產品的性能為導向。通過細分市場和目標市場定位,使企業在關注新產品變化動態的同時,結合企業自身實力,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核心優勢,有效利用各種必要的資源,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5.建設特色晉西北中小企業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優勢。企業文化在企業發展中起著導向、約束、凝聚、激勵和輻射的作用。激烈的市場競爭使中小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的創造性發展、不斷創新等成為中小企業發展中的重要因素,這些都應該體現在中小企業文化的特點中。第一,客戶至上。企業的競爭力并不僅僅在于保持產品的質優價廉,關鍵在于維持客戶的忠誠度,提供最高水準的服務和最佳表現的產品,以客戶的利益為自己的利益。第二,以人為本,團結協作。中小企業人力資本是最重要的資源要素之一,知識蘊藏于人力資本之中,企業只有創造一個有利于發揮員工積極性、創造力的文化氛圍,創造一種讓人有所作為的工作氛圍并能在企業內部上下得到充分體現,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掘人才的潛力。第三,追求創新。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也迫使企業必須培育創新文化。同時要積極利用晉西北自身的文化優勢,如依托河曲二人臺文化、五臺山佛教文化、蘆芽山旅游文化來打造企業文化,提升知名度和競爭力。
注釋:
①據2009年神池縣工商管理局統計資料。
②據江蘇省新化市地稅局網2009年相關資料。
③據2009年五寨縣中小企業管理局統計資料。
④據2009年神池縣中小企業管理局統計資料。
[1]李寶山.中關村企業創新機制的系統思考[J].北京社會科學,2004(3):95-99.
[2]彭麗紅.企業競爭力: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108.
[3]張平華.中國企業管理創新[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50.
[4]朱海明,馬國臣.知識管理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J].東岳論叢,2003(6):140-141.
[5]何葦杭,駱寶珠.信息化提高核心競爭力的作用[J].當代經濟,2006(1):48-49.
[6]王竹芹.論企業核心競爭力及其提高途徑[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4(5):69-72.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SMEs in the northwestern Shanxi should be oriented to the enterprises,drawing lesson fro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dvanced SMEs,depending on the special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natural resources,technology and the spirit of humanity.Speak concretely,first,we should enhance innovation in core technology;second,we should cultivate more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create the scale advantages;third,we should establish system with high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fourth,we should explore the target market and enhance the capacity for marketing;and fifth,we should construct the culture of SME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western Shanxi and create the cultural and brand advantages.
Key words:SMEs;core competitiveness;cultivation;development.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MEs'Core Competitiveness
ZHAOLi-bo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Xinzhou,Shanxi034000,China)
F270.7
A
1007-8266(2010)12-0041-04
趙立波(1965-),男,山西省神池縣人,忻州師范學院教務處副處長、經濟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小企業管理。
責任編輯:林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