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磊
(中共徐州市委黨校,江蘇徐州 221009)
利益分配格局調整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聶 磊
(中共徐州市委黨校,江蘇徐州 221009)
對利益格局調整的政策評判必然包含價值判斷,這些判斷又必然包含道德的內容。應當認真思考和高度重視從道德視角研究利益分配問題,分析利益格局調整中道德迷失的原因,尋求在利益格局調整中構建現代道德秩序。
道德;利益分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建設一個每個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條件下都能得到全面發展的社會,經濟學理論應該平等地促進所有人,包括最弱勢人群的福祉,不能同基本的道德準則產生沖突。2008年金融危機產生和發展的深層次原因是誠信和公平競爭等道德的缺失,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害公眾利益,喪失道德底線。所以,金融危機也是價值危機、道德危機,有效應對這場危機,必須高度重視道德的作用。
拉動內需迫切需要進行利益格局調整,如何對利益格局調整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需要有公眾認同的道德準則。利益格局調整中的利益群體各有利益關注和道德評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傳統道德與現代道德的沖撞
在由傳統的熟人社會向現代的陌生人社會演進的過程中,社會組織工具從身份到契約發生顯著變化,思想觀念和規則制度也發生巨大變化。變革意味著創新,意味著原有利益格局的變化,這個變化過程充滿著不同聲音、不同利益訴求、不同思想觀念的交織與沖撞。儒家的道德理論來自于同時也服務于我國的鄉土宗法社會,它的功能發揮與現代社會存在著不適應。鄉土宗法社會的特點是熟人社會,不遵守道德規則的代價很高,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道德的控制力和制裁力強大有力,不遵守道德將會牽扯到父母家人、左鄰右舍、親戚朋友和整個社會關系,個人喪失道德將在社會人際關系中無法立足。一旦進入陌生人社會,傳統道德約束就失去原有的強制力,當人們在陌生人環境下經營貿易時,欺騙行為往往會發生。孟德斯鳩評價說:“中國人的生活完全是以禮教為指南,但他們卻是地球上最會騙人的民族。這特別表現在他們從事貿易的時候。雖然貿易會很自然地激起人們的信實感情,但它卻從未激起中國人的信實。向他們買東西的人要自己帶秤,每個商人有三種秤,一種是買進用的重秤,一種是賣出用的輕秤,一種是準確的秤,這是和那些對他們有戒備的人們交易時用的。”剔除民族偏見亦可見脫離熟人社會進入陌生人社會時傳統道德底蘊的不足。梁啟超早在1902年就指出:“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吾國道德之發達,不可謂不早,雖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闕如。”
中國的道德要求是內外有別、親疏不同,越是關系親密道德要求越高。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道德要求脫離特定的環境很難成為大眾的普遍道德準則。在現代,由于分工的細化,人們已經不能離開陌生人的幫助,陌生人社會需要人們增強彼此之間的互信。期待普遍信任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特點,隨著人們居住社群的越來越大,他們也越來越多地與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接觸。在傳統儒家思想已經不能為人們的行為提供價值支撐的時候,現代道德的全面內涵和所蘊含的進步的價值觀念尚未建立起來,這勢必導致主導性價值的缺失,使道德處于無內在價值支撐的迷失狀態。
2.個人私利和公共利益的失衡
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唯市場論”觀念大行其道,人人為小我,而為大我則是不自覺的,即所謂“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認為追求個人私利是雙贏之舉,不僅有利于個人亦有利于社會。利益機制提升了人的主體性,滿足了人的內在需求,為人們的功利追求注入了強大動力。經濟學界對經濟學家是否要講道德也存在著不同看法,這種爭論不僅關涉經濟學的性質與經濟學家的任務之類的經濟哲學問題,而且蘊含著經濟政策上的主張分歧,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公眾對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不要講道德、如何講道德的困惑。
亞當·斯密多次強調市場條件下道德的重要性,并沒有盲目迷信市場,是后人曲解了斯密的原意。“財富越不平均,窮人賴以生活的資料越少,他們越要靠富人的奢侈。但是,卻不能因此對富人歌功頌德,說他們救活了窮人。因為大多數富人的財富來源于對窮人的榨取,沒有富人的榨取,窮人們的日子本來可以過得更好。由于富人的榨取,窮人們甚或十分困窘。現在不過是把榨取窮人的一部分錢以施舍的形式返還給他們而已。”“擴張市場,縮小競爭,無疑是一般商人的利益。可是前者雖然往往對于公眾有利,后者卻總是和公眾利益相反。縮小競爭,只會使商人的利潤提高到自然的程度以上,而其余市民卻為了他們的利益而承受不合理的負擔。因此,這一階級所建議的任何新商業法規,都應當十分小心地加以考察。非小心翼翼地、抱著懷疑態度作了長期的仔細檢查以后,決不應隨便采用。因為他們這般人的利益,從來不是和公眾利益完全一致。一般地說,他們的利益,在于欺騙公眾,甚至在于壓迫公眾。事實上,公眾亦常為他們所欺騙所壓迫。”亞當·斯密主張競爭,反對壟斷。認為如果競爭不充分、制度不健全,商人的利益很可能侵害公眾的利益或社會的福利。在“好的市場經濟”里,你可以全力追求自己的利益,但你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你可以有充分的自由,但你不能損害他人的自由;你可以享受正當的權利,但你不能忘記應盡的義務。現實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完美的市場經濟”是逐步接近卻永遠不會達到的目標,所做的一切只是更加接近目標。
3.制度本位論弱化道德效用
由于我國的改革是來自于上層的推動力,因而帶有內部促動性和強制性,缺乏有效的規范社會個體和群體的利益維護機制、社會民意的表達渠道以及社會群體的參與機制,政治調控的主體與客體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于是,如何切實動員社會各個群體有序地參與改革,同時,在參與改革的過程中維護其自身利益就成為具有現實意義的重要課題。
僅僅通過外在制度的調整不足以支撐社會的有效運行,制度本位論貶低人的精神,否認人的自主性,認為人是一個“刺激—反應系統”。另外,制度約束的在場性是有限的,不能監管到人的復雜多樣的全部行為,制度不能保證道德行為的發生。刑罰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它可以把一個犯了重罪的公民從社會中清除掉,但是卻無法把犯罪本身清除掉。如果所有的人都喪失了道德觀念,僅有刑罰,能夠維持社會秩序嗎?因此,當一個國家把道德禮儀拋棄的時候,便陷入混亂狀態。
4.利益沖突凸顯道德分歧
從社會發展的階段來看,我國社會正處于一個矛盾凸顯期,一個社會各種矛盾比較充分展現和暴露的時期。不同的利益群體、不同的利益訴求、不同的政治理想以及各種需求的釋放、社會的貧富分化等在這個歷史發展的節點上生產出眾多社會問題,而相應的制度機制、思想觀念等都未能建立與完善。這種思想意識以及其決定的制度機制的滯后使得人們無所適從,感到迷惘、困惑、不解甚至是怨恨。相對于國外而言,我國在社會主義背景下發展市場經濟面臨著更多的新舊交替和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我國悠久的歷史傳承也決定了這種轉型的復雜和艱難。
德性作為道德內化于自我所形成的內在品質,是一種向善的精神定勢,能夠穩定地決定道德行為的發生。我國現階段的道德建設是自上而下的宣傳、灌輸,個體無權質疑,只能被動參與。它沒有為個體留下充分的自主性空間,導致道德規范因沒有個體內心意義體驗的支撐而流于形式,從而減輕了總體化的精神建設效果。在放縱個人自私品德的理論教唆下,敗德惡行厚顏無恥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并且以前所未有的放蕩大膽旁若無人地承認他們的動機敗壞。
道德一方面在虛空的希望里生長,另一方面,又在市儈和世俗的失望中前行。當熱切的希望和冷酷的現實相映襯時,就會催生出符合人基本生存和發展的新道德觀,形成新的道德秩序。
1.在個人利益追求中實現道德提升
面對幾千年來我國社會“私德主導、公德不彰”的道德現實,建構與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制度正義同私德領域的主觀努力與追求同樣迫切。現代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和現代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有賴于個體認同的自覺形成和合理發展。
雖然由于市場交易的擴大與深入,人與陌生人的接觸越來越多,已經不過分依賴人情,但作為群體中的一員,尤其是財產較少、承擔流動成本能力較低的社會成員則仍需憑借群體力量參與經濟交往。相對于這類人群來說,抵御風險的時候更依賴群體對他的評價即個人在群體中的信用。“誠實是最好的政策”這個古老的處世良言在大多數人那里幾乎完全是真實不虛的,大多數人的成功幾乎總是仰賴他們的鄰居與熟人的口碑或評價,這些口碑與評價如果沒有相當正常與規矩的品行就很難獲得,對社會的善良道德而言,幸虧絕大部分人是在這種情況下生存。雖然每個人自然都偏好他自己的幸福甚于他人的幸福,但是,任何公正的旁觀者絕不可能贊許以犧牲他人為代價而放縱自己的這種自然的偏好。
很多時候,我們在意的是旁觀者的感覺,而不是當事人的感覺,需要靜下心來仔細觀察自己的處境,思考自己的幸福究竟欠缺什么。人生中的不幸與失調的主要來源似乎是源自人們之間的處境差別,為了達到令人羨慕的處境,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往往過于頻繁地舍棄美德之路,因為不幸的是通往名利之路與通往美德之路有時候是大相徑庭的。“人們往往被幸福的遐想給迷住了,為了此目的,他巴結奉承所有人,他服務他所憎恨的人,逢迎獻媚他所鄙視的人。他畢生追求某種造作高雅的安頓身心的理想,這理想他也許絕不會達到,盡管為了這理想,他犧牲了某種他唾手可得的真正寧靜,而且這理想,即使在他極端年邁時終于被他達成了,他將發現,無論在哪一方面,它都不比他為了它而放棄的那種卑微的安全與滿足更可取。”
2.在根本利益指向上尋求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發展的最終歸宿,也是人們的根本利益指向,僅僅有物質財富的巨大積累還不是真正的富裕。“富貴”一詞本身已經說明,富與貴應該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富裕之后,隨之而來的應該是道德上的高貴。要以理性判斷克服感性欲望泛濫,用道德責任克制人性缺陷。馬克思主義認為,客觀真實的人是精神與物質、心理與生理、社會屬性與自然屬性、靈與肉的統一,絕不表現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的二重分割。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都是人的本質需求,而人的各方面需要的滿足最終使個人的全面發展成為現實。以人的發展為本位是馬克思主義功利主義的終極價值依據,它要求我們的道德視界不被眼前的功利視界所遮蔽,道德不僅是實現社會主義功利的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促進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發展就是道德的目的。
道德構建需要超越功利性和實用性,對道德的意義進行反思、體驗和領悟。就真正的人生幸福所賴以構成的那些要素而言,他們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會比身份地位似乎遠高于他們的那些人差。雖然這些年來社會財富明顯增長,但居民收入分配的比重是下降的,政府和企業所得的比重是上升的。當身份特權在利益分配中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時候,人們就不會對普遍性的社會權利和民主的政治生活產生興趣,身份秩序的強化必然導致新的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近年來,我國對規范公職人員收入、轉變政府職能、統籌城鄉保障、公共服務均衡化均作出積極和富有成效的舉措,但和群眾的利益期待相比差距還很大。我們還需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求更大進步,才能凝聚人心,化分歧為統一,化危機為契機。□
責任編輯:戴群英
B82-052
A
1004-1605(2010)11-0034-03
聶磊(1976-),男,江蘇徐州人,中共徐州市委黨校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