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風 陸守琴
(淮海工學院體育教研部,江蘇 連云港 222005)
毽球運動在江蘇普通高校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劉永風 陸守琴
(淮海工學院體育教研部,江蘇 連云港 222005)
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問專家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江蘇高校毽球運動開展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闡述了影響江蘇高校毽球運動發展的人才不足、教材短缺、宣傳不到位及招生體制等制約因素,并為毽球運動在江蘇高校很好的開展提出相應的對策。
江蘇普通高校 毽球運動 發展現狀 對策
本文以江蘇省南京理工大學等20所普通高校為研究對象,所選高校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基本上能反映江蘇高校開展毽球運動情況的主要狀況。
根據研究需要,通過各種體育期刊、網絡查閱了相關文獻百余篇,了解國內關于高校毽球現狀,為本文提供參考。
根據需要設計問卷兩份,一是向江蘇省20所普通高校體育部(室)負責人郵寄問卷20份,回收有效問卷18份,有效回收率為90%;二是在江蘇省隨機抽取部分院校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和測評。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12份,收回率82.4%。在發放問卷前,對設計的問卷進行信度和有效度的專家咨詢與檢驗,在確認問卷內容的科學性和設計及涵蓋范圍的全面性后發放。
利用江蘇省青年教師培訓的機會,向有關專家、學者及教師進行咨詢。
利用MicrosoftExcel對所收的問卷進行統計歸納整理并加以分析。
毽球運動在江蘇省內總體中學開展要好于高校,以高郵市尤為突出。在對隨機抽取的20個院校調查看,只有江蘇理工大學、南京大學及江蘇工業大學等3所院校開展了毽球運動,僅占16.7%,并且開展時間也不長,普及率很低,總體上江蘇高校的毽球運動處于起步階段。
毽球運動在廣東等地高校開展得很好,在江蘇高校開展情況則不容樂觀。在調查當中,有45%的部門負責人對毽球運動不清楚。對學生的調查也發現有一半的學生人對毽球運動不了解,極少部分學生參加過毽球活動,大部分學生認為毽球就是簡單的踢毽子,對毽球運動的認知較淺,缺乏相應的基礎,普及程度還很低,這對毽球運動的持續發展是不利的。

表1 高校學生對毽球運動了解程度調查表(n=412人)
從表2看,許多學生尤其是女生雖然對毽球運動不是很了解,但對毽球課的學習卻表示感興趣(67.3%)。了解喜歡毽球運動對毽球課產生興趣這是正常的,但是在不了解毽球運動的情況卻對學習這個課程產生興趣,這的確讓人費解。通過對他們產生興趣原因的調查,發現青年學生特有的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和強烈的嘗試愿望是他們對毽球課感興趣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學生認為毽球課是一種趣味性很濃的體育活動,還具有瀟灑的動作、矯健的身姿。參加毽球活動能夠愉悅心情陶冶情操、培養自信心和團隊精神、提高身體素質,達到良好的鍛煉效果。

表2 高校學生對開設毽球課的興趣調查
毽球是一項具有千年歷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意思的是在調查當中95%的高校體育部(室)負責人比較重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但在選擇愿意投入開展的諸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只有14.6%的負責人表示愿意開展毽球運動,絕大多數選擇了武術。
這里的人才不僅是學生人才,也包括專業教師和教練的缺乏。的資金缺乏,場地不足等情況并不是江蘇毽球運動發展的制約因素,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江蘇省經濟雄厚,在調查的20所高校都有體育館,具有開展毽球的物質基礎;二是毽球運動本身是方便的體育活動,對場地和氣候的要求不高,便于組織和開展,不需要過多的資金支持。在調查中發現,44%的部門領導人選擇了缺乏專業學生和教師(教練)不足作為制約毽球在江蘇高校發展的因素。此外,在3所已開展院校毽球師資狀況調查中,沒有一人是毽球專業教師,而是從其他項目轉項過來的。由于毽球運動多是群眾習練者,正規的體育院校基本上沒有開設這個專業,毽球專業人才在江蘇高校嚴重缺乏,這是阻礙毽球運動在江蘇省高校傳播和開展的重要因素。
毽球運動項目在高校開展的主要形式是體育選項課、選修課(公共體育課)、普修課、專修課(體育專業)、毽球代表隊訓練課等授課方式,這對教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學中,實施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課程教材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課程教材建設是整個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教育思想、教育體制等一系列改革,最終都要通過課程教材的建設來體現,教學方法的改革更要以課程教材建設為前提。可以說,課程教材建設的好壞,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成敗。毽球運動進入高校在時間上并不長,在教學這一塊還處于起步摸索階段,教材編排的系統性還不夠明晰,這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
江蘇省很多普通高校雖然都面向全國招生,但招生體制對毽球等其他項目的后備人才的培養方面都存在弊端。目前,絕大部分高校沒有專業性毽球運動員,在毽球后備人才的培養上也沒有固定的合作伙伴,高校毽球訓練隊的新老交替不能夠很好地完成,制約了訓練隊的整體水平的提高,大大阻礙了毽球運動在高校的有序發展。
根據上面調查半數學生對毽球不了解,把毽球運動簡單認為是踢毽子,沒有意識開展毽球運動的趣味性、健身性、民族性、融合性、觀賞性、靈巧性、集體性和對抗性等對自身的益處。不少高校體育負責人對毽球運動也不清楚,誤以為開展毽球運動是一項成本很高,很難運行的體育運動項目。說明在對毽球運動宣傳上力度不夠,不到位,影響了毽球在江蘇高校開展進程。
為了進一步推廣與普及高校毽球運動,提高毽球運動水平,我們應借助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東風,加大宣傳力度,拓展毽球運動的影響力,在江蘇高校普及和推廣毽球運動,并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毽球運動的整體水平。各高校領導應進一步重視毽球運動的開展,支持高校毽球代表隊的建設,以點帶面,把江蘇省大學生的毽球運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使高校真正成為中國毽球運動有力的推動者。
一方面,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引進高水平體育專業教師,同時對現有體育教師進行專業培訓,也可以外聘專業教練學校講學和指點動作。另一方面,高校毽球運動隊在面臨挑戰與機遇情況下,增加后備人才的儲備,打好發展基礎,使該項運動得到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加快高校的毽球運動的發展速度提供保障,要積極做好選材工作,充分挖掘大學生的發展潛力。教育部在這方面應支持江蘇高校,允許選擇性地招收毽球運動特長生,以提升江蘇高校毽球運動水平。
高校應定期舉行毽球運動交流會和比賽活動,讓毽球愛好者參與進來,一是要多向廣東、湖北一些毽球運動強省學習,“走出去,請進來”,不斷吸收新技術、新知識,來滿足江蘇高校學生對毽球運動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和興趣。二是要多與地方民間毽球組織進行交流,結合江蘇省各地文化,突顯地方特色,“以地方為依托,走特色之路”,這樣才可以進一步將江蘇各高校毽球文化發揚光大。
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眾多,然而除了武術以外其它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學校體育教學訓練中幾乎沒有了生存的空間。毽球運動不僅適合于各種場合表演,也適合比賽,體現出高校對豐富大學生的娛樂生活和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需要。從近年的發展來看,毽球運動至今仍在大學“門檻”徘徊,作為體育課教學內容僅在一小部分院校出現,大部分院校體育課還沒有涉及。為此,教育主管部門要優化高校體育課程結構,調整體育課程內容,將毽球運動納入到普通高校的體育課堂教學中來。
[1]余小平,李率文.關于高校毽球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6):143-144.
[2]陸守琴,劉永風.在江蘇普通高校開設毽球課的可行性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5):120-122.
Current Situ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huttlecock Development in Jiangsu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YongfengLu Shouqin
(P.E.Dept,.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5)
This paper makes a diagno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shuttlecock development in Jiangsu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it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literature review,experts'interviews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e paper proceedsto expound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of talent deficiency,textbook shortage,and inadequate publicity as well as the unsound system of students recruiting,which all work together to affect the sports growt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Jiangsu.At the end,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in the hope of a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Jiangsu province.
Jiangsu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shuttlecock current conditions countermeasures
G85
A
1004—5643(2010)05—0085—02
1.劉永風(1976~),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2.陸守芹(1974~),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