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昱 丁四保 王榮成
(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24)
區域生態補償的理論與實踐需求及其制度障礙*
王 昱 丁四保 王榮成
(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24)
在“空間管制”和“功能區劃”的管理模式下,不同功能區域之間的“外部作用”或“外部性”非常明顯,如果獲益者不補償,區域協調發展就無從談起。因此,面對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這個科學命題和重大實踐,生態補償還要同時解決人地關系中的區域關系,這就是區域生態補償問題。區域生態補償是從“區域關系”的角度來研究和操作生態補償,關注于區域主體,關注于區域尺度上的“生態-經濟”過程和資源環境問題,并通過相應的區域政策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是整個生態補償尺度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對于區域生態補償,區域制度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強勢的地方政府和異常活躍的地方經濟,及其形成的“行政經濟區域”,以及激烈的區域競爭和區域發展差距問題,一同成為當前我國區域制度的核心特征。在這樣的區域制度背景下,如何落實區域主體的補償責任,形成區域間承擔責任的機制,就成為區域生態補償的焦點和難點所在。
區域生態補償;區域制度;制度障礙
生態補償是指促進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和制度安排,是當前我國生態、資源、環境和區域協調發展等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1-2]。生態補償問題具有較強的空間尺度特征。在國內外大量的生態補償實踐中,生態保護者、受益者和破壞者的具體“形象”總是不斷變化,個人、企業、社會組織、各級政府、區域和國家等,在不同層面的生態補償中均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在宏觀層面,“京都議定書”和“國際碳權交易”等明確了國家之間在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的權力和義務,是最高層面的生態補償機制;在微觀層面,鄰里之間由于噪音、采光權或其它環境問題等產生糾紛,并通過適當的協調機制(如街道、社區或地方法院)予以解決,從而構成最低層面的生態補償[3]。當前,我國區域發展的價值取向已逐步由均衡發展、非均衡發展向協調發展轉變,自然、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將取代經濟增長成為評價區域發展狀態的主要目標。但同時,我國的區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一些地區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盲目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帶來區域性乃至整體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在此背景下,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經濟開發潛力和開發強度,適度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實現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構筑有序的區域發展格局,已經成為統籌區域發展的國家戰略。而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和政策保障體系,對于實現這一戰略具有重要意義[4-6]。
本文所提出的“區域生態補償”,就是從“區域關系”的角度來研究和操作生態補償,關注于區域主體,關注于區域尺度上的“生態-經濟”過程和資源環境問題,并通過相應的區域政策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是整個生態補償尺度體系中的重要部分。
生態補償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區域之間的補償,如流域上的問題。區域生態補償在實踐中遭遇到諸多難點和障礙,區域問題的存在使生態補償變得更加復雜。
1.1 遭遇到的現實問題:以流域上的“區域”困境為例
各種空間尺度的“流域”覆蓋我國國土面積的95%以上,成為生態補償中的代表性問題。一個完整的流域會包括多個行政區域,形成上游區域、下游區域,因此具有跨區域性,也是典型的區域層面上的生態補償問題。
流域作為一個系統,從整體效益最大化原則出發,其不同區段應承載不同的生態和經濟功能。上游地區要涵養水源,最大程度的減少污染排放,從而保障流域的生態安全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此,上游地區要限制某些產業的發展,同時進行大量的生態工程建設,并承擔相應的成本,同時損失許多發展機會,從而導致上下游地區之間環境、生態和經濟利益的不平衡,這是流域生態補償的根源。區域對流域整體性的分割,使生態補償不再是人與地的關系,而演變為人與人(區域之間)的關系,“跨區域”是生態補償最困難和最典型的問題,也是人地關系的難點和焦點問題。同時,存在和不斷出現的“跨流域”問題,使跨區域的生態補償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流域問題是典型的區域之間的生態補償,其難點與障礙體現在:
1.1.1 補償責任的問題
在流域問題上,下游區域應當向上游區域支付生態補償,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在具體的制度環境下如何讓區域承擔責任,即上游的“生態”責任和下游的“補償”責任,卻成為一個難點。
在具體的實踐案例中,這種區域責任多是由上、下游區域共同的上級政府出面,以法律、行政等手段進行的硬性安排。由下游區域和上級政府共同承擔,或是由上級政府單獨承擔補償責任,是實踐中比較常見的解決辦法。如福建省就出臺相關文件,要求九龍江流域下游的廈門市每年出資1 000萬元,閩江下游的福州市每年出資1 000萬元,由省里再配套一部分,成立專項資金(由省政府監管)用于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在浙江省的德清縣,由縣政府出面關閉了西部上游鄉鎮的全部污染企業,并由縣級財政統一安排資金,用于西部地區環境保護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對關閉或外遷企業的補償;福建省在晉江流域上游區域設置了交界斷面水環境質量標準,對不達標的區域就不再安排補償專項資金;江西省則出臺了具有法律效力的《關于加強東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決定》,明確了省、市和縣三級政府在生態保護工作中的職責[7]。
一個客觀現實是,下游區域承擔補償責任的積極性并不高,而上級政府的補償能力和目標又很局限,因此在實踐中存在著上下游區域之間生態、環境和經濟利益的矛盾。
1.1.2 補償標準的問題
區域之間基于生態/環境服務價值的交易,談判和協商是確定區域補償標準的理想模式。但在流域問題上,由于上、下區域對環境服務價值理解上的巨大差異,以及交易成本問題,區域制度障礙等因素,使得實踐中的生態補償大多無奈地選擇了其它的替代性辦法。
(1)上級政府主導下的“水權交易”。在浙江省金華江流域,上游水源區磐安縣與中下游的東陽市、義烏市均屬金華市所轄,因此在財政上易于協調。東陽市以2億元的價格一次性把橫錦水庫每年4 999.9萬m3的永久用水權轉讓給義烏市,并保證水質達到國家現行一類飲用水標準,并且義烏市向供水方支付當年實際供水0.1元/m3的綜合管理費。
(2)上級政府安排的“補償專項資金”。晉江流域是福建省第三大河流,主要分布在泉州市境內,是泉州市最主要的生產生活用水水源,也是向金門供水的一個重要水源首選地。2005年泉州市政府出臺了《晉江、洛陽江上游水資源保護補償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規定》,2005-2009年每年籌措2 000萬元,5年籌集一個億的補償資金。資金來源于市本級財政固定投入,下游受益縣(市、區)按用水量比例等因素分攤1 500萬資金。資金主要用于晉江、洛陽江上游地區的水資源保護項目,主要是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城鎮生活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項目[7]。
(3)以補償“公共服務”代替技術上的補償標準。遼寧省從2008年起由省財政每年出資1.5億元,用于對東部水源涵養區16個縣(市、區)的生態補償。補償資金的分配遵照固定的計算公式,屬于財力性轉移支付,重點用于生態建設與保護,鄉鎮政權正常運轉及社會事業發展等。
1.1.3 補償方式的問題
區域之間支付手段的匱乏也是流域生態補償中一個難點。實踐中的案例大多是嵌入于政府體制內,通過政府層級內的轉移支付,專項資金等形式對上游區域實施補償,在補償方式上也多局限于“退耕還林”、環境基礎設施、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建設,或是直接的“公共物品”補償等。
實踐中也有一些方式創新的有益嘗試,如“異地開發”和“水權交易”等形式。如浙江省紹興市湯浦水庫有限公司與慈溪市自來水公司簽署了《供應水合同》,紹興市將每日20萬m3的引水權賣給了慈溪市。但這些方式創新的共同特征是,政府(尤其是上級政府)仍發揮著關鍵作用,紹興和慈溪的水權交易雖然是企業行為,但交易雙方都是地方政府掌控的企業,并且交易的價格與合同的執行都在當地政府的監督之下,但其進步之處在于實現了區域間的直接支付。
綜上所述,區域之間的生態補償在實踐中確實遭遇到諸多難點,流域的問題雖然很普遍,但仍具有特殊性,對于其它方面的區域之間的補償,如碳循環、酸雨、沙塵暴、大氣污染等,在實踐層面上本就沒有流域生態補償豐富,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遇到的難點問題會更多、更尖銳。
1.2 “區域”理論的不足
所有的理論問題都是從實踐中發現的,而實踐上的諸多難點,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區域生態補償的基礎理論儲備不足。
地理學和生態學,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已經解決了一般意義上的生態補償的理論問題,也就是有關于人地關系的一般理論[8-9]。但由于區域主體的特殊性,使得我們運用外部性、區域性、生態平衡、產權、公共物品和庇古稅等理論卻并不能為區域生態補償提供基礎理論的支持,我們并沒有形成對區域產權、區域外部性、區域之間“服務-受益”關系的作用格局等的清晰的認識,區域生態補償仍面臨著基礎理論上的困境。
一個客觀事實是,“人地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不等于“區域協調發展”。因此,本文提出“區域生態補償”,就是要探討區域視角下生態補償的基礎理論和實踐問題。
1.3 大量的區域問題
與實踐困境和基礎理論不足相對應的是,作為一種協調區域關系的手段,存在著對區域生態補償迫切的現實需求。
1.3.1 區域經濟發展難以克服的一個歷史性局限
經濟活動的負外部作用是人類經濟活動的一個歷史性局限,“生態不經濟、經濟不生態”構成了一道生態經濟鴻溝。上述人地關系的矛盾也同時體現在區域關系的層面上。對于“環境不友好”的產業,發達國家或地區也頂多是將它們通過“經濟全球化”或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或欠發達地區,通過“生態”與“生產”的地域分離來緩解自身的人地關系矛盾[10]。產業轉移會伴隨著人地關系矛盾的轉移,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接受工業化國家的擴散、走工業化道路與大量消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惡化通常是并行的,如果沒有向其他國家再次轉移生態環境負擔的條件,人地關系矛盾會長期留存在本國或本地區。
1.3.2 “區域”的形式、結構在不斷發展
從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層面,“區域”的角色變得更加重要;此外,“區域”這種組織形式,其內在結構和本質也在發生變化,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不斷增強,幾個具體表現是:
(1)“空間管制”成為理性政府的主要作為。從發達國家的實踐看,空間管治是理性政府的主要作為,也是區域有序發展的基本保障[11-12]。空間管制的理念在我國也越來越受到政府的推崇,并在政府的管制手段中占據重要地位。空間管治的手段是多樣的,主要包括編制和實施各類區劃和空間布局規劃,制定和落實區域政策和區域法規等。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是,我國各級政府新近主導編制的各類規劃(特別是“十一五”時期以來),都非常重視功能分區和空間引導等方面的安排。
(2)功能區劃逐步取代傳統的區劃。從當前我國區劃工作的發展趨勢看,功能區劃將替代傳統區劃,功能區域將成為地理學區域研究的核心內容和組織地理信息的新的形式[13]。另一方面,國民經濟綜合發展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功能區劃和主體功能區劃等政府主導編制的各項規劃,在規劃目標、方法和內容上的變化表明(越發重視功能分區和空間統籌發展),功能區劃和功能區域正在成為政府實施空間管制的重要手段。地域功能區劃已成為保障國土空間合理開發,構建有序空間結構的重要保障。通過采取空間約束和空間協調手段,對不同類型的區域采取“空間限制”、“空間準入”和“空間鼓勵”等措施來協調各層級空間發展。
(3)“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實施。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國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
無論是“空間管制”、強調“功能區劃”還是“主體功能區戰略”,都將會對我國區域關系的現狀結構和格局,以及區域間生態、環境和經濟利益的作用機制帶來深刻變革,同時也對區域生態補償研究提出了賦予時代特征的新的課題。
1.3.3 區域利益沖突的普遍存在
首先,當前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如生態脆弱、敏感地區“開發”與“保護”的困境,流域內區域對水資源的爭奪,沙塵暴的生成、遷移與擴散,土壤退化、水土流失、酸雨等,本身都會演化為區域之間的一種利益沖突。其次,各類“功能區劃”的實施,在制度和政策層面上固化或深化了區域之間的利益沖突。如生態功能區劃中確定的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區等,主體功能區劃中的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都被嚴格限制了一些環境不友好的經濟開發活動,形成發展權力的“剝奪”,從而導致區域之間的利益沖突。
對于大量的客觀事實,一個基本判斷是,區域之間環境、生態和經濟等方面的利益沖突以及區域間的激烈競爭,將在一段時期內成為我國區域關系的主要方面。并對區域協調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如何統籌區域發展,如何協調區域關系,都對區域生態補償研究提出了迫切的現實需求。
1.4 協調區域關系是生態補償的重要功能
在維護資源環境的實踐中,“誰污染誰治理”、“誰獲益誰補償”成為一個普遍認同的原則。如果一個區域對“外部”——其他區域提供了生態環境的正外部作用,則獲益的區域應該給予補償,理由是存在“生態不經濟”,為其他區域提供生態環境正外部作用的區域,往往要支付一部分用于保護和建設的成本,或者放棄開發而失去一部分工業化的機會。在我國的浙江,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為了獲得上游地區提供的清潔水源,為上游地區提供“工業開發區”和提供生態建設的資助,就是很好的補償形式[14]。而由中央政府投資的一些生態治理工程,有效地遏制了生態環境的退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扶持了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15]。在國際社會,發達國家為承擔溫室氣體減排份額,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造林等生態建設項目和提供清潔生產的技術,也是受到普遍歡迎的補償措施。
可見,生態補償手段能夠有效地緩解區域之間的利益矛盾,幫助形成新型的區域關系。因此,協調區域關系就成為實施區域生態補償的焦點和重要功能。
從協調區域關系的視角出發,我們更加關注區域在生態補償問題中的責任和重要角色,即區域生態補償。
2.1 定義
在“利益最大化原則”的假設下,區域的“理性行為”會導致資源的過度開發、生態系統退化、環境質量下降和區域之間的惡性競爭等一系列非理性結果,致使生態、環境和經濟利益的矛盾沖突成為當前區域關系的主要方面,使區域關系處于不和諧與不可持續的狀態。
區域生態補償(Regional Eco-compensation)就是將生態保護者、受益者和破壞者等生態補償機制中的利益主體定位于區域尺度,關注于區域主體、區域產權和區域利益,并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育的成本,區域發展的機會成本等,通過適當的經濟、政策手段或制度安排,調節不同區域之間生態、環境和經濟利益的不平衡,從而實現保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整體環境質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目的。概括地講,區域生態補償就是通過生態補償的手段來協調人地關系中的區域關系問題。
2.2 區域主體
以行政區域為基礎形成的經濟區域(行政經濟區域),彼此間激烈的競(爭)合(作)關系,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而行政經濟區域之間的生態、環境和經濟利益上的沖突是區域矛盾的主要內容,并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制約。與其它類型的區域相比較,行政經濟區域具有清晰的邊界——行政界限,同時也是區域利益的邊界;存在區域利益的代言人——政府,它的利益邊界與區域邊界相一致,而政府所掌控的各類資源使其能夠成為區域行為的主體(見圖1)。因此,從生態補償的視角出發,我們主要關注行政經濟區域在這一問題中的作用。

圖1 區域的實體內容Fig.1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region in the regional eco-compensation study
2.3 關鍵科學問題
區域生態補償在理論研究和實踐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有:
(1)區域間生態功能格局的識別方法和等級劃分。依據不同生態系統、“生態-經濟過程”的功能類型和空間格局,識別“生態功能區域”。通過區域外部作用、區域外部性的分析明確不同區域的服務對象,明確生態補償的主體和客體,揭示區域生態補償的格局。
(2)區域間的權益配置標準、損益關系及其配置方法。通過科學、可行的方法測算區域之間作用的強度,依據保護生態環境、彰顯社會公平、體現經濟可行性的原則,研究區域間生態、環境和經濟權益的配置標準和損益核算方法。區域產權和區域利益、區域外部性、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評估是其中的關鍵問題,也是理論和實踐中的難點所在。
(3)區域生態補償的實施方案及其效果監測與評價。根據主體的補償能力和客體的補償意愿,設計區域生態補償的實施方案。根據區域主體的特質和區域尺度“生態-經濟過程”的格局,分析市場、各級政府和企業在區域生態補償當中的作用。形成可行的評價方法,評價實施生態補償在生態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協調區域關系等方面的效果。
綜上所述,從“生態補償”這個思路出發,探討人與自然以及區域與區域之間關系的理論,并以區域協調發展為目標,形成“區域生態補償”的認識體系,進而對其實踐需求展開研究,其理論意義和應用意義都是非常顯著的(見圖2)。
現實生活中較為成功的區域生態補償,其中的一個關鍵實現機制是,這些實施補償的區域(或國家)都會承認自己的責任,而生態補償的問題也總是出在區域之間難以形成承擔責任的機制。在我國的現狀區域制度下——強勢的地方政府和地方經濟、激烈的區域競爭和顯著的區域發展差距,使這一問題表現的更為顯著[16]。
在市場上,企業是利己、排它和競爭的。在對資源、生態環境問題的討論中,企業及其外部作用是導致市場失靈的基本因素,所以必須有政府實施經濟的或行政的強制,如征稅、污染標準、各種處罰,包括強令關停。如我國關于資源環境的法律法規中就規定了企業必須為其資源開發行為繳納土地、水、礦物資源使用費和用于礦山恢復、生態環境修復或恢復的補償費。國家還不斷提高企業進入市場的門檻,如要求礦山規模和企業規模,以利于企業實現對資源環境的社會責任。總體來說,政府的介入和政府強令企業實施生態補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企業負面的外部作用問題。而談到政府(區域)要承擔的生態補償責任時,問題就變得復雜起來。存在著幾個前提:
其一,存在著上級(中央)政府與下級(地方)政府之間的縱向關系,也存在區域與區域、地方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橫向的關系,上級對下級承擔責任有制度上的根據,而平行的同級之間則存在制度上的障礙。
其二,地方政府的一切發展行為對“區域”來說是提供公共物品,具有公益性、非排他性,由于存在生態經濟鴻溝,政府的發展行為要么因為生態而損失發展,要么因為發展而損失生態[17]。在我國目前的歷史階段上,由于堅信“發展是硬道理”,地方政府一般都會選擇發展和承受生態損失,于是在區域內部,政府的公共服務行為也會產生對生態環境的負的外部作用。
其三,區域是開放的地理空間,一個區域生態環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其他區域和整個外部系統發生作用和影響。
因此,對于同一級別的各個區域,外部的生態環境是公共物品,而發展所必須的資源則屬于私人物品,地方政府必須通過競爭在市場上和從上級或中央政府那里獲得資源,代表自身利益的政府會在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兩難選擇中更傾向于本區域的發展利益,而忽視對其他區域的負面的生態環境影響。而對于由不同層級區域組成的區域體系,上至國家(中央政府),下至鄉鎮(地方政府),上級政府的行為往往是公益性的,關注全局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但是其掌握的資源是短缺的,這兩個因素都會產生與下級政府的利益沖突或矛盾,但由于地方政府的利益有公益性的一面,所以中央政府和上級政府在資源的分配方面不僅要保護地方政府的發展權利,還要給予那些為了維護全局的生態環境而承受了利益損失的區域以生態補償。
實踐中,我國的政府體制可以實現這種補償,如中央政府財政對青海省“三江源”地區生態移民的補償,國家林業部門在東北和西南各地實施的“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中國家多個部門對湖北、陜西境內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遼寧省“大伙房水庫輸水工程”由上級政府向水源地區支付移民、污水處理、小流域治理等全部費用,這些都是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實施生態補償的典型案例。

圖2 區域生態補償的研究背景Fig.2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gional Eco-compensation study
但是相同級別區域之間的利益關系是排他的和競爭的,地方政府的制度決定了一個地方政府的“公共財政”的地理邊界是非常清楚的[18-19],地方財政的形成、增長和使用必然嚴格地局限在行政區邊界之內,對于全局性的和外部性的具有公共物品性質的生態環境來說,一些區域為其他區域提供了生態服務,如森林生態系統的服務、減少水土流失、清潔河水和減少大氣污染等,卻很難從其他區域的政府那里得到補償。地方政府之間利益關系的市場調節是失靈的,所以中央或上級政府的調節、調控就顯得非常重要,成為我國當前生態補償面臨的焦點問題。
綜上所述,區域之間承擔責任的機制是區域生態補償的焦點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判斷區域生態環境外部作用的性質和格局,如果是為所有區域共享的公共物品,獲益者就是國家,中央政府就應當承擔補償責任;如果有明確的獲益區域,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質,則獲益區域應當承擔補償責任,而其中遇到的制度上的缺陷應由中央政府或上級政府協調解決。
一般意義上的生態補償是對人類社會傳統發展方式的限制。限制過度開發和“環境不友好”的開發模式,對生態系統服務和受損生態系統承擔責任并為此支付成本是生態補償的本質內容,這也是經濟學在解決人地關系中外部性問題時的基本思路。但是,面對“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這個科學命題和重大實踐,生態補償還要同時解決人地關系中的區域關系,這就是區域生態補償問題。
從區域關系角度出發,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問題的一個必然出路是制定區劃和安排各個區域的分工。由此帶來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那些被限制的區域基本上都是經濟發展的落后地區,將意味著一系列的經濟和社會矛盾。由此可見,在“空間管制”和“功能區劃”的管理模式下,不同功能區域之間的“外部作用”或“外部性”非常明顯,如果獲益者不補償,區域協調發展就無從談起。
在“空間管制”逐步成為政府主要作為的背景下,生態功能區劃和主體功能區劃等是國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創新。但是,這類功能區劃在運行機制和政策保障等方面仍不完善,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從“生態補償”這個思路出發,探討人與自然以及區域與區域之間關系的理論,形成“區域生態補償”的認識體系,并對其實踐需求展開研究,其理論意義和應用意義都是非常顯著的。同時,從重大的現實需求中解決科學問題,構筑科學基礎,是學科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區域生態補償提供了一個非常現實和重要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領域。
生態補償政策總是處于具體的制度環境當中,這種制度背景決定了某一補償政策的可行性,并且會深刻影響到它的作用效果。因此,對于區域生態補償,區域制度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國的區域制度是特定歷史過程的產物,強勢的地方政府和異常活躍的地方經濟,及其形成的“行政經濟區域”,以及激烈的區域競爭和區域發展差距問題,一同成為當前我國區域制度的核心特征。在這樣的區域制度背景下,如何落實區域主體的補償責任,形成區域間承擔責任的機制,就成為區域生態補償的焦點和難點所在。
(編輯:李 琪)
References)
[1]王金南,萬軍,張惠遠.關于我國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的幾點思考[J].環境保護,2006,(10A):24-28.[Wang Jinnan,Wan Jun,Zhang Huiyuan.Some Ideas about the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J].Environment Protection,2006,(10A):24-28.]
[2]中國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研究課題組.中國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4;74-78.[The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 Task Force.Research on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 in China[M].Beijing:Science Press,2007:2-4;74-78.]
[3]Norgaard R B,Jin Ling.Trade and G overnance of Ecosystem Servic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6(4):638-652.
[4]丁四保,王曉云.我國區域生態補償的基礎理論與體制機制問題探討[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5-10.[Ding Sibao,Wang Xiaoyun.Research On Basic Theory and Mechanism of Regional Eco-compens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2008,(4):5-10.]
[5]中國科學院區域發展戰略研究組.中國至2050年區域科技發展路線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63-66.[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Group in CAS.Roadmap of Regional Science in Chian:from Now to 2050[M].Beijing:Science Press.2009:63-66.]
[6]吳曉青,洪尚群,段昌群,等.區際生態補償機制是區域間協調發展的關鍵[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3,12(1):13-16.[Wu Xiaoqing,Hong Shangqun,Duan Changqun,etal.Inter-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and Regional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J].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in Yangtze Basin,2003,12(1):13-16.]
[7]萬本太,鄒首民.走向實踐的生態補償——案例分析與探索[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3-7;83-87.[Wan Bentai,Z ou Shoumin.T oward the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M].Beiijng:Chinese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8:3-7;87-87.]
[8]毛顯強,鐘瑜,張勝.生態補償的理論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14(2):36-39.[Mao Xianqiang,Zhong Yu,Zhang Sheng.Conception,Theory and Mechanism on Eco-compensation[J].Chinese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2002,14(2):36-39.]
[9]陳仲新,張新時.中國生態系統效益的價值[J].科學通報,2000,45(1):17-23.[Chen Zhongxin,Zhang Xinshi.The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Services in China[J].Scientific Bulletin,2000,45(1):17-23.]
[10]Diken P.全球性轉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22-25.[Diken P.G lobal Change[M].Beijing:Commercial Press,2007:22-25.]
[11]樊杰.我國主體功能區劃的科學基礎[J].地理學報,2007,62(4):339-350.[Fan Jie.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 oning in China[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7,62(4):339-350.]
[12]吳縛龍.市場經濟轉型中的中國城市管治[J].城市規劃,2002,26(9):33-35.[Wu Fulong.The Urban G overnance in Market Based Economy in China[J].Urban Planning,2002,26(9):33-35.]
[13]鄭度,葛全盛,張雪芹等.中國區劃工作的回顧與展望[J].地理研究,2005,24(3):330-345.[Zheng Du,Ge Quansheng,Zhang Xueqin,et al.Regionalization in China:Retrospect and Prospect[J].Geographical Research,2005,24(3):330-345.]
[14]張惠遠,劉桂環.我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設計[J].環境保護,2006,(10A):50-52.[Zhang Huiyuan,Liu Guihuan.The Design of Watershed Eco-compensation in China[J].Environment Protection,2006,(10A):50-52.]
[15]王昱,丁四保,王榮成.我國典型生態環境治理工程中的生態補償問題[J].環境保護,2008,(9B):28-31.[Wang Yu,Ding Sibao.The Eco-compensation Problem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J].Environment Protection,2008,(9B):28-31.]
[16]丁四保.我國的地方經濟:制度特征與發展不平衡[J].經濟地理,2007,27(6):1-4.[Ding SIbao.The Local Economy in China:the Character and Imbalance of Development[J].Economic Geography,2007,27(6):1-4.]
[17]陳共.財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50-180.[Chen G ong.Fiscal Science[M].Beijing: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4:150-180.]
[18]杜振華,焦玉良.建立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實現生態補償[J].宏觀經濟研究,2004,(9):51-54.[Du Zhenhua,JiaoYuliang.Establishing Lateral Transfer institution to Achieve Eco-compensation[J].Macro Economy Research,2004,(9):51-54.]
[19]丁四保,王昱.區域生態補償的基礎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64-191.[Ding Sibao,Wang Yu.The Basic Theory and Practical Issues in Regional Compensation[M].Beijing:Science Press,2010:164-191.]
[20]Bailey R G.Ecosystem Geography[M].Berlin:Springer Press,1999:51-77.
[21]陶在樸.生態包袱與生態足跡[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161-186.[Tao Zaipu.Eco-rucksack and Eco-footprint[M].Beij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2003:161-186.]
[22]Maltby E.Ecosystem Management:Questions for Science and Society[M].Virginia Water,UK:Royal Holloway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Research,1999:1-51.]
[23]丁四保.區域生態補償的方式探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56-81.[Ding Sibao.The Method of 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M].Beijing:Science Press,2010:56-81.]
[24]王錚.區域管理與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43-58.[Wang Zheng.Regional Manage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M].Beijing:Science Press,2000:43-58.]
[25]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Board.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Biodiversity Synthesis[M].Washington,DC:World Resource Institute,2005:7-12.]
[26]IPCC.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R].Washington,D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7:12-16.
AbstractAs the“spatial governance”and“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become important toolsfor the government to govern and harmonize the economy,and environmental,ecological or economic effect among functional regions are going to be an obvious problem that threatens the harmony between regions.The traditional meaning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lways focuses on the human and nature relations.As the harmonizing regional rel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necessary,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egions is a new meaning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and we called it regional compensation.This paper initially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regional eco-compensation,focuses on the role of region in eco-compensation,and makes it a useful tool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gions.Eco-compensation policy is always embedded in institutions so the regional system is important for the regional eco-compensation and sometimes as obstaclesfor the implementing of regional eco-compensation.
Key wordsregional eco-compensation;regional institution;barrier in institutions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udy:Necessit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Its Barrier in Regional Institutions
WANG Yu DING Si-bao WANG Rong-cheng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24,China)
F062.2
A
1002-2104(2010)07-0074-07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7.012
2010-03-21
王昱,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發展和區域生態補償。
丁四保,博士,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No.06$ZD038)資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No.09QNJJ027)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