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工商管理系 鄧滿
淺析城鄉統籌背景下的農產品物流發展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工商管理系 鄧滿
實行城鄉統籌后,我國農產品的競爭面臨著新的挑戰,為適應消費者的需求,需要適度調整農產品結構,強調規模化生產,有效開拓農產品市場,實現其應有的價值。全面發展農產品物流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及時地解決農產品流通中的問題,對于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滿足人民需求和保持市場繁榮穩定,都有著十分重要意義。
城鄉統籌 農產品 流通物流 對策
農產品物流是指為了滿足用戶需求,實現農產品價值而進行的農產品物質實體及相關信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物理性經濟活動。統籌城鄉發展的大問題就是要增加農民收入,解決的辦法有很多,其中一個基本的重要的途徑就是減少農產品流通成本,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行規模化經營,加強農產品的流通。
我國農產品物流處于初級起步階段,發展比較落后。第一,物流渠道中間環節較多,基本上都是通過由農戶到中間代理,中間代理到產地批發商,產地批發商到銷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再到零售商,最后向顧客出售這一供應鏈進行流動。第二,物流主體多元化發展,競爭力不強。各個供應鏈環節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體。農產品物流的主體包括自營主體、第三方物流主體、第四方物流。近年來第三方物流發展迅速,但自營主體仍占主導地位。第三,早在2002年我國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就透露,中國農產品的總體市場化程度已接近80%。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農產品物流數量也是非常巨大的。第四,我國農產品通常以常溫或者自然形態進入物流過程,損失較大。第五,在物流成本方面,我國農產品特別是鮮活類農產品的物流費用較高,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物流成本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現階段,我國農民還不能擔當起農產品市場經濟發展主體的角色。組織化程度低、小規模的分散生產經營方式制約了農民的交易方式,也使得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農民無法及時掌握市場信息,甚至連對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學習掌握都存在一定問題。
農產品大多具有含水量高、保鮮期短、極易腐爛變質等自然屬性,對農產品物流倉儲和運輸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我國現階段農產品物流具體流程中大多以常溫或自然形式為主。農產品由于腐爛變質而遭受的損失巨大。
目前,我國不少農產品的分類、分級等都是憑農戶人工感覺,誤差大。農產品的包裝管理都沒有統一標準,諸如包裝材料不合格的事實時有發生,這給農產品物流的其他環節帶來一定困難。此外,我國農產品各級市場上普遍缺少安全檢驗檢測設備,農藥殘留和有毒有害成分超標等問題嚴重。
我國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設滯后,體現在農產品物流的各個環節上。首先,分散經營的特點使得對于我國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對有效地科技信息的取得滯后。其次,我國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發展還不能對農產品市場交易信息進行有效地采集、加工、整理和發布。雖然,有相關部門發布了一些農產品市場信息,但總體上說時效性差、信息質量低。
在我國,專門從事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的企業屈指可數。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的作用和意義重大,但現階段我國社會的認知度和認同度都不高。農產品物流人才的缺乏更加嚴重。農產品物流的發展主要是規避一些市場風險,同時達到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節約農產品流通費用,提高農產品流動效率,降低農產品的損失率。這一目標的實現最終還是由專業的物流人員來完成。
目前,傳統農產品物流絕大部分仍是未經加工的鮮銷農產品。這些未經加工的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極易造成腐爛、變質,損失巨大。據資料顯示,國外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例是3:1,甚至4:1,我國平均僅為0.8:1,而重慶僅為0.3:1。由此可見,我國農產品在加工開發業的發展空間相當大。
首先,我國農產品品種繁多,糧食或者農產品的跨區域流動日漸明顯.單一的農村產業結構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發展農產品物流可以開拓農村市場,挖掘農村消費潛力,有利于效益的提高和擴大就業,改變單一產業結構。其次,發展農產品物流可以幫助農民了解有效地市場信息,指導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減少生產盲目性。最后,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農產品種植專業化和區域化,實現規模化經濟。我國要實現城鄉二元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的轉換,必須大力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和勞動力,要解決這一矛盾需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以城市工業化帶動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民增收、生產發展、生活富裕。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加之受金融危機影響,大量的農民工返鄉,失業和隱性失業現象嚴重。發展農產品物流,加工配送、維修、運輸的專業化發展,可以為農村剩余勞動力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同時,農產品的物流創造了時間價值和場所價值,尤其是加工附加價值,為顧客提供了滿意的服務,必然會為農民創造合理的利潤。
城鄉統籌,就是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放在優先位置,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發展農產品物流可以促進農村環境的改善、科技手段的利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長、生活的富裕,都意味著新型農民的形成、城鄉差別的縮小,這應該是中國城市化的發展之路。
一方面,要按照優勢農產品產業帶與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的新要求,在優勢特色農產品主產區新建一批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另一方面,做好農產品銷地批發市場的規劃與建設工作。只有合理布局農產品市場,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才能提高優勢農產品流通效率。健全和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提高農產品批發市場檔次。
加強農產品物流載體建設就應當建立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的物流體系。為保障農產品物流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加大批發市場的監管力度。同時,完善各項法律法規,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農產品檢疫監測中心和良好的綜合配套基礎設施,這些都是我國現代農產品物流順利運轉所必須的。
農產品物流標準體系需要在質量、規格、包裝等方面,逐步建立起嚴格的、科學合理的質量標準。實現農產品的分級收購、包裝和銷售,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建議政府加大對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各級政府在加強對本地農業宏觀管理的同時,可以采取虛實結合,擇優選點,抓點帶面,重點扶持的辦法,加快農產品物流的標準化建設步伐,適應國際貿易的要求,全面推廣實施綠色物流管理,如梁平張鴨子生產標準、奉節臍橙質量標準。
建立公共信息平臺,完善農產品物流信息網絡,是農產品物流發展的關鍵。一是可以建立業務網絡,利用網絡技術對客戶進行分類管理,建立客戶數據庫,隨時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業務處理,根據市場、需求及時組織加工和貨源的采購、調運、分撥等;二是可以了解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形勢。農產品的供求狀況、各地的生產加工與供求狀況,為農產品加工與物流協調運存提供指導。這樣既保障了農業生產的計劃性,同時又可以通過網上訂單、拍賣等多種方式,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務水平。
[1] 陳淑祥.中國農產品流通發展研究[M].經濟日報出版社,2005.
[2] 張淑榮.入世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及對策[J].北方經貿,2005,(4).
[3] 張倩:淺議農產品物流[J].農村經濟,2003,21(9):48~50.
[4] 劉躍,董愛君,發展農產品物流與新農村建設的構想[J].甘肅社會科學,2006,(6):233.
[5] 曹剛,論當代農村物流存在的問題及實現農村現代物流發展的策略,科技信息(學術版),2007,(23),45.
[6] 畢美家.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與發展方向[J].中國農村經濟,2001,(12).
F253
A
1005-5800(2010)11(c)-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