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枝龍/文
企業商務英語的文化意識培養
謝枝龍/文
中國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加入WTO后,外貿企業的發展如雨后春筍方興未艾,急需大批懂外貿和英語的復合型人才;外國企業大量涌入中國內地開拓市場,同樣需要高端的外語商務人才。英語成為交流的正式語言、工作語言,然而與外商交流的時候經常碰到障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意識的薄弱。有許多員工看似滔滔不絕可以流暢地表達,在外國人眼里卻成了“沒文化”的說英語者,會說英語的“文盲”。
正規大學教育
當前中國的英語培養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屬于傳統的正規的公立學校教育。此類教育過度文本化,缺乏商業意識。學校教育多數以文本和考試為中心,與市場化仍然有很遠的距離。

一般有三種情況:(1)專業為主,英語為輔:課程設置以專業課程為主,只在高年級階段開設旨在幫助學生提高書面英語專業閱讀能力的 “經貿文章選讀”課程或類似與專業有關的英語閱讀課程。這些課程一般課時量很少,不注重學生的口頭能力的培養;(2)英語為主,專業為輔:以英語為主的大多數是語言類的專業,開設的涉及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也不多,學生的知識面單一,雖然英語技能很好,但專業基礎欠缺;(3)專業和英語同時兼顧,采取這種設置的大多數都是財經類專業,尤其是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旅游、國際合作與交流等專業。這里所要研究的是第三種情況。目前此類專業可大致分為兩類:擁有專業發展方向的英語專業學生,通稱為國際商務英語專業。其課程的開設應分為三個層次:1)基礎英語課程,包括大學基礎英語聽、說、讀、寫、譯、英美文化、語言文學知識等課程;2)國際商務英語核心課程,包括商務英語聽說、商務英語閱讀、商務英語寫作、商務英語翻譯、國際商務文化交流等課程;3)國際商務英語專業課程,根據學科的發展特點可以開設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商法、國際關系、國際旅游、國際新聞、國際投資與合作、國際市場營銷等課程。從中可以看出,盡管對語言知識的培養,對外貿知識的培養都有相關課程,但是對于文化意識的培養卻非常的少,其中的文化交流課程也只是一般的實例,而且是個輔修的課程。這種“英語+商務”的模式使學生誤以為會說英語,懂得商務知識就能順利進行商務活動,造成文化意識缺乏,不少成績優秀的畢業生在踏入工作時都深感交流的困難,而究其原因,語言能力的因素很少,主要是文化能力欠缺。在具體的交際實踐中,他們會不自覺地借助母語的語言規則,交際習慣,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來表達思想,與不同的文化因素發生交叉與碰撞,于是產生誤解和沖突,有時甚至直接影響商務談判的成功。
培訓學校教育
第二類屬于近年興起的培訓類學校。此類教育過度市場化,忽視文化意識的培養,過度強調機械訓練,忽視人文性和創造性,導致學員在企業上崗后處在文化的缺失點,最終導致對外交流的失敗。培訓學校過度以商業化為目的,以通過什么考試(托福,GRE,雅思等等)把英語的學習過程“高效化”,壓縮學習過程,號稱在短時間內掌握美式英語。不可否認培訓類學校豐富了我們學習外語的市場,帶來一定的刺激競爭作用,但是培訓學校的公司化管理和教學造成培訓的功利化,短視化,過度市場化。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外語學院英語系主任,英語教育專家邱耀德談道:“現在有很多輔導班強調幾天之內就能夠讓你的英語水平提高多少多少,我認為這是不太現實的,在英語學習上我們應該更重視基本功,這是一個長期的努力。現在社會上很多著名的英語專家都開始說什么幾天時間就能說出多純正的英語,其實是有些夸大其詞的。這種短期培訓形式的出現恰恰反映了現在學生和家長的一種浮躁心態,希望學英語也能速成,這是不正確的。” 而培訓學校正是抓住了這個浮躁的心態,開拓了巨大的市場。在速成的模式下,要說到文化培養,那就更是遙遠了。
對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自20世紀初以來,不少哲學家、 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準。中國是一個特殊的社會,它有特殊的行為準則,外國有外國的文化,有外國的行為準則,在商務交流中更能夠體現不同文化行為對商務交往的影響。比如在美國,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就是平等,因此面對明顯的地位歧視,美國人會覺得不舒服,除非個人非常有成就。在美國人輕松的非正式禮儀中相對缺少地位歧視,他們希望很快就直呼其名,甚至是剛剛認識的人,非正式禮儀顯示友好和熱情,來自更正式文化的商務訪問者應該知道輕松的交流并不是對你的不尊重。
企業員工的文化培養模式
要培養企業員工的文化意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一般文化:一般文化指的是要了解外國的一般行為準則,交流方式,文化習俗等等,和中國文化習俗可以比較對照起來研究學習。比如語言交流,用餐,會議,旅游,接觸,禮品,談判,銷售等等。比如中國人談業務總喜歡喝酒抽煙,在飯桌上進行,但是對于美國人,他們則不會喜歡這樣的勸酒行為(除非他喜歡喝酒),若是中方堅持,會讓對方反感。再比如送禮,美國的商界沒有饋贈禮品的文化。如果呈送一件貴重禮品,美國的談判者會覺得不習慣或者有受賄嫌疑。
(2)商業文化:按照原商業部長胡平同志的話,商業文化是經濟和文化結合的產物,大致分為幾個內容:一是商品文化,商品作為文化載體。二是商品營銷文化,研究顧客和企業之間需求的關系以及商業手段。三是商業環境文化,外部環境對商業的促進或阻礙作用。四是倫理文化,誠信道德,優質服務。五是新商人文化。實際上就是培育遵紀守法的有文化、有道德、懂行的商人,包括商業企業家和從商人員;六是商業精神。商業精神是商業的靈魂,是企業的價值觀念。商業精神把企業發展的目標與全體員工的需求結合在一起,成為員工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和共同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3)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資源之一,是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最重要、最廣泛的因素。企業核心競爭力由企業所擁有的企業員工、企業文化、品牌與信譽、客戶、營銷網絡等核心資源和資本及風險管理能力、知識管理能力、人員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構成,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企業文化的培養須是結合個體企業、地區及國家的文化、產品、管理等等各方面綜合形成的。在對外交流發生時,推崇本企業文化必須以尊重對方文化為前提。
形象在對外貿易中的好壞決定貿易的成敗。當然這個形象的好壞,是以對方的行為準則為標準的,所以了解對方文化風俗、培養對方文化意識顯得至關重要。與此同時,把自己的文化向外推廣,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識和修養亦可極大推動企業的長遠發展。文化意識可以在以下幾方面起到對企業的推銷作用。一是個人形象。個人形象與企業形象緊密相連。企業員工的文化水平、個人素質、業務水平、溝通能力、行為準則、服務意識、職業道德甚至儀表等等都是企業信息最具體、最有效的傳播媒介。二是企業形象。企業形象是商業文化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有兩個部分。第一是內在素質,第二是外延表象。內在素質主要是指企業精神、營梢策略、經營戰略、企業價值觀念等等,外延表象主要指購物環境、商品形象、營銷手段、管理水平等等。三是產品形象。良好的國際產品形象應該是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全方位的整體形象。樹立國際產品整體形象觀念,塑造國際產品良好的整體形象,是企業開展國際公共關系的重要任務。最后是國家形象。名牌企業與國家形象是相互影響的。好的企業形象可以促進國家形象的建設,可以促進國家文化的傳播。同時,國家形象也會影響企業形象。政府形象以及民族文化都會對企業的形象起到一定的制約或者促進作用。
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從業者長時間的知識和經驗積累。但是無論如何,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尊重對方文化,從而避免企業發展過程中貿易往來的文化沖突,最終影響雙方貿易甚至國家關系。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英語的學習是培養文化意識的重要手段。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結合各國文化習俗和特征進行相應的文化意識培養和實踐是培養企業從業者和管理者不可缺少的一環。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