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燕
【摘 要】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素質,改善知識結構。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新課程 改革 小學語文 教學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鉆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本人就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談一下幾點:
一、語文教師必須加強學習,改善知識結構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實施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創新型的學生。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素質,改善知識結構。首先必須具備創新意識。只有具備了創新意識,才能在創新教育中有意識地讓學生去探索創新的途徑和方法,去體驗創新的成就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次,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具備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創新主要表現為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形成,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擴充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努力使自己成為博專結合的綜合型高素質的語文教師,這樣才能在實施創新教育的時候隨機應變、得心應手。其三,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具備創新能力。只有具備創新能力的教師,才能從自己的創新實踐中發現創新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為創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體驗,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地將知識傳授與創新思維相結合,發現學生的創新潛能,捕捉學生創新思維的閃光點,多層次、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其四,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具備創新人格特征。教師必須熱愛教育事業,不守舊、不從眾、不隨波逐流的創新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引導學生開拓創新意識。
二、語文教師必須揚長避短,合理取舍
全面領會教材,合理進行單元整組教學實踐。可以改變過去以課文先后順序逐課學習的做法,將一個主題單元組織起來,即把一個單元作為整體來設計、來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材以學習伙伴的口吻提出學習與練習的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欲望。聯系實際,因地制宜地開展各種語文活動。
三、語文教師要啟動積極的評價方式,創建個性化閱讀平臺
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制約課改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的相互評價的結合。評價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朗讀的評價,”“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感情體驗和創造性的理解”。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例如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將過去那種“答案標準化”的僵化模式改為“答案多元化”的彈性模式,以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鼓勵學生,允許多種觀點并存,提倡標新立異。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以《鳥的天堂》為例,在學習了榕樹的“大”“美”的特點后,指名學生有感情的朗讀5—8自然段,其他學生閉眼想象榕樹的樣子。通過想象,學生表達了不同的感受:生A說:“這棵樹像個綠色的大帳篷和我們的院子后的樹差不多。”生B說:“這棵樹像一片樹林。”生C說:“榕樹就是一個綠色的小島。”生D說:“大榕樹是一座綠色的小山。”……一個個生動的比喻充分證明:只要教給學生方法,給予學生時間和空間,引領充滿靈氣的心去展開想象,學生的個性就能充分地展示出來。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弘揚了學生的個性,也豐富了文本的內容。
四、語文教師必須要讓學生體驗成功,發展學習興趣
興趣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實踐活動。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情感會逐步加深,特別是在活動中不斷克服困難,獲得成功,會使人的需要不斷得到滿足。學生一旦體驗到實踐的成功,其動力就會越來越大,學生的點滴進步有時自己是覺察不到的,這就需要老師即使給以肯定和鼓勵,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更加發奮的學習,增強自信心,進一步對語文產生學習興趣。
總之,新課程改革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不斷發展和豐富的。語文教學的實踐永遠是沒有終點的,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要不斷地學習,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用我們的實踐不斷豐富課程改革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