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惠靜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南陽 473000)
對五年制高職藥學專業《化學》教材有關章節的分析及建議
鄒惠靜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南陽 473000)
課程問題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問題,而教材是教與學的重要工具,是課程內容的系統反映,是教師組織教學的重要工具,它既是教師的“教本”,也是學生的“學本”。教材如何做到便教易學,其關鍵是要把握好教材的“三序”,即教材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學生的心理發展順序。
五年制高職;《化學》教材;“三序”
化學是醫學高職院校的一門文化課,同時也是藥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學生對化學學習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其對藥物化學、藥物分析、生物化學、生理學、藥物合成等后續課程學習的好壞。而化學難學是不少五年制高職學生的感嘆。在化學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聽到學生這樣談論對學習化學的感受:學習化學就好像學習另一門外語,需要記憶的東西很多;學化學就好像學“天書”,教材看不懂等。所以,在化學教學中學生為難,教師困惑。為此,筆者從我校實際出發,首先從分析使用的化學教材入手,找出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為今后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奠定基礎。
課程問題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問題,而教材是根據學校課程計劃和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選擇和組織的教學內容,是教與學的重要工具,是課程內容的系統反映,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化學基本技能以及教師進行情感教育的主要載體,是教師組織教學的重要工具。這樣一來,它既是教師的“教本”,也是學生的“學本”。因此,當教學內容依據化學課程標準確定之后,教材如何做到便教易學,是編寫者頗費工夫的事情,其關鍵是要把握好教材的“三序”,即教材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學生的心理發展順序。雖然,普通教育有別于職業教育,但眾所周知,高中的教材從恢復高考到現在已經過五次大的改革,且新教材的功能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教師對學生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熏陶。知識的理解、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是顯性的,直接體現在教材之中;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和熏陶則是隱性的,是活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在教材中發掘,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
從高中“物質結構和性質”一章的內容來看(見表1),教材是綜合考慮“三序”而編排的,遵循了學生的認識發展程序和心理發展程序,圍繞主線分散有關化學理論的難點,合理構建知識梯度和層次,使各年級學生在不同的階段根據不同的需要各有不同側重點。如高一《化學》教材中“物質結構”一章的核外電子排布的知識只相當于初中化學水平,該教材刪去了“兩原理一規則”和s、p、d等軌道知識以及電子自旋等學生接受起來有相當難度的知識點。

表1 物質結構的知識梯度[1]
高職《化學》教材的種類比較繁多,各種教材琳瑯滿目,讓人不知該如何選擇。如今的教材雖然多,其內容大多是“換湯不換藥”,如物質結構這一章教學內容的安排(見表2)。

表2 “物質結構”一章教學內容的安排
高職教材中的教學內容以學科知識為基礎,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注重知識的傳授,體系完備,但沒有考慮學生的全面發展,忽視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半年內學完無機化學的全部課程,實在是脫離五年制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學不會、看不懂,最終導致不想學,不愿學。
總之,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剛剛初中畢業的學生,他們在初中只學習了一年的化學,而且他們的中考成績比較低,化學知識非常薄弱,其中有些學生連常用的元素符號還不會寫;H3PO4、HNO3、NH4NO3等偏難的化學式不會寫;復雜物質中心元素的化合價不會確定。因此,他們要想在一年內把無機化學的知識學懂、學透、會應用,難度非常大[2]。而職業教育中的基礎文化課必須具有三項功能,即文化教育的功能,一般職業能力培養和為專門課服務的功能。同時必須具有落實各項專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這就是專門課。專門課具有很強的定向性、應用性,它以必要的理論為基礎,但又不苛求理論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知識形態的技術應用,以實現能力培養目標。構建這樣的課程體系,必須打破原有的學科知識體系,從培養崗位能力著眼重新安排知識點的有機銜接,既要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又要考慮課程的銜接性;既要考慮知識面總體的“寬”,也要注重某些關鍵能力的“專”,即課程體系既具邏輯性又富有彈性。課程的模塊化是現代課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符合課程優化的內在要求,因此要將若干專項能力所需知識綜合為一個模塊,實現知識的有機融合。所以,我們期盼有一本真正適合初中起點學生的高職教育教材。
[1]唐力.化學教學論與案例研究[J].海口:南方出版社,2001.
[2]李艾華.淺談《醫用化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武漢職工醫學院學報,1996,24(4):49~50.
G423.3
A
1671-1246(2010)08-01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