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肺結核是指年齡在60歲以上老年人的肺結核。近年來,隨著計劃免疫的實施及社會人口的老齡化,老年肺結核發病呈現上升趨勢[1]。尤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長期不規范應用糖皮質激素,使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更易并發肺結核、真菌等感染。本文報道這類患者9例,并與原COPD的老年肺結核10例進行臨床特征和影像學方面回顧性對比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筆者所在醫院2003年元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老年人COPD并發肺結核患者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齡60~87歲。COPD病史7~45年,平均24年,均有不規范服用強的松(劑量2.5~30mg/d)或經常使用含糖皮質激素的氣霧劑(信氟米松氣霧劑等)治療史3~30年不等。COPD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2002年制訂的COPD診斷標準[2]。對照組10例為無COPD的老年肺結核患者,男7例,女3例,年齡61~85歲。
1.2 治療方法 以2003年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規定的抗結核方案治療[3]。兩組患者均分別選用抗結核方案。痰菌陰性肺結核治療方案為異煙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療程9個月;痰菌陽性肺結核采用HR吡嗪酰胺(Z)E,療程12個月。對用藥3周后療效不佳者,加用氧氟沙星。所有患者均輔以對癥支持治療調節免疫選用斯普林(小牛脾提取物,Spipulin)肌內注射2ml,每日一次,30天為一療程。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1.5進行統計學處理,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1 臨床癥狀、痰菌及PPD情況 咳嗽、咳痰、胸悶、消瘦發生率COPD高于非COPD組。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05),發熱、盜汗發生率非COPD組高于非COPD組。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5);胸痛、咯血發生率及痰菌陽性率兩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PPD陽性率COPD組(22%)遠低于非COPD組(50%),見附表1。
2.2 肺結核分型按1998年中國肺結核分類法分類[4]。原發型胸膜炎型發生率,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慢性纖維空洞型COPD組發生率11.1%(1/9)明顯高于對照組(0),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附表2。

附表1 兩組臨床癥狀及痰菌情況比較 [n(%)]

附表2 兩組肺結核分型比較 [n(%)]

附表3 兩組肺結核發生部位對比 (n)
2.3 兩組患者發病部位及影像學表現 COPD組胸部X線表現不典型,多為雙肺病變,以中下肺為主。發病部位在右肺中葉、左肺舌葉、下葉莖底段非典型部位者多于非COPD組者,見附表3。影像學表現兩組多為斑紋狀、塊狀、網狀以及各種形態混合影,COPD組有1例呈現右中下肺空洞影,而非COPD組未見空洞病例。CT表現與X線表現相似,但顯示病灶大小、形態、范圍、輪廓、密度及其與周圍結構間關系更清晰、準確。本資料中CT發現肺的淋巴結腫大3例(COPD組1例,非COPD組2例),縱膈淋巴結腫大COPD組1例,增強CT掃描見肺結核以不均勻強化,呈低密度區周圍改以強化帶,沿支氣管分布的病灶也呈不均勻強化。
2.4 治療結果 經正規抗結核治療及綜合治療,兩組患者最終均已治愈,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從療效而言,COPD組治療起效時間(平均3個月)明顯長于非COPD組(平均40天),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05)。
2000年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去年肺結核病呈明顯增多趨勢[5]。尤其老年COPD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患者,更易并發肺結核。本文資料顯示,與單純老年肺結核患者相比較,COPD合并肺結核具以下特點:①臨床癥狀不典型[6],不易與一般肺部感染,慢性支氣管炎,肺部腫瘤鑒別,可以僅為咳嗽、咳痰、氣短等非特異性癥狀,而結核中毒癥狀(低熱、盜汗等)則遠少于非COPD組。這是因為患者病程長,機體免疫功能低下,主要是細胞免疫較非COPD健康老人低,加之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后,免疫功能更低,容易發生空洞及血型播散型肺結核。②X線表現不典型,多為雙下肺病變,以中下肺為主,表現為斑紋狀、塊狀、網狀以及雙肺不均勻分布栗粒狀影,這些表現很難與肺部其他疾病相鑒別[7]。③病情重,易發生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痰排菌率高,是重要的傳染源。反復作痰涂法或熒光染色法檢查陽性率較多。本報告占2例(22%)。④PPD陰性率高:本資料COPD組PPD陽性率僅2例,占22%,遠低于非COPD組的50%。這是因為老年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僅為年輕人的70%~75%,而且功能也發生異常,表現在抗原致敏產生T淋巴細胞反應性下降,使PPD陽性率下降。加之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導致陽性率更低。⑤起病隱匿,病情重;癥狀不典型,甚至無自覺癥狀,常被并存的疾病所掩蓋,導致誤診、誤治。而且結核性胸膜炎有增多的趨勢,起病緩慢,可無發熱。血性胸腔積液亦不少,易與癌性胸腔積液混淆。本組COPD組1例發生胸膜炎,非COPD組2例發生胸膜炎,兩組比較差異不顯著,但均符合老年肺結核特點。⑥老年肺結核的另一特征是耐藥、復治、難治者多,治療選藥要求高、療效差、療程長。本文COPD組顯效明顯晚于非COPD組,分析原因在于該類患者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常會合并其他疾病、高齡器官功能減退,對抗結核藥物的毒副作用敏感。因此,在選擇抗結核藥物時,既要考慮療效,又要考慮副作用。藥物的搭配及劑量盡可能恰到好處,同時注意全身情況的改善。筆者對抗結核三周奏效不佳者加用氧氟沙星,旨在阻止結核菌DNA合成,滲入巨噬細胞內,較好地發揮細胞殺菌作用。同時提高一、二線抗癆藥的活性,起到協同作用,而且可作為耐藥肺結核的首選。⑦免疫調節劑應用可增進抗結核效果:老年人細胞免疫功能低下,這是肺結核高發的原因,也是影響抗結核療效的重要因素。筆者對全部患者應用免疫調節劑——斯普林,使T淋巴細胞活性增強、數量增加,促使各種細胞因子如γ-干擾素、白介素-Ⅱ等釋放增多,同時能提高機體血清蛋白量,整體性地提高機體免疫能力[8]。本資料證實該藥能增進抗結核療效。
總之,老年COPD合并肺結核患者,臨床表現不典型,盡早檢查、確診、盡早抗結核治療及免疫調節治療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