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茜
國有企業改制是目前政府工作的難點,更是百姓關心的熱點。隨著新的企業產權制度的建立,目前我國企業改制過程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主要集中在經濟、社會和民眾的最基本層面,與基本民生問題密切相關,涉及行業多、層次深、影響大、解決難。例如改制中企業股權的分配與監督問題,買斷工齡人員經濟補償費問題,企業負擔的離退休人員社保費、福利費和醫療費、富余職工安置問題等等。許多矛盾和問題,其負面影響很大,往往在短時間內就會迅速膨脹,集中爆發。在企業改制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具體問題,一經刺激有可能很快就會演變成整體性、全局性的社會問題。新聞媒體介于各級黨委、政府與各種社會團體、經濟組織、廣大民眾之間,是重要的介質,具有覆蓋面廣、可信度高、影響力大等優勢。在企業改制這一歷史階段,新聞媒體在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過程中,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強化改制的重要性認識,要讓每一個參與改制的單位、個人都做到“人人心中懂政策,個個坦然對改革”。擴大社會、企業、個人對改制 “知”的問題。“知”的問題解決了,人們對企業改制的觀念就會隨之改變。宣傳工作的力度,與這一流變過程的時間成反比,即宣傳工作的力度越大,人們完成這一流變過程所用的時間越短。正是基于借助新聞媒體強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才能達到促進企業與員工之間的溝通理解,為企業改制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
例如:山東某電信器材生產企業,從1999年開始出現虧損,截至改制前,虧損額達560萬元,資產負債率接近100%,冗員嚴重。根據對改制后企業業務開展狀況的匡算,該企業大概需要分流30%的在職人員,能否順利分流企業的富余人員是企業改制成功的關鍵。該廠黨委首先明確了“改制政策求深度、改制工作求拓展”的新聞媒體工作思路,改制未動,宣傳先行。在改制的政策、目的、方案上,做到“月下發改制報道要點、季度通報改制進展情況、半年進行一次媒體宣傳工作分析”的媒體運行機制,緊緊圍繞改制取得的豐碩成果,注重發揮現代網絡媒體優勢,快速組織稿件刊播。既正確宣傳改制過程中各項方針政策貫徹落實情況的報道,又全面反映黨政工團各級組織在維護穩定局面方面采取的措施以及工作在不同層面的干部職工的感人事跡和精神風貌等。這些報道,傳遞了各項決策在企業的貫徹落實情況,展現了職工的精神狀態,推動了改制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充分發揮了新聞宣傳“內增動力、外樹形象”的功效,為改制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新聞媒體在企業改制中,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紐帶,是廣泛進行統一思想的重要利器。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解釋、溝通、疏導功能,可以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目前,我國社會的經濟成分和分配形式等日益多樣化,社會個體與社會群體之間,部門和行業之間,存在著許多新矛盾、新問題。如果應對不力、處理不當,就會產生社會群體分裂,影響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妥善處理和化解各種社會矛盾,不斷增加和諧因素。
改制中出現的矛盾絕大多數屬人民內部矛盾,這種矛盾要通過批評、團結、引導、說服、化解的方法來解決,這其中新聞媒體充分發揮輿論影響和調節作用也是一種化解社會矛盾的主要手段。由于新聞媒體特有的公開、迅速的特性,更能取信于民,對廣大民眾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廣西一家國有特大型企業,在國有企業改制到了攻堅階段,其屬下的地質隊退休職工因為改制中利益問題,多次到自治區政府上訪、靜坐,造成很壞的社會影響。對此,新聞媒體與企業所在地市政府保持緊密聯系,除積極向市領導匯報情況外,還專門派記者到該隊蹲點兩個多月,協助政府、企業調查解決問題,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在企業改制新形勢下,企業內部矛盾呈現出許多新特征、新特點,利益性矛盾普遍增多,復雜性增大,對抗性增強,沖突性增加,激化的概率增高。如果處理不及時或不恰當,很容易產生思想問題,并很快由思想問題轉化為對立情緒,很可能使非對抗性人民內部矛盾演變為對抗性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群體性突發事件,造成區域性、階段性社會危機,影響社會穩定,破壞社會和諧。
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作為社會航船“瞭望者”的作用,顯得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新聞媒體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很多矛盾沖突往往在爆發前就被新聞媒體所知曉。通過媒體輿論預警信息,企業決策者就可以認真查找問題根源,果斷采取措施,力爭把問題解決在危機和風險爆發之前,未雨綢繆,取得化解矛盾的主動權,最大限度地減小危害。
突發事件發生后,新聞媒體應及時把黨和政府應對處理危機的決策、措施和成效傳達給群眾,達到穩定群眾情緒的目的。同時,也要把群眾的意愿和心聲及時向企業決策者傳遞,發揮反映民意、消除民怨、緩解矛盾的作用。(作者單位:廣西華錫集團大廠廣播電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