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莊
我看太極拳的弓步馬步
文/老莊
在流行的武術界里,大家已經習慣了用弓步、馬步、虛步、仆步、丁字步等步形來命名和規范武術套路中的動作,但是在散打和實戰中卻難見到這些標準的步形,在原始的武術中亦難見到。當藏諸名山大川的古老太極拳進入都市與流行武術接軌的時候,太極拳自己的步形因為沒有專有的名詞,故而借用了當時占主流地位的拳種中的名稱,用弓步、馬步、虛步、丁字步這些名稱來命名和規范太極拳中的步形,久而久之太極拳自身的步形名稱便消失了。其實太極拳的步形與這些弓步、馬步、虛步、仆步、丁字步完全是兩碼事,正如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佛經中的“波若”因為中文里沒有與之相同的詞匯,故而只有用相似的詞“智慧”代替,久而久之大家都認為“波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波若”,其實兩者根本不同。又如中文里的“太極”譯為英文,因英文中沒有與之相同的詞匯,于是便直譯為“taiji”,久而久之在英文中“太極”便成了“taiji”,而不是“太極”了。可見,當兩種文化碰撞的時候,就會產生一些誤區、盲點,使得相對弱勢、相對不流行的東西去附庸風雅,從而失去自己本身的特點、特色,久而久之被同化了,已經不是原本那個東西了、變質了。太極拳在普及中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當然,這并不是說弓步、馬步、虛步、丁字步、仆步這些東西不好,而是各拳種中不同的步形是為不同的目的服務的。有的是為了穩定拳架的結構,有的是為了美觀大方,有的是為了力量,有的是為了速度,有的是為了堵住氣血練肌肉,有的是為了松開肌肉練氣血的周流。太極拳是利用神意形體的虛實轉換導引氣血運行的拳種,故而其步形就應該有利于虛實、有無、松緊的迅速轉換,從而導引氣血沿經絡運行的方向周流全身。拳譜曰:“變換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其最高境界是“虛實無定變換無方”,說穿了就是“說是虛其是實,說是實其是虛”,通俗地說就是在穩和不穩之間的一種狀態,“將展未展,似松非松,似緊非緊”,只有這樣才能“觸處成圓”,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邁步如貓行。太極拳的步形是一種含機、蓄勢的非常靈動的狀態,只有這種步子才能夠使神意氣血靈動異常,才能夠“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才能夠實現太極技法中的沾、連、黏、隨,才能夠“后發先至,以靜待動”。太極拳的步形應該是在弓步、馬步之間的一種既不弓亦不馬的狀態,而不是弓步、馬步成型的標準狀態。
說這么多大道,不如大家來實證一下便知。我們做一個標準的弓步或馬步各保持1分鐘,便會感到兩腿的外側開始酸脹,這種酸脹感是沿腳底、腳背、小腿、大腿的順序由下向上傳遞的,而且伴有胸悶、氣緊、頭暈的征狀。也就是說,此時我們的氣血是在足三陽經中從腳向頭逆向運行,而內側三條足三陰經相交匯的要穴三陰交則沒有酸脹感,這就意謂著足三陽經的氣血沒有流向足三陰。此時我們將步形在標準的弓步和馬步之間前后左右調整姿勢,當調到一種既不弓也不馬的狀態時,就會感到剛才那種酸脹感的傳遞順序與此時正好相反,是從頭至足沿足三陽經而下,而且傳到足內側的三陰交而且三陰交開始發酸、發脹,此時還會伴有頭腦清爽、胸懷寬闊的快感。這時的步形簡直就是“四不像”,而這種步形才正是傳統的原傳太極拳所需要的步形,這和規范了的標準競賽太極拳的步形完全是兩碼事,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正如書法藝術和美術字的關系一樣,一個是陰陽、虛實、動靜的,具有無限生命力,具有靈動、靈性的一種氣勢。一個是四平八穩的死板、僵硬的一種格式、定式、模式、樣式。書法不易克隆,臨王羲之的字臨出了柳體、顏體、歐體、趙體、褚體等等;美術字則易克隆,千篇一律。書法不易推廣,書法家難以成就;美術字易推廣,練美術字的匠人容易成功。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形而上的一種氣勢,而不是形而下的一種格式,故而傳統太極拳稱拳為“勢”,如“太極十三勢”,而現代太極拳稱拳為“式”,如“二十四式太極拳”。
為什么現代太極拳競賽表演中諸多選手的膝關節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傷病?這正是因為長期訓練弓步、馬步的標準姿勢,最終以形拘氣,使得正常的氣血運行受阻、逆行而造成這一部位的氣滯血淤。膝關節的病痛是中老年人因氣血不足無法暢通而形成的一種常見疾病,太極拳作為一種健身、養生拳種,不應該會練出這種病。
以胃經和脾經的運行而論弓步和馬步的弊病,透過練功褲,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許多練太極拳的人在胃經的伏兔、陰市、梁關一帶隆起一大堆的贅肉,一運動則見這一大堆贅肉由梁關向陰市、伏兔方向而去,如果拍打、按摩、搓柔這一部分則酸痛難忍,如用火罐一拔、刮莎板一刮則紫黑一團。這說明胃經的氣血受阻、逆行而淤集于此形成病灶。氣血本該由胃經而降至脾經、心經供給我們生命活動的能量,而這種運動方式則正好相反。這類人常常因胃經逆行至大腸經、肺經、肝經、膽經而出現胸腹痞滿、橫氣填胸、面部紅漲、太陽穴腫脹、頸項粗短、禿頂等情況,伴隨的征狀是膝蓋痛疼、臀部肥大、血壓升高、膽肝區脹痛、睡眠不好、飲食不佳、性情古怪、身型發胖、面部浮腫。胃為百脈之海,胃降則百脈皆降,脾升則百脈皆升。胃降脾升不易之理也,對于生命活動關系重大。練功者不可不察。
許多練功、演拳者不明究理,為取悅觀眾、評委還特意將弓步、馬步夸張、放大、蹲矮,以顯示功夫深厚。然不知其已背太極健身、養生之理,不是在松通下肢的三陰三陽經,而是去練下肢的肌肉。如果要練肌肉何若天天去盤拳架、練拳耍拳浪費生命,還不如扛了杠鈴升降跳躍、穿了鉛綁腿去翻山越嶺。在太極拳圈里有一怪現象,練高架子、小架子的人中瘦者偏多,練大架、低架子的人中胖子偏多。這是何故呢?前者松開肌肉通經絡行氣血,后者堵住氣血練肌肉。
下面做一個實驗便知分曉。將下肢的肌肉緊了又緊,十個腳趾抓地抓了又抓,當緊到不能再緊時,突然將下肢和十趾松開,你會覺察到下肢緊張時一股壓力沿足三陽向上而去,接著胸悶、氣緊、頭暈、挑肩架肘、腳下發飄。這正是高血壓形成的病理。當下肢十趾松開時,一股壓力由頭向腳而去,同時感到頭腦清爽,胸懷寬廣,沉肩墜肘,如釋重負。這正是治好高血壓的醫理。拳理必同于醫理,否則練拳何用?古圣曰:“習異拳如飲鴆酒。”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