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心誠
陰陽玄奧演虛實
——從養生視角讀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
文/翁心誠
陳長興乃陳式太極拳宗師,并且是楊式太極拳泰斗“楊無敵”楊露禪之導師,其太極拳理論實屬精品,不能拘囿一門一派,理應反復學習。
近讀《太極拳十大要論》(《少林與太極》2009第1期),覺其章章皆以陰陽統攝,節節均依陰陽變化,或明指、暗說,或詳敘、略述,“千頭萬緒,攘攘自有其源”,四肢百骸,四梢五臟,三節三合,“六進”之道,剛柔之妙,無不以陰陽為根、為源、為本、為基。筆者覺得只有理清陰陽,方能解悟大師之用心、了徹太極拳之玄奧。其以陳式太極拳為體用,闡述所有太極拳之大理,稱其經典拳論名副其實。
欲知其精髓,先從陰陽起。然修習養生太極拳的朋友中,不少人在陰陽之本上存在若干糊涂認識。一些人認為陰陽是“迷信”;一些人認為陰陽很簡單,手背為陽、手心為陰,拳出為陽、拳收為陰,不出不收為不陰不陽;還有一些人認為陰陽不可知。上述幾種認識有一定的代表性,大體上均屬于誤區。第一種認識是將俗語之陰間陽界混淆于太極拳的陰陽理論,因而是錯誤的。第二種認識將陰陽淺表化與泛化,出為陽、收為陰并無大錯,但半出半收與半不出半不收時如果理解陰陽呢?手心手背的陰陽認識不是僵死的,假如以手背為陽手心為陰,可是手心向上轉與半轉或過轉時,又如何理解陰陽呢?這里就存在“少”與“老”問題,不了解少陰、少陽、老陰、老陽,還是不懂陰陽。至于認為陰陽不可知,則是神秘化思維。如果習拳者存在上述錯誤認識,必定阻礙對陰陽理論的探究并導致練拳難以深入。
下面筆者從養生視角談一下學習“十大要論”,克服糊涂認識,了知陰陽大道的體悟。
一、陰與陽本源同一,歸屬同一。陰與陽是中國古代先賢哲人對萬事萬物最智慧的概括,有著我們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它是對事物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矛盾衍生過程的揭示。事物總是對立著、沖突著,同時又總是轉化著。老子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二”是什么?陰陽。“三是”是什么?是新的“一”。“萬物”是新的千變萬化的陰陽。“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陰與陽同生于無極又同歸于無極。古人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莫測謂之神”,陰陽是“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神明之府”。
二、陰陽對立面的互助互成、互抱互繞、互生互滅,使其同一性與斗爭性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與生動活潑的形式。從養生練拳言,陽具有顯露、動態、剛勁、直伸、進攻、明白、奔放、袒露等屬性,陰則具有隱匿、靜態、柔和、曲縮、防守、陷晦、收斂、藏蘊等屬性。明確了陰陽這些基本屬性,就有了對太極拳的招術、理法、心法的認識基礎,對行拳中身、手、足、眼與心、意、神、氣的對應關系,對神領身隨、心領形隨、意領氣隨的和諧、協調、平衡的關系就比較容易正確處理,動作的僵拙、生硬、呆滯則較易克服,身心的輕松靈敏較易把握,正確調控練拳中幾十種矛盾(諸如開合、動靜、抑揚、張斂、升降、擴縮、展歇、收放、蓄發、沉浮、出入、進退、往復等)則較易做到。因為對立面的雙方總是互為前提、互滋互生、互助互長。
三、陰陽對立面的互反互轉。與捋、擠與按、采與、肘與靠、攏與托、叼與拿、抬與落、沾與黏、連與隨等,這些對應性動作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招中有術,術中有招。如果捋擠按只是單一的捋擠按,那運拳必定處于淺表層,形意互不到位。神意硬同一位是練家之大忌。形意各就位、“神意不同位”(王培生大師之揭示),就會練出“捋擠按皆不是”、“眼前有手不見手”、練手不離“口”(心口),陰陽的互反互轉的規律便會得以落實。
這樣說來可能有些抽象。其實陳長興大師在他的十章中就有九章談及陰陽的具體化。如其談身法(第八章)則道:“身法為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隨時以轉移,豈可執一而論。”“若反身顧后,而后不覺其為后;側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為左右。”其中的陰陽解悟何其透徹。
下面筆者就動作的虛實表現談一下對動作陰陽變化的體證。虛實歷來被行家視為太極拳的第一要義。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經典拳論曰:“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但我以前修習養生太極拳時在虛實上存在著誤解與誤行,其表現為對虛實的認識不徹底。如從動作范圍上講,前后左右、點線面體都有虛實,我卻只認識其中一部分的虛實,這是誤解;在行功走架時,我只能掌握一部分虛實,這則是誤行;在動作中,我早先只練皮骨肉筋的虛實,而不重視煉精意神氣的虛實,這則既是誤解又是誤行。
對虛實誤解誤行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對虛實互含、互轉、互變的忽略。虛實的互含性源于陰陽的互含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虛實各要練出徹底性,即練家所提倡的“實到底”、“虛到無”,如此便能練出靈真靈元。對虛實互含、互轉、互變的忽略,這是我本人以前及現在許多中老年朋友普遍存在的問題,問題出在對平衡和諧的調控上。人年事一高,平衡力差,反應欠靈敏,有時擔心在“虛到無”與“實到底”中失去平衡,因而不能徹底練虛、實,外感有虛實,內察卻少虛實。這種虛實練起來是不徹底的,因而也是少效或無效的練法。練者要著重領會心、意、精、氣、神的虛實。所謂“虛其心、實其腹”,內部的虛實重點在丹田與腰脊的相隨相應。對此,海外頗有影響的太極拳家解守德先生十分獨到地提出:練太極始終堅持兩個主義——“實用主義”、“虛無主義”(《太極內功心法》),這種說法確有見地。
虛實是陰陽的重要形式,但虛實不等于陰陽。虛實的表現形式有幾百種,現僅舉出其中十三種:1.實本是實,虛本是虛;2.實中孕虛,虛中孕實;3.虛者非虛,實者非實;4.虛就是實,實就是虛;5.前虛后實,前實后虛;6.左虛右實,左實右虛;7.上實下虛,上虛下實;8.外實內虛,外虛內實;9.中實旁虛,中虛旁實;10.點實線虛,點虛線實;11.面實體虛,面虛體實;12.身實靈虛,身虛靈實;13.形實意虛,形虛意實。
上述多種形式還存在交叉、交接及類似八卦可演繹出六十四卦乃至再演繹的情況。陰陽于體內、體周、體外處處皆是,幾乎有無數形式的演示,僅難以親見的經絡中就有六陰六陽,何況皮毛筋骨肉、五臟六腑呢?如果運動起來,這種種虛實更是千變萬化,故陳師言:“一本散為萬殊,萬殊歸于一本。”于陰陽之本里演示虛實則是無窮無盡。
筆者對陰陽之理有些初步理解后,在虛實演化的訓練中注意身體力行、感同身受,既不因將陰陽簡單化而陷入呆滯僵拙,又不被復雜的虛實形式所遮蔽而陷入繁瑣失之于根本。修煉中,筆者一方面注意虛實與輕重的關聯,認識到虛實不同于輕重,要做到虛實就要在心意上做些文章。另一方面在處處虛實演化中關注主與輔,只要注意主與輔的關系,就可以演化千變萬化的虛實而得其玄奧。比如做“摟膝推掌”,左手摟膝、右手前推時,左弓步轉右坐步,在這個動作中,右手實、左手虛,右腳虛、左腳實,右手為主、左手為輔,神在右手,意在右腳,右掌沿的實過渡到掌心、掌指不是單一的過渡,是在腰背、引肩、到肘、到腕的過程中完成的,當腰、背、肩、肘、腕“實”時,相關聯的大臂、小臂、手背、掌指側面等等皆是虛,這就必定形成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實實虛虛、虛虛實實的千變萬化而不失其陰陽之“本”,再加上心、意、精、氣、神的虛實演化,一個看似簡單的推掌里蘊蓄多么深厚的趣韻,又怎能不得其培元養神之效?故言陰陽玄奧靠體證,太極養生得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