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正坤 ,易新華 ,劉 楓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a.湖北金融研究中心;b.金融學院,武漢 430072)
湖北創業企業孵化與培育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岳正坤a,易新華a,劉 楓b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a.湖北金融研究中心;b.金融學院,武漢 430072)
文章對湖北和沿海發達省份創業企業發展現狀和國內外創業企業各培育力量的分析比較,論證了政府在企業培育中的資金導向和資本支持、優惠政策扶持和市場服務環境建設與供給的重要作用,文章最后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創業企業;培育與孵化;風險投資
湖北省中小企業最近幾年迅速發展,已經成為湖北省企業大軍的主體,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增加工業總產值,促進湖北省區域經濟的增長。
截止2008年底,全省擁有24萬多家中小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中小企業11976家,比2007年增長34.4%,占全省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99.2%;擁有“火炬計劃”項目163項,“星火計劃”項目140項;目前,全省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全省生產總值的50%以上、發明專利的60%以上、新產品的70%以上、安置就業的8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省的70%以上,對湖北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2008年,5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武漢市高新技術總產值排名第九。
從總量上看,湖北中小企業數量較少,經濟規模小。2007年湖北省中小企業數量23萬家,而經濟較發達的浙江和江蘇省中小企業分別高達113萬家、80萬家,是湖北的4.91倍和1.86倍。2009年私營企業戶數達到22.6萬戶,占全省企業總數的61.6%。與沿海地區相比,我省個體工商戶總數排全國第十,處于中上游,只為廣東省的42%;私營企業總數位排第十一,僅為江蘇的四分之一。2008年湖北省累計高新技術企業2600家,也遠少于廣東、浙江、江蘇的5231家、3014家、5286家。由此可見,湖北省創業企業在發展速度和結構上與沿海地區存在較大差距。
2008年,全國技術市場成交2665億元,湖北省成交金額為63億元,全國排名第8位,而技術資金的流向上,湖北省為53億元,位列全國13位。而同期廣東在技術市場中成交額同資金流向方面均列第3位,江蘇也同列第5位。說明我省對于技術投資的吸引力與沿海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從而直接影響了湖北創業企業的發展。
從企業自身看,創業企業培育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存活率,增強成長性,最后上市。上市是創業企業培育與孵化成功的重要標志之一。
(1)湖北省創業企業上市步伐滯后
自2000年創業板市場的構建被決策層提上議事日程,各地紛紛掀起上市的熱潮,全國80%的上市公司,集中于京、魯、蘇、浙、粵等地。2002年以來,湖北企業上市數量便急劇下降,企業上市出現斷層。2004年新增5家上市公司,但從中航精機在深交所上市后,湖北省企業上市一度中止三年。直到2007年,三特索道、武漢凡谷、長江證券先后上市,才打破零上市的局面。而廣東、浙江2007年分別增加上市公司10家和31家,連經濟總量不如湖北的湖南境內外上市企業合計新增11家。與沿海地區和中部其它省份相比,湖北創業企業上市步伐緩慢,有必要重視和加強創業企業培育與上市進程。
(2)上市企業融資總規模不大,上市公司市值所占比值偏低
截止到2009年,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累計已達482家,IPO融資額合計為3275.95億美元,其中湖北省僅有7家企業海外上市占比不到1.5%,累計募集資金約52億人民幣。截止2010年7月,全國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達436家,中部六省只有52家,湖北全省僅7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與之相比,浙江76家、廣東57家,江蘇52家;即使是在中部六省,安徽有15家,河南有14家,湖南也有11家。在創業板已上市的90家公司中,中部六省14家,湖北省4家,居于中部六省之首。
(3)成長型中小企業培育不足,成長乏力
湖北省政府2006年才將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納入全省“十一五”發展規劃,培育起步晚,成長型中小企業少,當年只有成長型中小企業527家。而同期廣東省成長型中小工業企業4707家,在全國 “成長型中小工業企業500強”中占14.77%,成為成長型中小工業企業最多的省份。2009年沖擊創業板時,北京僅中關村符合創業板條件的企業就有1000家以上,深圳本地基本符合創業板上市條件的中小企業后備資源約1100家,啟動跟蹤服務的約300家,而經過篩選作為上市儲備的企業數量約150家,構成了龐大的創業板和中小板“后備軍”。而湖北省創業板上市后備企業只有124家。
與沿海蘇浙粵相比,湖北省上市企業數量偏小,融資金額較少,尤其是高新技術上市企業和中小板上市公司比重低,在培育創業企業、推進企業上市、利用資本市場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都還有較大的差距。這與湖北在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地位、發展需求和創業企業的發展現狀極不相稱,說明我省創業企業的上市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存在較大的培育發展和孵化上市的潛力。
根據我國統計年鑒和風險投資行業調查報告,選取全國28個省市的2008年截面數據做回歸分析。以高新技術企業的當年主營業務收入作為產出變量Y,而以高新技術產業科技活動經費中的政府投資作為政府資金來源作為變量X1,以風險投資機構/基金募集的資金在各地區的投入量作為風險機構資金來源作為變量X2,為了避免各省發展水平和政府投入的共線性,采用虛擬變量代替,人均GDP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定為1,而低于平均水平的定為0。其中高新技術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和政府資金投入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9》,人均GDP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9》,風險投資機構/基金對各地區的資金投入量根據 《2009年中國風險投資行業調研報告》的樣本數據取得。
根據2008年的截面數據,建立以下線性回歸模型:

運用Eviews6.0采用最小二乘法對數據進行初步處理,結果如表2。
從表2可以看出,X1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而且擬合優度也相對較低,說明需要對模型進行進一步的修正。我們對原模型進行異方差檢驗,結果如表3。
從上表可知,存在異方差,在此,我們取原估計殘差絕對值的倒數為權重采用加權最小二乘法對原模型進行修正,結果如表4。


表1

表2
從上面的結果可以看出,各個變量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擬合優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達0.994039,F統計量也得到了改善,說明該模型比較理想。

表3
結果顯示,政府科技資金投入同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政府投入每增加1個百分點,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增加74.29%,說明政府對資本的導向作用顯著;風險投資機構/基金的投入同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有很強的正相關性,其資金的投入每增加1個百分點,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增加117.02%,說明風險資金的對企業的產出作用相當明顯;D2回歸系數顯著,說明高技術產業的產出與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相關,經濟越發達企業的業績越突出。
上述的實證分析表明,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在資金面上風險投資的作用更加顯著,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由于政府的作用不僅在于資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在相關政策措施的制定之上以對產業進行引導,因而可能部分低估了政府的作用。但這都顯示了這兩主體對高技術企業的影響,說明兩大力量共同促進創業企業的發展。這都是在我國28省市的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因而對我省也有很強的適用性。
研究顯示,現階段湖北由于風險投資機構的發展不夠完善,政府仍然是創業企業的培育主體,但通過實證分析顯示,風險投資對于創業企業發展的影響更加顯著,基于以上的分析結果,我們擬提出以下建議:
(1)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對科技的投入。雖然湖北省的R&D等相關的科技經費投入連續多年高速增長,但同北部和東部發達地區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應該在財政收入增加的同時加大政府對企業的R&D及相關科技經費的投入,以保持湖北省在科技產出上的后備力量。
(2)加強湖北對于科技基金的投入及運用。從上文的數據可知,湖北近幾年在國家的創新基金項目的獲得上成績喜人,2009年第二階段的資金獲得額更是居于全國第二位,以此可以看出湖北省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潛力。因此,必須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輔導,幫助其獲得創新基金的資助;另外,根據湖北的發展需要,對企業進行選擇性的培育符合湖北創業企業的發展方向。
(3)以“兩型社會”城市圈為契機,向中央爭取更多的立法權,擴大對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珠三角”、“長三角”等比較成熟的城市圈之所以發展迅猛,國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湖北省應以“試驗區”的身份獲取更大的政策自主權和政策扶持,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加適宜的生存環境,以此來吸引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投資的同時也留住已做大做強的本土技術企業。
(4)建立合理的信用擔保體系。政府是制度的提供者,為企業的發展理應提供應有的幫助。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為迫切的問題就是資金短缺,在風險投資欠缺的情況下,政府應彌補這個缺位,在全省范圍內建立以政府財政出資、科技廳調研為基礎的中小企業信息庫,對入庫企業在金融機構的貸款提供相應的信用擔保服務。這樣一方面可以促進民營資本的投入,給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全面掌控我省科技企業發展走向以此為全省總體發展規劃服務。
(5)加大企業孵化器的發展和轉型。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企業孵化器對于創業企業的發展作用相當顯著,而且都是從政府主導逐步走向市場化的。現階段湖北省孵化器數量有待提高,同時也有很大的政府影響。因此,一方面應該繼續推進孵化器的發展,擴大孵化企業數,另一方面也應該進一步引進民間資本,增加其活力使其更加市場化,挑選出符合市場的需求企業。
(6)促進風險投資機構/基金的發展。從我們的實證分析顯示,風險資金的作用極大,由于其專業的管理團隊能更有效的發現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并參與其發展,更有利于創業企業的培育。然而湖北省的現狀顯示風險機構的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金額上,都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更無法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因而,應該極力發展風險機構,一方面,政府出面或者同相關銀行引進國外的成熟風險機構,另一方面也要引導本土風險投資機構的發展。
(7)吸引并留住高科技人才。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科技人才的加盟,因此,應該不斷從國內外引進高科技人才為湖北省的發展服務,我們也必須為這些人才“愿意來,留得住”而提供相應配套的硬件及軟件設施。
[1]徐曉音,王華瑩,湖北省中小企業融資現狀調查.統計與決策[J],2008,(4).
[2]丁坤,凌國平.企業孵化器-國際的經驗與我國的發展[J].國際商務研究,2003,(05).
[3]李怡,趙泉民.區域經濟發展與地方政府職能定位及其能力提升[J].理論探索,2008,(03).
[4]楊艷萍.政府與風險投資[J].經濟師,2004,(11).
[5]殷林森,李湛,朱微亮,王珊.創業企業培育效果與成長性綜合分析[J].上海管理科學,2007,(04).
[6]吳壽仁,李灌,王勞.中、美、法、韓四國企業孵化器的比較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3,(02).
[7]胡海艷,黃世秀,湖北中小企業發展對策研究——與江浙中小企業對比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6,(05).
[8]湖北省統計局黨組中心組,湖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1,(01).
[9]武漢大學發展研究院組編,湖北發展研究報告[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10]宋林飛.江蘇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11]莊晉財.區域元素整合與小企業發展[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12]成思危.論風險投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F203
A
1002-6487(2010)21-0100-03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金融研究中心資助項目(90507016210)
岳正坤(1964-),男,湖南華容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資本市場。
(責任編輯/易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