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輝,李永芳
(1.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新華金融保險學院,武漢 430073;2.中南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武漢 430074)
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的非均衡性分析與對策思考
袁 輝1,李永芳2
(1.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新華金融保險學院,武漢 430073;2.中南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武漢 430074)
文章以中國農業保險市場的非均衡運行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中國農業保險市場非均衡運行現狀、問題及成因的分析,采用模型對中國農業保險市場非均衡運行進行了檢驗,探討了減小和消除中國農業保險市場非均衡運行的對策。
農業保險;非均衡;宏觀調控
均衡最初是一個物理學上的概念,它描述的是這樣一種狀態:對立的雙方在一個系統內的作用正好相互抵消,其作用的結果等于零,在這一特殊狀態下,如果沒有外力作用,內部因素不會改變系統的均衡狀態。將均衡這一概念引入經濟學分析以后,均衡通常是指一個局部市場的均衡,即某一單一市場的均衡,暫不考慮與其他市場之間的溢出效應,它抽象掉了諸市場之間存在的相互依賴關系,但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各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在西方微觀經濟學中,這種均衡狀態被證明具有帕累托最優性質,也就是說,在這種經濟狀態下,市場得以出清,各種資源得以充分利用。
但要達到這種均衡狀態是需要有一系列假設條件的,事實上,由于經濟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這些假設條件很難達到,因此一些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非均衡理論。
在西方經濟學中,非均衡是相對于瓦爾拉斯均衡而言的,更準確地說非均衡理論為非瓦爾拉斯均衡理論,它不是對均衡的否認,而是一個更廣義更一般化的均衡概念。它是指不存在完善的市場,不存在靈敏的價格體系的條件下所達到的均衡,它是根據其所受數量約束來實現事后市場的均衡。也就是說,不管市場處于什么狀態,只要這些變量通過各種變量的數量調整,最終會向某一點靠攏,在這一點上,經濟狀態不再改變。
(1)宏觀經濟非均衡的類型。從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的判斷來看,大多數學者認為宏觀經濟處在非均衡的運行狀態,但具體涉及到非均衡的類型,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分類形式:
厲以寧(1999)區分了經濟非均衡的兩種類型:即第一類非均衡和第二類非均衡。第一類非均衡是指:市場不完善,價格不靈活條件下的非均衡。第二類非均衡是指:市場不完善,價格不靈活及企業缺乏利益和預算約束下的非均衡。他認為,當時我國經濟正處于第二類非均衡狀態中。我們應當力求使經濟先由第二類非均衡過渡到第一類非均衡,然后再使第一類非均衡中的非均衡程度逐漸減小[1]。
何偉、魏杰(1992)將經濟非均衡分為體制的非均衡和運行的非均衡。體制的非均衡是指: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主體不成熟,主要由體制原因形成的非均衡。運行的非均衡是指:市場體系比較健全,市場主體比較成熟,主要由運行中的各種偏差所形成的非均衡。從提高資源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的角度來看,運行的非均衡是值得追求的改革目標[2]。
楊瑞龍(1994)將經濟非均衡分為內生性非均衡和外生性非均衡。認為市場非均衡在現象形態上都表現為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的不一致性,即市場在既定價格下未被出清。在競爭性市場條件下,追求利潤(效用)最大化的經濟行為人具有硬的預算約束,微觀決策由市場機制自動協調。現行價格下的供求非均衡主要源于內生性市場因素,如價格具有剛性,信息具有不完全性,未來預期具有不確定性等。由事先的非均衡達到事后的“配額均衡”也是通過行為人對數量信號做出反應而自發實現的,這類非均衡稱為內生性非均衡。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市場非均衡主要源于外生性因素,如企業的預算是軟的,價格是固定的,缺乏生產資料和生產要素市場,政府運用行政手段干預企業的經營活動等。這類非均衡是通過行政機制強制性實行配額均衡的,這類非均衡稱為外生性非均衡。
王麗霞(2001)從經濟總量和結構的角度,將宏觀經濟運行中出現的非均衡分為總量非均衡和結構非均衡兩類。總量非均衡是指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在總量上不相等、不平衡。結構非均衡是指一個部門或企業內部,若干個部門或企業之間的供求總量關系不對稱、非均衡而引起的局部供求關系的非均衡,在現實宏觀非均衡經濟運行中,常常是總量非均衡和結構非均衡同時發生[3]。
(2)農業保險市場非均衡的類型。根據對經濟非均衡類型的分析,結合農業保險市場自身的特點,我們將農業保險市場非均衡分類如下:
從農業保險經濟運行的角度看,農業保險市場非均衡分為體制的非均衡和運行的非均衡。農業保險市場體制的非均衡是指:在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體制不完善、市場機制不靈活、市場主體不成熟的條件下,主要由農業保險市場體制原因形成的非均衡。農業保險市場運行的非均衡是指:在市場體系比較健全、市場體制比較靈活、市場信息比較暢通、市場主體比較成熟的條件下,主要由農業保險市場運行中的條件偏差所形成的非均衡。
從農業保險經濟總量和結構的角度看,可分為總量的非均衡和結構的非均衡。總量的非均衡是指農業保險市場供求在總量上的不相等、不平衡的狀態。結構非均衡是指農業保險市場層次結構的非均衡狀態。
需要說明的是各種分類之間沒有特別明確的界限,各分類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我們認為農業保險市場體制上的非均衡是造成總量上非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總量的非均衡表現為潛在總需求大于有效需求,實際供給小于有效供給,即“需求不足”與“供給短缺”并存。
(1)農業保險需求不足。農業保險需求在此指農民愿意并有支付能力購買的種植業和養殖業所需保險服務的總量,即對種、養兩業保險保障的有效需求。現階段,種植業的有效需為農業保險需求的主要來源。農業保險需求水平取決于農業風險,農民的收入水平、保險意識、保險費率等因素[4]。
對農業保險需求,一些學者利用農業保險的參與率來對其進行實證研究,如Serra(2003)[5]。由于受收集數據的局限,我們用農業保險實際保費收入占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的比例和農業國內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兩個指標來說明我國農業保險需求不足的情況。1990~2008年,農業保險費收入占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的比例最高為4.53%,最低為0.36%。同一時期,我國農業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最高為27.12%,最低為11.13,相對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農業保險呈現出嚴重的需求不足。
此外,也可以利用保險密度、保險深度來說明農業保險需求不足的情況。保險密度是指按一國人口計算的人均保費,它反映一國國民參加保險的程度。保險深度是指保險費占GDP的比重,它反映保險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我國農業保險的保險密度用農業保險費收入除以我國農村人口數計算,保險深度則用農業保險費收入除以農業國內總產值計算。
2008年我國保險密度為736.74元,保險深度為3.25%,而同期我國農業保險的保險密度僅有15.35元,保險深度僅有0.33%,我國農業保險需求不足可見一斑。
(2)農業保險供給短缺。農業保險供給是指保險人能夠并且愿意提供的農業保險服務總量。農業保險的供給水平取決于保險人的承保能力和農業保險的經濟效益等因素。
從1985~2008年農業保險的賠付率一直居高不下,平均賠付率為87.62%,大大高于保險界公認的70%的臨界點。美國著名的保險學者Hazell(1992)把商業保險公司持續經營農業保險的條件界定為(A+I)/P<1。其中,A為平均管理費用,I為平均賠款支出,P為平均保費收入,即保費收入大于賠款支出和管理費用之和,保險公司才會有盈利,否則將虧損。
1985~2009年期間,我國農業保險的 (A+I)/P值最高為1.65,最低為0.86,平均為1.13,也就是說平均管理費用按平均保費收入的30%算,這二十幾年來我國農業保險經營絕大部分年份是處于虧損狀態的(僅有四年(A+I)/P值稍小于1)。
事實上,由于農業保險的高風險、高賠付率,再加上農業保險較高的經營管理費用,最早涉足農業保險的人保公司和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的農業保險經營都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盡管國家1996年開始免征農業保險的營業稅,但與高賠付率的風險相比可謂微不足道。農業保險市場雖然巨大,但各商業保險公司都避而遠之,不愿經營,使我國農業保險發展舉步維艱、停滯不前,處于日益萎縮的困境。
農業保險市場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的系統,其中的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其市場結構龐大而復雜。
農業保險市場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其組成通常應包括政府、再保險公司、保險公司、農戶四個組成部分(如圖1所示)。政府向農戶、保險公司分別提供保費補貼和經營管理費用補貼,這主要是由農業保險的準公共物品性質所決定的。再保險公司的功能主要在于幫助保險公司分散風險。通過再保險,可以將特定區域的累計風險責任,向區域外轉嫁,擴大風險分散面,達到風險分散的目的。
在我國,一個完善的農業保險市場系體還未真正建立,一方面缺少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農業巨災風險的分散機制——再保險機制并不存在。因而形成了一個“跛形”的農業保險市場體系(如圖2)。
我國農業保險自1982年恢復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農業保險市場一直是在非均衡條件下運行的,市場還需不斷完善。非均衡是市場經濟的常態,是任其發展,還是對其進行必要的干預,我們認為,盡管市場非均衡是常態,但畢竟不是經濟資源配置的最優狀態,市場的均衡發展仍然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根據非均衡理論,在非均衡條件下,市場不能自動達到均衡狀態,調控是必要的。現階段我國農業保險市場調控的手段主要包括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這些手段具有不同的運用范圍、調控特點和功能作用,需要相機抉擇、搭配使用。只有多管齊下,形成宏觀調控的合力,才能實現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的均衡,從而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
3.1.1 財稅手段。第一,財政收入方面的措施。一方面,對農業保險機構實行稅收優惠。為體現國家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和鼓勵,減輕農業保險機構的負擔,可以實行特別的稅收優惠制度,如對種植業保險和養殖業保險業務減免營業稅;對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在一定期間內適當減免所得稅,以利于經營主體增加準備金積累,降低保險費率,提高農民保險費的支付能力;允許經營主體在稅前從經營盈余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保險準備金,以增加經營主體的資金實力。另一方面,從每年的財政收入增量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國家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業務發展所需資金。近年我國財政收入呈現良好的增長態勢,有條件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當然單純依靠財政收入的凈增加來解決政策性農業保險資金是不夠的,還必須通過其他多種途徑籌集資金。
第二,財政支出方面的措施。其一,適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精簡機構人員,控制行政經費支出的增長,削減“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低效支出,將其用于增加農業保險方面的開支。其二,改變以財政救災、支農的主要傳統方式,將一部分資金用于支持政策性農業保險。通過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增強了農民對災害風險的抵御能力,可以減少以往用于災害救助的救災款支出,將其轉用于資助農業保險。如從國家和地方政府已設立的“農業風險基金”中列支一部分;從民政和水利部門每年安排的救災、防洪費用中劃歸一部分,用于支持政策性農業保險。
3.1.2 金融手段。第一,加快農村金融深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首先,逐步放松對農村金融的嚴格管制,尤其是利率管制,擴大農村金融市場化程度,允許農村金融機構依據市場需求程度在政策規定范圍內調整利率。同時建立多樣化經營主體,放寬國內民間資本和中小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條件,以刺激農村金融市場的有效競爭。其次,矯正對農村金融的壓抑政策,逐步縮小城鄉金融的地區性差異,加強對農民的信貸支持。最后,強化金融機構的農村經濟服務功能,為此,要積極進行現有金融機構產權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獎勵激勵機制,提高金融機構為農民、農村經濟發展的服務意識,調動金融機構對農民貸款的積極性,與此同時還要加快農村金融業務和金融工具創新,規范民間借貸活動,增加農民投融資渠道。第二,加大對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機構的信貸支持,以增加保險公司承保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和承保能力。如果此類保險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出現因經營農業保險所造成的虧損,應在政策上允許其申請一定額度的銀行無息或低息貸款,用于賠款之需。除此之外,若因遭受連年自然災害的損失,突破銀行貸款額度,國家應給予資金的支持,或采用其他的手段予以支持。第三,鼓勵農村金融機構承擔一部分農業保費。近年來,為解決“三農”問題,金融部門做出了巨大努力。小額農戶信用貸款在農村正開展得如火如荼,截至2009年末,全國90%以上的農村信用社開辦了這項業務,受益農戶5684萬戶,占全部農戶數的25%。在小額農貸業務開展中,大多數貸款戶都能按時還款,但不可否認的是,也存在著一定的還貸風險,其中值得重視的就是農民因遭受自然災害失去還款能力。農業是受自然條件影響最大的領域,具有周期長和不穩定的特點。除嚴重洪水等巨災,我國每年因火災、旱災、風災、蟲災等造成的農民直接經濟損失達400億元以上,重災年份在600億元以上。農民如遇到農作物的火災、旱災、雹災,林業中的火災、病蟲害,畜牧業中的傳染病、寄生蟲病,水產養殖業中的洪水流失,就可能使多年心血毀于一旦,再好信用的農戶也無能為力。自然災害不僅給農民生產、生活造成困難,也給支農信貸資金帶來風險。要減少或消除風險,就要動員金融業的整體力量,充分發揮保險的作用。第四,促進轉移農業災害風險的金融產品創新。在國際保險市場上,由于金融和技術的創新,產生了許多新的轉移農業災害風險的金融工具,比如巨災債券、氣象指數、區域產量指數等。由于這些新產品的運作需要成熟的金融市場和靈活有效的監督管理,并且要有完善的法制保障,而目前在我國這些條件都不具備。但是,巨災債券可以作為現階段的一種嘗試,這是因為,與其他的產品相比,發展巨災債券所需的條件比其他工具要低的多,它需要的只是一定發展水平的資本市場;較好的監督管理;一定數量的機構投資者;有關的服務機構等,這些條件我國基本上都具備。
一定意義上講,農業保險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這也就決定了農業保險與一般的商業保險不太一樣。商業保險的運作一般依賴于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來推動其發展,而農業保險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它的運作需要運用非市場化的手段來推動其發展。
近年來,政府為了加快農業保險的發展步伐,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作用,也開始嘗試著利用行政手段來促進農業保險的發展。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選擇部分產品和部分地區率先試點,有條件的地方可對參加種養業保險的農戶給予一定的保費補貼。”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指出:“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開展農業保險業務。”中央連續出臺的“一號文件”無疑是進一步推動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保險制度的強大動力。
農業保險的發展有賴于法律制度的完善。法律手段貫穿于農業保險市場宏觀調控的全過程。鑒于農業保險的特殊性,適用于商業保險的《保險法》是不完全適用于農業保險的。學者們對我國農業保險立法有一些探討,筆者看來,有關我國農業保險的立法從內容上至少應包括農業保險的目的、農業保險的組織機構和保險體系、保費補貼方式、農業再保險、投保方式以及農業保險基金的籌集方式等。
[1]厲以寧.非均衡的中國經濟[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
[2]何偉等.中國經濟非均衡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3]王麗霞等.我國兩種非均衡經濟運行的比較分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1,(2).
[4]孫蓉.農業保險新論: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4.
[5]Serra Teresa,Barry K.Goodwin,Allen M.Featherstone.Modeling Changes in the U.S.Demand for Crop Insurance During the 1990s[Z].2003.
[6]胡亦琴.農業保險制度的基本框架與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08,(10).
[7]孫秀清.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困境的制度分析[J].保險研究,2009,(4).
[8]邢鸝.中國種植業生產風險與政策性農業保險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9,(6).
[9]史清華,顧海英.農民家庭風險保障:從傳統模式到商業保險[J].管理世界,2008,(11).
[10]馮文麗.中國農業保險制度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F840.66
A
1002-6487(2010)21-0146-03
袁 輝(1967-),男,湖南臨武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保險市場。
李永芳(1980-),女,湖北恩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保險市場。
(責任編輯/亦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