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春祥,蘇 星
摘要: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決定了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緊迫”[1]。本文緊密結合高等學校黨務工作的實際,重點探討了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必要性和具體途徑。
關鍵詞: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創新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224-02
一、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必要性
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早在1978年,鄧小平同志就強調,“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才能順利發展”[2]。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全黨同志要堅持從新的實際出發,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決黨建設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使黨永遠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充滿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3]胡錦濤強調,要根據形勢和任務的發展變化,大力弘揚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精神,不斷推進黨的建設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工作創新和方法創新,使黨的建設不斷適應黨的事業的發展要求。
變化著的實際是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現實基礎。一切從實際出發是貫徹黨的思想路線的前提,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面對著變化著的世情、國情、黨情,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在世情、國情、黨情變化的大背景下,高等學校的一切也在發展和變化中。面對著變化的實際,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必須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創新活動內容方式,找準開展活動、發揮作用的著力點,在擴大黨員參與面、提高實效性上下功夫,增強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二、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加強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并不是徹底摒棄過去,一切重新開始,而是繼承好的,把各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有效利用,充實完善,提煉升華。改革創新的前提和關鍵是要具有創新理念、創新意識,能夠根據形勢任務的不斷發展變化,適時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學會用新的方法和手段解決新的矛盾和問題。創新成敗的關鍵在于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找準目前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下面列舉的主要問題,不是就所有的高校和所有的基層黨組織而言,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就學習而言,個別院校的基層黨組織半年甚至一年不組織一次學習,更多的黨務學習是被動地學習,即上級組織安排、我也安排,多是以傳達文件的形式,完成任務就好,全校整齊劃一,學習的結果不理想,有的黨員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就基層黨組織的活動而言,長期以來一些基層黨組織的活動內容單調,多以組織生活為主,組織生活又多以學習文件為主。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常常是游離在學校中心工作之外。學生黨支部的組織活動常常是被黨員發展工作所替代。一些基層黨組織的組織生活還停留在傳統的讀文件、讀報紙上,要求一律,形式呆板,缺乏吸引力、滲透力,無法滿足不同群體黨員的要求,也有一些基層黨組織出現了以娛樂活動代替教育活動的現象。
就基層黨組織激勵機制而言,在一些高校是很不完善的,最大的問題是缺少甚至是沒有對廣大黨員特別是對廣大的教工黨員的普遍的激勵作用。產生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與評選機制有關,多數高校不在基層黨總支層面評選優秀黨員,在學校層面評選優秀黨員和黨務工作者名額較少,并且多是在校內有一定影響的領導或學者當選;另一方面,激勵機制動力不足,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的稱號在高校往往與被評者利益不直接相關。高校教師最為關心的是評職稱、晉級和獲得更多更高級別的科研項目,然而這與是否優秀黨員是否優秀黨務工作者并不直接相關。
就基層黨組織評價機制而言,對高校基層黨組織的評價,主要是對院系黨總支的評價、對基層黨支部的評價和全體黨員的評價。目前在許多高校沒有對基層黨組織制度化、科學化的評價機制。各級基層黨組織嚴重存在著工作做多做少一個樣,做好做壞一個樣的現象,由于缺少評價分不清工作誰好誰壞。在廣大的黨員中由于缺少評價機制,在同志之間甚至就自己而言,不知道哪些地方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做得比較好,哪些地方還存在不足。
三、推進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創新的思考
第一,創新學習方式。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建設學習型政黨”。抓好學習特別是理論學習是基層黨組織的重要工作。一定時期學習的內容和重點對所有的基層組織和全體黨員可以是統一的有時是必須統一的。但是學習的方式不該是整齊劃一的。因為高校不同于其他的行業和部門,在學校的內部不同層次的基層黨組織存在著多方面的差異,以教工為主體的基層黨組織不同于以學生為主體的基層黨組織;以本科生為主體的學生基層黨組織不同于以研究生為主體的基層黨組織;以文科生為主體基層黨組織不同于以理科生為主體的基層黨組織;等等。對于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教師黨員,以通讀文件的方式組織學習,是浪費時間。對于文化水準不高的后勤工人黨員同樣以通讀文件的方式組織學習,會因聽不進去而睡覺。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學習方式必須要多樣化。學習取得實效是目的,學習方式是手段,手段要為目的服務。從學習的對象出發,可采用專題輔導方式、專題研討方式,實踐也是好課堂。
第二,創新活動內容。高校基層黨組織工作的改革創新具體體現在開展各項活動的內容中。創新活動內容應當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緊緊圍繞現階段黨建工作的重點。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加強思想建設,以造就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為重點加強組織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4]。二是緊緊圍繞本單位本部門的中心工作。改革創新圍繞本部門的中心工作,要在黨務工作計劃中重點體現中心工作;要在激勵機制中為突破中心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提供強大動力;要在評價機制中列入中心工作的主要內容;要在活動內容活動方式上盡可能做到與中心工作相結合。三是活動要有實效。活動的實效主要是看廣大黨員的理想信念特別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是否更加堅定了;事業是否有了更大的發展;教職工對黨務工作是否更加滿意。
第三,創新激勵機制。高校基層黨組織激勵機制的創新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對廣大黨員產生激勵作用,也就是說黨組織的各種評優活動要不要與當選者的利益相關。比如在高校評選為不同層次的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在評職、晉級中加分可以產生很好的激勵作用。可是,在許多高校沒有這樣做,黨組織的評優活動與經濟利益是分開的,似乎這樣對于非黨員教師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們沒有參評優秀黨員和優秀黨務工作者的機會。各種評選活動都不可能給予所有人同等的機遇。評優活動不與利益相聯很難產生激勵作用。鄧小平始終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要與物質利益結合。他指出:“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5]
第四,創新評價機制。評價機制包括:高校黨委評價各院系黨總支工作的機制;各院系黨總支評價黨支部工作的機制;校黨委、黨總支、黨支部評價黨員的機制。評價機制是實現基層黨組織建設目標的重要手段。評價機制是否科學合理,體現著領導者的執政能力,關系著基層黨組織工作能否取得實效,取得什么樣的實效。不能學習了就好、活動了就好、匯報交了就好、聽話了就好,一定要看活動的實效。評價機制要引導、鼓勵從實際出發適應世情、國情、黨情發展變化的改革創新;評價機制要在提高實效性上下功夫;評價機制要有利于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評價機制應該形成全體黨員都創先爭優的氛圍。
參考文獻:
[1][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黨代會、中央全會報告公報決議決定[R].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8.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澤民.在慶祝建黨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1-7-2.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