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潤芽
摘 要:大眾文化已經成為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顯示,大眾文化對大學生影響較大、影響面也較廣,并容易導致大學生價值觀、道德選擇的混亂,大學生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普遍要求也比較高。為適應大眾文化對大學生影響不斷增強的現實,高校應積極采取措施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大眾文化;大學生;影響;校園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40-01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256-02
一、大眾文化概念與高校傳播現狀
由于大眾文化表象的復雜性,人們對大眾文化很難達成一致的觀念,得出一個統一的概念。但在一般的意義上,可以采納鄒廣文、常晉芳的界定:“當代大眾文化是一種在現代工業社會背景下所產生的,以都市大眾為消費對象和主體的,通過現代傳媒傳播的,按照市場規律批量生產的,集中滿足人們的感性娛樂需求的文化形態?!盵1]68-73大眾文化從實質上說是在現代工業社會產生、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是一種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享受、發展需要為出發點、歸宿點和最高價值目標的人文文化形態。大眾文化“既不滿足于傳統的以精英文化為代表的精神追求和終極關懷,也不再停留于民間通俗文化所表達的自發的精神愉悅和審美情趣,而是以商品化、技術化的文化產業方式,為大眾的精神追求和娛樂消遣提供情感的滿足和意義的享用?!盵2]107-110
“大眾文化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是與大眾傳媒攜手并進的。”[3]20現代大眾傳媒集聲音、文字、圖像于一體,構成了一種高效的、全新的傳播方式,且具有覆蓋面廣、普及率高、容易為人民大眾所接受的特點。大眾文化正是借助現代大眾傳媒的上述特點得以迅速地在人民大眾之間普及和發展。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革新,大學校園傳播媒介也相應升級,大眾文化在大學校園的傳播態勢也表現為迅猛的態勢。由于大眾文化的市場化、世俗化、平面化、形象化、游戲化、批量復制等特征,使得大眾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相當強,在普遍存在“跟風”和從眾心理的大學生中無疑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親和力。而大學生的朝氣、年輕、單純、追求個性發展等特點,使得大眾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遠遠超過了社會上的一般普通人民大眾。大眾文化在受到高校校園文化的滋養后,已經成為了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大眾文化對大學生影響的實證調查分析
為獲得大眾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影響的第一手資料,我們進行了相應的抽樣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廣東省一年級、二年級在讀全日制的大學生。通過抽樣問卷調查,我們可以大致得出大眾文化對高校大學生影響的基本情況:
在文化產品消費所占月平均收入的份額方面,大學生用于文化產品消費的份額所占比例比較低。調查數據顯示,只有7.3%的大學生文化產品消費的份額達到了月平均收入的15%~30%,大部分(69.4%)大學生所占比例不到5%。這與大學生對文化產品的消費觀念密不可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側重物質產品消費而忽視精神文化產品消費的普遍狀況。
在對待大眾文化傳播的態度方面,大部分大學生對大眾文化的傳播持接納和肯定態度。調查顯示,32.7%的大學生常看的雜志類型為娛樂時尚類,選擇學術類雜志的比例最低,僅有12.1%;41.9%的大學生認為《紅樓夢》等名著影視化、光盤化,《老子》、《莊子》漫畫化使傳統文化通俗化,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所占比例最大,只有8.9%的大學生認為這一現象純屬商家炒作,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38.3%的、占比例最大的大學生認為現在的電視節目豐富多彩,能滿足自身的需要,只有17.3%的大學生認為現在的電視節目介紹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太少;77.4%的大學生認為網絡文化的發展使工作、學習、生活更便利了,使溝通、交流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這些數據表明大眾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已經深入其大腦,而消費大眾文化也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通過調查,我們也發現,雖然大眾文化對大學生影響較大,但在某些方面,大學生依然有著比較傳統或相對保守的觀念和看法。如26.6%的大學生最喜歡的文學類型是中外名著,略高于最喜歡通俗小說的大學生比例(24.2%);而有78.2%的大學生認為政府有必要介入大眾文化傳播的進程,在大眾文化傳播的進程中,政府應該加強監管,趨利避害;52.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所在的城市(或社區、村鎮)應當加強建設的文化消費場所是博物館、展覽館、藝術園區、文化公園,只有不到1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所在的城市(或社區、村鎮)應當加強建設的哪些文化消費場所是網吧,電子娛樂場所或其他。
在大眾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方面,調查顯示,大眾文化雖然對大學生的價值觀有著較大影響,但主流價值觀依然有著較權威的主導地位和影響。如47.2%的大學生對現在語音聊天室、論壇、貼吧存在的罵人現象非常反感;67.8%的大學生認為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一項完善自己人生經歷的機會;69.8%的大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穿奇裝異服的人的看法是有自主見解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對于大眾文化的影響,大學生大部分都有著比較客觀的認識。調查中,64.1%的大學生認為目前大學生在戀愛期間普遍存在著的婚前性行為或試婚行為,大眾文化的傳播和普及對其有著一定影響,另有17.7%的大學生認為影響很大,認為影響不大和沒有影響的大學生比例合并起來不到20%,認為完全沒有影響的大學生只有2.8%。
另外,調查還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普遍都比較高。有58.5%的大學生對現在的校園文化建設滿意度為一般,39.5%的大學生對現在的校園文化建設不滿意,而表示對現在的校園文化建設非常滿意的大學生比例只有2%。
三、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建議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眾文化對大學生影響較大、影響面也較廣,并且容易導致大學生價值觀、道德選擇的混亂,大學生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也普遍比較高。為適應大眾文化對大學生影響不斷增強的現實,高校應該積極采取適宜、有效的措施去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一)引導大學生正確進行文化消費,從源頭上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大學生對文化的消費品位怎樣,主要取決于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幫助大學生提升文化鑒賞品位,使大學生在文化消費時能進行正確選擇,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有的任務和責任。高校應通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使大學生遠離低級趣味的文化作品,自覺抵制黃賭毒、淫穢色情等文化產品的購買與傳播;使大學生對攻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嘲弄光榮革命傳統、否定艱苦奮斗精神等與時代發展和要求相背離的文化產品能夠迅速把握其消極或反面本質,并予以批判和否定,不參與其追逐和消費;使大學生能夠在眼花繚亂的文化交織和沖擊中不盲目從眾,成為低俗文化和垃圾文化的俘虜和受害者。針對調查所顯示的大學生文化消費比例比較低的現狀,高校要加強引導,幫助大學生合理處理物質產品消費和精神文化產品消費的矛盾與關系,引導大學生增加對優秀、高品位文化產品的消費,以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
(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先進文化引領校園大眾文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所擔負的責任和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無法比擬的。因此,要達到以先進文化引領校園大眾文化的目的,高校必須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作用。這一方面要求高校必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另一方面也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要充分利用其課程特點,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幫助大學生解決現實中的思想問題,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吸引力和說服力,使大學生能夠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唯物辯證法等去看待和接納大眾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先進文化和處于主導地位的主流文化,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站、宣傳欄、校園廣播文化站等宣傳載體,始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占領文化宣傳的主陣地,以主流文化引領校園大眾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整合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多元化價值取向,并通過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影響來提升校園大眾文化的品位。在實踐中,高校可以通過辯論賽、社會實踐等方式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解和把握,力求能使之內化到大學生的大腦中去,成為大學生的自覺追求和精神信賴依靠,使大學生不至于因為精神空虛而依賴大眾文化,一味追求大眾文化。
(三)加強引導,塑造崇尚優秀文化的大學校園文化氛圍。高校是社會的組成部分,社會上大眾文化的普遍化態勢勢必對高校產生強大影響。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雖然大學生受到大眾文化的某些消極影響,但主流價值觀依然在大學生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因此,對大眾文化在高校的傳播態勢需要高校適當加以引導,以發揮大眾文化的積極影響抑制和轉化其消極影響。高校的校園文化氛圍如何,將在根本上決定大眾文化影響的程度、方向和效果。因此,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主導作用,塑造出崇尚優秀文化的大學校園文化氛圍。在實踐方面,高校除了充分利用和發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綜合作用外,還應該把握自身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導權和優勢,在大學生的課余時間和閑暇時間,通過更多地組織和開展格調高雅、內容健康、形式多樣、符合大學生身心成長需要的大學校園文化活動,將大學生吸引到對先進文化、優秀文化的鑒賞、學習、研究中來,使大學校園文化成為一種高品位的、崇尚優秀文化的文化,在大學校園形成崇尚優秀文化的校園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鄒廣文,常晉芳.當代大眾文化的本質特征[J].學海.2001,(5).
[2]連連.大眾文化的現代性及其內在矛盾探討[J].浙江社會科學,2000,(5).
[3]陸揚.大眾文化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