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7年7月在浙江師范大學召開的“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建設研討會”,掀起了本學科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浪潮,為了尋求更為合理的本科培養方案,構建教育技術學科理論框架和專業體系,本文收集了我國7個地區26所高等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培養方案,對必修課進行分析研究,期望能對我國后期教育技術學專業必修課的合理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等院校 教育技術學 培養方案 分析研究
為進一步明確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范課程體系,以及響應基礎學科建設,浙江師范大學召開的“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建設研討會”。對本學科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展開討論。所以專業課程設置對于高等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適應教學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為了能夠很好的了解目前高等院校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必修課開設情況,本文對以往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課程建設進行系統的分析,希望在各個高校開設的差異當中找到合理的課程設置形式,為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必修課程設置的完善提供具體的分析數據,期望能對我國后期教育技術學專業必修課的合理性提供參考。
一、樣本情況分析
為了能夠查清我國開設教育技術學專業的高等院校,筆者訪問了中國教育在線(http://gkcx.eol.cn)高考填報志愿參考系統,在查詢開設教育技術學教育學類的有200所高校,文學類僅有江蘇宿遷學院,教育技術學影視技術方向教育學類也只有重慶文理學院,總共202所本科院校。由于各個高校分布在不同地區、不同省份及不同的市縣,所以選取樣本的時候,我們采取方位數據采集。我國大陸有7個方位再加上港澳地區共8個,因為在參考系統中港澳地區只有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學校所在地是珠海,所以我們把它歸并到華南地區。
選取樣本時,筆者主要按照國內本專業學科建設條件強、學科建設一般以及學科建設較薄弱三類方式在各個地區選取。筆者收集了的35所高校教學計劃,在差異性不大的高校只選取1個作為樣本,最后挑出比較有代表性的26所高校(如表1),收集到的教學計劃基本都是針對04級學生開設的,其中有14所師范院校,10所綜合院校,2所工科院校。
二、必修課程的科目
根據各個學校課程設置情況,筆者分別對課程進行歸類。對于分類不一致的課程,進行討論分析,直至達成一致意見。各必修課分類包含課程科目如表2所示:
表2 必修課程科目
課程類別具體科目
計算機類課程離散數學、數據結構、C語言、應用軟件知識、網絡知識、硬件知識、計算機語言
設計制作課程多媒體開發、動畫制作、網頁設計與制作
數字媒體類課程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電路分析、電視原理、攝、錄、編制作課程、藝術課程、美術基礎、影視欣賞、音樂基礎
教育技術理論類課程教育心理學、課程論、教育技術研究方法、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設計、學與教的基本原理
遠程教育類課程教學論、心理學、項目管理、遠程學習支持系統的相關課程。
三、結果分析
1. 專業必修課程中各類學校開設的門數
在調查分析的25所院校中,對“理論類課程”(如教育傳播學)與“技術類課程”(如電視節目制作與編導、多媒體課件制作)的設置,各院校都有不同的側重,有的側重理論,有的側重技術,而在技術方面,有的側重影視技術應用,有的則側重計算機技術應用,各個學校專業必修課總門數研究分析如表3所示。
2. 專業必修課程中“理論類課程”與“技術類課程”情況
筆者從25所高校專業必修課程中的理論與技術課程中得到數據如表4,從表4上可以看出每個院校的理論課與技術課門數是不一樣的,有的技術類課程門數多,有的理論類門數較多,可以從這個側重點看出該校對理論和技術的偏重情況,從表4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每個學校他們的必修課門數也是不一樣的,從東北師范大學的13門必修課到西北師范的大學的33門必修課,他們之間相差20門必修課程。
從表4可以看出全國教育技術學專業必修課程中偏理論的相對比較多,最高的是蘭州大學比值是2.5,也就是偏向理論,最低的是三峽大學0.25,偏向技術,比率相差10倍,蘭州大學教育技術學開設在教育學院下的一個專業,它開設有民族教育學,三峽大學教育技術學開設在文學院,他們的課程側重影視方向,
從表4可以看出全國教育技術學專業必修課程中偏理論的相對比較多,最高的是蘭州大學比值是2.5,也就是偏向理論,最低的是三峽大學0.25,偏向技術,比率相差10倍,蘭州大學教育技術學開設在教育學院下的一個專業,它開設有民族教育學,三峽大學教育技術學開設在文學院,他們的課程偏向影視,
3. 專業必修課開設比率
筆者分析25所樣本學校專業必修課程理論與技術開設情況比率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必修課中,側重理論課程的比率相對比較大。
四、總結與建議
1. 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
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不利于專業特色的形成,從而導致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出的人才缺乏“專業特色”,尤其是缺乏專業之“不可替代性”,出現“技術不如計算機系,理論不如教育系”這樣一些比較偏激的評價,使當前教育技術專業夾在信息技術和教育專業之間“立不起來”,學生就業困難。要使專業的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使培養出的畢業生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必須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有所側重。
2. 壓縮學時、學分和必修課程,拓展選修課
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所發生的變化以及國家對本科畢業生所要達到的學業標準的要求,整個教育改革逐步向培養學生具有寬厚的知識面和不斷創新的能力的方向發展。針對這一新的教育改革趨勢,勢必要求減少學生在學期間的總學分數,壓縮專業必修課,留給學生足夠的選修余地,讓他們多選修一些交叉學科方面的課程。目前有高校開設雙學位,很多學生可以在本科期間學習兩門專業,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寬厚的知識,然而一門專業過多的學時學分以及必修課,勢必會影響學生第二專業的學習。所以開設適合學生專業發展的選修課程,設置合理的專業方向,壓縮學時、學分和必修課,勢在必行。
3. 增加選修課程數量和類別
目前國內在選修課程數量上存在嚴重不足,使得學生選擇的余地比較少。這對專業學生教育不僅要有廣度和深度的要求不符,同時對于人才發展十分不利。因此增設與學生研究方向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以及反映當前教育技術發展趨勢和前沿的選修課程是大有裨益的。不僅要增加課程數量,而且還要根據學生的研究方向豐富課程門類,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選擇課程的機會與余地,增強課程設置的彈性和靈活性。
參考文獻
[1]安心,近代中國高師教育理念論爭的回顧與反思[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社會科學版),2008.(4):92-97。
[2]茹宏麗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探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5.(12):38-41.
[3]鄧杰,馮銳,強化實踐,豐富素養,鼓勵創新--努力探索教育技術人才培養新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3.(1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