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9年7月江蘇省開始實施新一輪的政府機構改革并決定組建省商務廳,從而使全省的內貿和外貿行政管理機構得以協調統一,為今后江蘇對外貿易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大商務的思路是一種把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緊密聯系,采取統一協調的政策措施,從而實現效能最大化的方法。新商務廳可以在內外貿自由轉換、服務貿易等幾個具體領域采取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大商務 江蘇省 對外貿易 政策建議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江蘇省的對外貿易受到嚴重沖擊,為此江蘇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力爭使全省的對外貿易能夠企穩回升并繼續發展。筆者主要從促進江蘇省對外貿易發展的角度出發,以大商務為著眼點,提出相應的觀點和看法,為新組建的江蘇省商務廳建言獻策。
一、大商務的概念與意義
1.大商務的概念
為了能更簡潔地說明本文的觀點,我們引入“大商務”這一概念。大商務是指一國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將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緊密聯系,全面統籌,采取統一協調的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來促使本國或本地區的商務效能達到最大化。這里的商務效能指與本經濟體的商業、貿易、物流、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等相關的產值和收益。
2.大商務的意義
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國及江蘇省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同時面向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經營,許多企業在國內做大做強的同時,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因此政府對這些企業的政策扶持和行政管理職能也應及時調整,突破傳統的內外貿相分離的行政管理體制,采取以大商務為標志的、內外貿密切協調的新的行政管理體制是必要的。
二、新商務廳組建的背景與目的
1.組建的背景
此次江蘇省政府機構改革是在新一輪全國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從2008年底開始,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政府機構改革陸續展開。
按照省政府機構改革方案,決定成立省商務廳:將省經濟貿易委員會的內貿職責和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的職責整合劃入省商務廳,不再保留省經濟貿易委員會和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這一改革舉措進一步優化了當前江蘇省在內外貿管理方面的行政組織結構,為今后規范設置相關的部門機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組建的目的
按照機構改革方案,組建江蘇省商務廳的主要目的是:“推動流通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現代市場體系形成”。這一總體目標的確定充分說明了當前江蘇省對流通領域進行改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通過改革逐步建立健全適應當前流通方式和商貿運行特點的、內外貿協調統一的現代市場體系,這將是今后商務廳的最主要行政職責之一,也是商務廳組建的根本的目的所在。
三、用大商務的思路促進江蘇省對外貿易發展的具體建議及措施
1.推動內外貿自由轉換,促進內外貿高速鏈接
針對全省不同類型的企業,采取不同的措施,疏通企業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進行轉換經營的渠道,促進企業雙向發展將顯得尤為重要。省商務廳可探討實行如以下幾方面的政策措施:
(1) 鼓勵各類企業,特別是加工貿易企業同時拓展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優化監管方式,使其銷售和采購活動在兩個市場之間按效用最大化原則實現方便轉換。
(2)利用好商務廳有關協調議事的權限,與省政府其他各機構密切協調,推動全省“大通關”建設取得實質成效,使全省的路水空運輸、口岸管理、報關、報檢等環節暢通便捷、高效對接,幫助企業實現進出口環節的便利化,能一站式“走出去”,一站式“引進來”。
(3)有效發揮各類開發區、保稅區和物流園區的橋梁紐帶作用,優化各開發區與外圍區域之間的交流機制,使外資企業能順利通過開發區進入國內市場,而更多的省內企業亦可通過開發區了解國際市場,進入國際市場,擴大海外份額。
2. 提升服務貿易標準,融通國內國際市場
服務貿易涉及的領域廣泛,形式多樣,發展潛力巨大,因此在現階段除了使省內企業熟悉國際服務貿易各行業的規則、提升企業的服務標準外,還可適當幫助企業意識到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差異,尋求對兩種運營規則的平衡、兼蓄和融通,最終實現國內國外暢通經營。省商務廳可針對不同的服務貿易行業,實施不同的幫助促進措施,例如:
(1)對于軟件外包、電子器件外包等江蘇省已具有先導優勢的行業,以及動畫設計、信息服務等處于上升階段的新型服務產業,應以完全接軌國際運營標準為標準,鼓勵相類似的企業向同一產業園區聚集,形成規模效益,在承接國際外包業務的示范和帶動下,逐漸培育省內和國內外包需求市場,形成省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同標準運行,最終使企業能夠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之間無障礙暢通經營。
(2)在對外工程承包、對外勞務輸出、國際航運等傳統服務行業,江蘇省積累了一定的相對優勢,但由于在這些行業里往往國際和國內的運營規則差異較大,或進入門檻過高等原因,致使許多省內的優勢企業長期以來無法進入國際市場,而進入國際市場的企業又大多零散經營,缺乏競爭優勢,因此省商務廳可以采取“以外帶內,借殼外出”的政策措施,即鼓勵已在國際市場開展業務的成熟企業與只在省內或國內經營的優勢企業合作,結合前者的市場優勢和后者的資金技術優勢,借殼外出,以集團化的方式擴大海外市場,形成國內與國外的雙軌互通經營,獲得最大收益。
(3)對于技術研發、工程設計、零部件外包、包裝外包、第三方物流等生產性服務行業,商務廳可以用產業規劃和牽線搭橋的方式,為在江蘇省投資的國外大型制造業企業推介省內的配套服務型企業,同時為進入國際市場經營的江蘇省大型企業引介熟悉國外情況的服務合作企業,實現優勢互補,內外市場交融互動,在合作中提高本省企業進行國際服務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擴大江蘇省在以上各服務貿易領域的市場規模。
3.推動電子商務發展創新,促進內外貿市場融合滲透
為了適應當前國際國內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的需要,同時透過電子商務的應用來加強內外貿市場的相互融合滲透,今后省商務廳可在如下方面推進全省電子商務的發展及創新:
(1)加大對中小企業進入電子商務平臺的引導和資金扶持,使更多的本省企業透過網絡平臺了解參與國際市場。
(2)擴容現有的兩個電子商務平臺,增加外國企業板塊,探索以中英文對照建立網站,使外國企業及銷售商亦可加入本省平臺,促進國內國外電子商務市場的有效連接。
(3)創新電子商務平臺,增加交易活躍度。例如可擴大目前已舉辦的“江蘇省外貿產品網上內銷交易會”的規模和范圍,創造品牌效應,吸引更多國內外廠商參展,逐漸辦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出口商品網上內銷交易會。
4.加強與臺港澳地區的貿易合作,抓住“大中華商務”發展機遇
江蘇省與臺港澳地區的貿易聯系廣泛而深入,是臺港澳地區在內地投資的重要目的地,隨著內地與港澳《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的實施和海峽兩岸經貿關系的迅速改善,今后以兩岸三地之間的貿易和投資活動為核心的“大中華商務”必會得到快速發展,為能抓住這一機遇,省商務廳可采取如下兩方面的促進措施:
(1)及時學習借鑒全國 “落實CEPA示范城市”的做法,盡快制定有關江蘇省落實CEPA的具體政策方案,抓住內地與香港、澳門新一輪貿易及投資一體化發展的機遇,引進港澳地區的諸如金融、物流、保險等優勢服務產業,促進江蘇省相關產業的提升和投資軟環境的改善。
(2)發揮江蘇省對臺經貿合作優勢,創新合作模式,推動雙向投資,使蘇臺兩地的貿易及產業合作步入全新階段。以海峽兩岸(昆山)商貿合作區的成立為契機,在2009年舉辦海峽兩岸港口物流與制造業(太倉)對話大會、臺蘇貿易投資洽談會、臺灣江蘇周等活動的基礎上,繼續鼓勵蘇南各市與臺灣地區深入進行各類特色化、專業化的產業合作,積極引導臺資進入蘇中和蘇北地區,鼓勵江蘇省企業赴臺灣投資,從而有力推動兩地貿易和產業的繁榮發展。
四、結語
受知識能力所限,筆者僅從以上幾個具體的方面對今后江蘇省以大商務的思路促進對外貿易發展提出了淺顯的建議和政策措施,漏洞和片面性定會不少,只希望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與其他學者及商貿界人士共同為江蘇省對外貿易的發展建言獻策。相信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新組建的江蘇省商務廳在今后履行職能的過程中,一定能探索出更全面可行的政策措施,抓住后金融危機時期的各種機遇,使江蘇省的對外貿易突破當前限制因素,實現新一輪的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江蘇省統計局.2009年江蘇省開放經濟主要指標[EB/OL].(2009-11-03). http://www.jssb.gov.cn/jstj/tjsj/ydsj/
[2]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江蘇省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方案[EB/OL].(2009-09-30). http://www.jsrd.gov.cn/jsrd/huizzl/hygb/1110/200909/t20090930_48624.html
[3]周儀.新時期商務部的作用與政府行政機構改革方向之管見——“大商務構思”[J].經濟師,2006(12)
[4]朱曉青.我國外貿政策調整的方向[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9(2):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