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電子商務自動談判過程中,除了通過啟發式方法和博弈論方法,還可以通過辯論來促使談判對手盡快的接受提議,提高達成談判解的可能性和達成速度。辯論談判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論證的評價。談判方必須對接收的不同辯論進行評價以便選擇是否接受一個辯論。目前對于論證的評估主要考慮的是某種論證類型或者討論其他不同因素對于論證評價的影響,但是還沒有一個進行綜合評價分析的模型。本文著重研究了多對多談判環境下基于信用分級的綜合評價模型。通過對辯論發出方的信用以及與辯論本身相關的因素的評價,辯論接收方可以選擇接受合適的辯論。
[關鍵詞]辯論談判 信任 論證評價
一、引言
電子商務在不斷發展和日趨成熟的過程中,也對其實現技術提出了新的挑戰,其中之一就是將談判活動加入到電子商務之中,利用技術開發自動談判系統。而基于辯論的自動談判則將辯論機制引入自動談判系統中,談判方對提議不滿意而使談判陷入僵局時,并不是選擇退出談判,而是通過辯論來改變對方的信念使得對方在某些方面做出讓步從而談判將會繼續進行下去。在自動談判系統中引入這種辯論機制不僅使談判過程的得以延續,同時也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模擬。
辯論談判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論證的評價過程。在對論證進行評價時,必須對不同的論證類型進行分類討論。在文獻[1]中,將辯論談判中的論證,按其性質進行了分類。其中主要的辯論類型有:威脅、獎勵、反駁等等。文獻[2]則使用博弈論的方法來對辯論力度進行建模分析。另外,在對論證進行評價時,不僅要考慮論證本身特點,而且也要考慮論證產生者的信用度,將信任作為評估論證的一個重要因素。談判在對辯論進行評估時,會根據不同的信任程度對辯論做出不同評估,從而得出不同的結論。研究信任問題較早的是Castelfranchi和Flacone教授,在他們的研究中強調了中信任問題的重要性并給出了定量計算信任度的方法。Mass等提出了解決開放環境中的信任問題的一種機制,允許在分布式的系統中進行信任的動態修改。Jeffrey等指出信任體系是分層次的,提出在間發展信任網絡。Sabater認為,目前信任研究存在的問題有兩個首先信任模型計算復雜,解釋困難;其次信任機制與其他要素結合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Sierra則將權威作為論證評估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定義了一個簡單的權威,在可能的時候會使用自己的社會權利對其他進行威脅以達到自己的目標。目前對于論證的評估主要考慮的是某種論證類型,例如威脅,獎勵等等,或者討論基于信任的單個因素的論證評價,但是沒有考慮不同的論證類型并對其進行綜合分析。本文通過信用度將不同的論證類型進行綜合評估。
二、多邊辯論談判的過程和狀態轉換
為了方便說明, 這里以買方向賣方發起談判,但是在多邊談判環境中,任意一個都有可能是買方或買方,買方或買方都可能是談判的發起者。一個擁有第三方的多對多辯論談判過程框架說明如下:
1. 買方向第三方注冊并提供關于所代表的談判人的各種基本信息,第三方會根據談判方的注冊信息為其分配初始的信用值。已經注冊的買方在被第三方認證成功之后,獲得第三方派發的信任標識,在第三方提供的交易集市中發布自己的部分偏好信息,并搜索感興趣的談判方并向其提出談判請求,獲得批準之后,開始一次談判過程進入初始態。
2. 買方在進入談判初始狀態之后, 買方通過某種談判策略提出提議并進入提議態發起提議。接受到提議的賣方首先對發起提議的談判方做出信用評價。根據不同的信用度劃分出不同的信用等級。對于不同信用等級的談判方選擇不同的談判策略。如果信用等級處于完全不可信任的階段或者提議的效用過低,甚至達不到,則直接排除談判方不與其進行談判和辯論過程。對于其他信用等級的談判方,如果其提議的效用值已經能夠達到甚至超過目標效用值,則將其列為候選交易對象。否則進入狀態。
3. 對于處于不同信任等級而提議的效用值又低于目標期望效用值的買方,賣方在征求其同意后后會進入辯論狀態。如果賣方對于買方高度可信任,則賣方為了維持與其的良好合作關系,會選擇提出獎勵性的辯論,提出獎勵措施以降低本次談判買方的期望效用。如果賣方對買方的信任評價是可信任的,賣方可以選擇一種隨機辯論策略,即根據買方在賣方知識庫中的記錄以某種概率選擇一種辯論方式。如果賣方對于買方基本可信任,會選擇提出反駁來提升談判解達成的可能性,反駁措施可以是提出某個談判條款具有某種缺陷或者某種約定俗稱的規則,如:同類其他買家的報價。如果賣方對買方持懷疑態度,賣方會選擇威脅買方,如:威脅買方如果買方不改變其目標期望,賣方會選擇降低買方的歷史信用值,多次降低歷史信用值的買方可能由于不良信用而喪失與賣方合作的機會。而接收到賣方論證的買方會根據賣方的信用等級情況,辯論的類型,辯論的強度這個三元組以及自身的偏好信息來決定是接受賣方的辯論,改變自身的目標期望或者反對賣方的辯論提出反辯論或者直接否定賣方的辯論結束談判狀態。論證的評價過程會在第三小節詳細描述。
4. 重復步驟2)3)直到談判結束也就是集合中所有的都進入結束態。
三、基于信任分級的綜合論證評價模型
1. 模型的定義
典型的辯論談判過程包括論證的產生、評價和選擇過程。對接收到的論證進行評價是辯論談判的重要環節。進入辯論態的談判方辯論過程的形式化模型定義如下:,其中表示論證的發送主體,表示論證的接收主體,同一時刻,某個可以發送根據其參與談判的多少可以發送任意多個論證。同時某個也可接收任意多個論證。是接收主體對于發送主體的信用評價值。是一個模糊數表示不同的信用等級。如:高度可信任的,可信任的,基本可信任的, 持懷疑態度。由于三角模糊數和梯形模糊數運算方便而經常被采用,可以采用三角模糊數或梯形模糊數進行模糊隸屬的計算。
通過的值計算出不同的模糊隸屬度得到隸屬度向量以便用于論證的評價過程。是辯論的類型,本文中的。是論證的強度,不同的論證強度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在辯論過程中,談判主體會因為接受論證而臨時改變自己的期望效用值,就是這個臨時的期望效用值,對應與某個論證的發送方,而不是所有發送方共有的。
2. 辯論談判的論證評估過程
2.1 通過第三方獲取的信用度和買方對賣方的歷史信用度加權平均得到賣方對買方的信用評價,如公式(1)所示:
使用模糊隸屬度函數計算出不同的賣家對買家的信用等級。使用三角模糊數定義不同信用等級的隸屬度函數如下:
由模糊隸屬度函數計算出信用等級的模糊隸屬度向量
2.2 對于不同信用等級的賣家,買家做出不同的論證評價。根據辯論力度-信用等級權值矩陣和信用等級的模糊里隸屬度求出辯論力度信用分級向量。辯論力度-信用等級權值矩陣定義如下:
由不同的談判方的偏好設定得出。與進行模糊運算,使用模糊最大化算子,得到信用等級-論證類型向量:
2.3 根據辯論力度信用分級向量和論證力度向量求出的到的數值除以辯論所要達到的目標效用的變化率。 論證力度向量可以表示為:。辯論所要達到的
目標效用的變化率可表示為。最后的結果可以表示為:
2.4 最后將與某個閾值進行比較,可以在談判初始化階段即狀態通過對談判方的一系列關于偏好的提問得到,并在隨著談判進程進行動態調整,例如:辯論接受方發現已經有很多與其談判的提出優越的提議,于是提高閾值。如果則談判方選擇接受辯論改變期望效用值到。
三、使用對模型進行仿真和分析
是一個基于多主體模型的仿真平臺,它提供一系列標準的計算機工具并成為研究者們交流的中介。本文的仿真系統采用的版本是。
其中的個數是2000-4000之間的隨機數,買賣方的比例是2/1。評價閾值是運行若干次之后得到的均值的隨機數。由于在多邊談判環境下,買賣方除了身份不一樣外沒有本質的差別,所以模型采取觀察賣方的行為。
可以看到在開啟本文所設計的辯論模型的情況下,每一個賣方談判達成的數量明顯優于普通的沒有辯論態的談判模型。
實驗結果顯示本文設計的辯論談判框架和論證評價模型能夠顯著的提高談判的達成數量和談判解的均值。
四、總結
本文首先辯論談判的研究歷史和現狀進行了總結。在第二部分使用形式化語言描述了辯論談判過程和狀態轉換情況。然后在第三部分提出了一種基于信用等級制度的綜合論證評價模型,給出相應的計算公式,根據這一公式辯論的接收方可以對辯論發送方發送的辯論進行統一的評價并與由接收方自身偏好所決定的閾值進行比較從而決定是接受辯論還反駁辯論或退出談判。同時本文還使用 仿真系統對這個基于信用等級制度的綜合論證模型進行了仿真和結果分析。這種論證綜合評價模型能更好的結合論證自身的各種因素和論證發出者的信用狀況,為快速有效的達成談判解提供依據。在以后的研究中,還可以加入閾值的動態調整模型,來使得向同一辯論接收方發送辯論的辯論發送方產生競爭關系,同時也可以對論證的產生過程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 伍京華,蔣國瑞,孫華梅,黃梯云., 基于Agent辯論談判過程的建模與系統實現. 管理工程學報.2008, 22(3).69-73
[2] 董婷婷,馮玉強. , 基于辯論的談判支持解研究. 預測.2009, 28(2).76-80
[3] Castelfranchi C. Falcone R., Principles of trust for MAS: cognitive anatomy, social importance, and quantific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ulti-Agent Systems (ICMAS’98), 1998,72-79
[4] Mass Y. Shehory O., Distributed trust in open Multi-Agent system. In Falcone, R,Singh, M. Tan, Y-H(eds.), Trust in Cyber-societies. Berlin. Springer Verlag, 2001,159-173
[5] Jeffrey Tweedale and Philip Cluster, Trust in Multi-Agent Systems. Springer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6, KES 2006, Part II, LNAI 4252, 479-485
[6] Jordi Sabater, Mir. Towards,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mputational trust and reputation models, Springer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6,MDAI 2006
[7] Sierra, C., Jennings,N.R., Noriega,P. Parsons, S., A Framework for argumentation-based negotiation. In Singh, M., Rao, A. Wooldridge, M.(eds.),Intelligent Agent IV: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gent Theories, Architectures and Languages (ATAL-1997)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ol.1365).Berlin:Springer Verlag,pp.177-192
[8] 伍京華,蔣國瑞,黃梯云. , 基于Agent辯論談判的獎勵模型研究.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6, 36(1).172-175
[9] 伍京華,蔣國瑞,黃梯云. , 基于辯論的Agent談判中威脅及其評價的形式化模型.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7, 43(15).205-211
[10] 伍京華,蔣國瑞,黃梯云. , 一種基于Agent的辯論談判中的反駁模型.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7, 33 (9)975-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