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金融混業經營監管制度存在立法的非均衡狀態,迫切需要監管部門增加立法制度的供給,以降低由于混業經營給金融業帶來的風險和銀行、證券、保險機構在業務合作時的交易成本。
[關鍵詞]業經營 金融監管 監管機制
一、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現狀
1. 大金融集團相繼涌現,集團內部多業并存
我國金融集團內部多業并存的現象正方興未艾,其好處在于:一是增強整體防范風險的能力,分散風險;二是內部調節,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2. 銀行業與證券業不斷聯姻,優勢互補
銀證合作可以為雙方帶來現實的商業利益。對于證券公司而言,可以獲得低成本資金(如證券質押貸款):分享銀行客戶資源:在投資銀行業務中得到銀行支持;利用銀行廣泛的宏觀和微觀信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利用銀行的網絡,加快資金周轉和擴大客戶范圍。對銀行而言,則可以獲得來源于資本市場的資金,如法人結算資金、新股申購資金和客戶保證金等;獲得巨額結算業務和托管業務;獲得優質客戶;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資產保全和資產增值。
3. 銀行代理保險業務,逐步介入保險市場
國際上的銀保合作方式:一是銀行介入保險市場,銀行得到了一定的手續費或傭金,金融產品更加廣泛充實;保險公司則利用銀行的營業網點和客戶源推銷保單,擴大了市場。二是銀行和保險公司互為附屬機構,業務廣泛交叉。
目前我國銀保之間的業務合作方式包括:1)銀行和保險交互營銷,共享營銷網絡和客戶資源;2)在電子技術的支持下,保險公司借助銀行強大的資金匯劃系統和網絡清算系統完成資金的快速劃撥;3)通過同業拆借、債券回購、國債買賣等方式在銀行與保險公司之間融通資金;4)保險公司為銀行產品如住房按揭貸款、汽車消費貸款等提供保險服務,具體種類如抵押物財產保險、借款人人壽保險和貸款履約保險等;5)銀行代收保險費、給付保險金,保險公司在銀行協議存款。
4. 銀行與基金機構的業務合作
目前銀行與基金的合作主要是基金托管、銀行驗資和資金清算,此外暫無其他業務。
總的來說,沖破傳統業務的藩籬是我國金融業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實行金融業之間的全方位合作,并進一步發展到真正意義上的混業經營,將有利于提高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增加收入來源,加入WTO后增強同國外金融機構的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還有利于改善服務質量和拓展金融業務種類,為金融業創造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二、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監管在監管制度供給小于需求的表現
1. 分業監管的體制確立不久,金融監管機構分工協調機制剛剛建立。
2. 監管的目標和原則針對的是金融子行業,沒有針對混業經營制定統一監管目標和原則。
3. 監管內容注重進入門檻、業務種類等合規性監管,對交叉業務、信息披露、關聯交易、財務會計真實等風險監管較為薄弱。
長期以來,金融監管部門一直較注重合規性監管,注重對進入門檻、業務種類的審批,但對于金融混業經營的試點,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機構審批部門。一般情況下,國有大型金融機構試點混業經營主要由國務院審批,一般金融機構混業經營則分別到相關監管部門報批,沒有制定統一的市場準入門檻和程序。至于商業資本如何進入金融控股公司,沒有明確的限制,以至出現了不少工商業資本大量進入金融混業經營領域的現象。同時,金融混業經營的業務審批也是各家監管部門分別進行。由于涉及到各種交叉產品或業務,因此往往出現監管空白或重復監管,對于各種理財產品的審批和控制風險,也沒有統一的制度安排。
對于金融混業經營的風險監管基本上也是空白。對金融控股公司的治理結構和內控制度、合并財務報表、集團的信息披露和子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實和準確、持續經營能力、關聯交易情況、風險的傳遞等問題,既沒有相關的監管依據,也沒有相應的監管機制。
法律的供求均衡意味著:法律的價值都能夠通過立法和實施過程順利實現,法律的需求得到滿足,法律的供給適應法律需求,既不存在法律過剩也不存在法律短缺。人們對既定法律的內容和結構安排十分滿意,因而無需也無力改變現行制度。而當法律的供過于求時,法律的供給不能完全的實現,或者是給被監管者帶來更大的守法成本,使其交易成本增加。當法律的需求大于供給時,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滿足,就會存在監管的真空和由于沒有得到正式法律確認而給被監管者帶來行為的約束,形成法律制度的非均衡狀況。就我國目前金融業混業經營和監管的現象來看,雖然已經放松了對銀行、證券、保險業務合作的限制,金融業的資源配置效率也提高了很多,但是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綜合化經營以及市場準入、退出等一系列具體的監管制度的供給仍然不足。
三、對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監管的若干建議
首先,改變原有立法。我國目前的分業監管立法體系顯然無法適應混業經營和混業監管,應考慮建立新的立法體系來配合其它政策措施的改革,推進金融混業經營的順利發展和維護金融行業的穩定及安全。
其次,可借鑒美國綜合監管的模式,考慮將中央銀行設立為負責金融控股公司集團整體監管的綜合監管機構。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在現有的分業監管職責下根據功能監管原則增加對金融控股公司集團下子公司的監管職責。由中央銀行負責三會之間的協調工作,建立三個監管主體之間的磋商和協調機制。對于專業性金融機構,仍根據其主營業務分別由三會分頭監管。但其經營過程中涉及的交叉業務和交叉性金融衍生工具可由中央銀行根據業務的服務功能性質來指定相應的監管機構進行監管。
因此完善對金融混業經營監管,要加快監管立法的步伐,準確定位監管的目標、原則,進一步完善監管體制,明確監管主體,監管內容向國際慣例靠攏,以適應金融業發展的現狀。
參考文獻:
[1]錢洪道.經濟分析法學[M].法律出版社,2005
[2]曾筱清.金融全球化與金融監管立法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