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借助中石化并購TYK這一案例引出在金融危機下,中國企業的機遇和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海外并購 中石化 TYK 金融危機
一、背景
坦根依卡石油公司(Tanganyika Oil Company Ltd.,加拿大多倫多交易所代碼:TYK,下稱坦根依卡)是一家石油資產位于敘利亞的加拿大公司,部分資產由瑞典一個家族擁有,該公司2006年和2007年收入分別是2049萬美元和3591萬美元,凈利潤為-1631萬美元和-2197.2萬美元。據國金證券研究員劉波計算,該公司年產量約為83萬噸。TYK油氣資源主要集中于敘利亞,已探明的儲量以重油為主,儲量報告披露,截至2007年年底,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4億桶,以上述交易價格計算,收購成本約為每桶油當量10美元。TYK季度產量報告顯示,2008年上半年敘利亞油田生產成本為10美元左右。
2008年3月中石化開始正式與坦根依卡接觸時,國際油價為100美元/桶;到8月21日中石化提出每股31.5加元的收購報價時,油價更一度漲至147美元/桶;及至12月交易獲得批準,油價已狂跌至40多美元/桶。
二、并購動因
由于在國際油價高點大量增加油品庫存,讓中石油、中石化兩大油企虧損巨大。而業內人士認為,國際油價的巨幅波動,讓中石化看到了擁有上游資源開發能力的重要性,從而決定借力此項收購進入中東上游資源市場。此項并購有利于改善中石化集團的資源結構,進一步優化海外油氣資產結構,實現海外油氣勘探開發的跨越式發展,提高我國原油供應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作為中國最大的煉油企業和化工產品生產商,中石化去年近80%加工原油來自進口。中石化收購TYK公司,借道加拿大,可以更加快捷地進入中東地區。中國石化除了伊朗的項目之外,在中東地區開采能力有限。本次收購以敘利亞為跳板,也許將來能進入石油儲量豐富、油質較好的伊拉克等國。
三、交易結構
2008年9月25日,中石化集團通過旗下中石化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向TYK發出有條件收購要約,欲收購其100%股份,收購價格為每股31.5加元,總價約為人民幣130多億元。當時這個報價較9月24日TYK股票收盤價每股26加元溢價21.2%,故該項收購獲得了TYK董事會支持,公司全體董事及管理層承諾將所持總計約16.2%股份售予中石化集團。根據中石化的收購要約,要約生效還需要滿足另一個條件——獲得超過約66.33%股份接受要約。
9月27日,中石化集團確認這一收購案,并將收購審批遞交相關部門。
12月2日,中石化宣布將收購要約期限從12月5日延長至12月19日,同時表示無意重新就收購價格談判。當天,國際油價已接近每桶45美元。可是,油價如此劇烈的變化卻并未影響審查機構對該交易的審查。
12月15日,中石化集團相關高層表示,該公司對加拿大Tanganyika石油公司(多倫多交易所代碼:TYK)的收購已經獲得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批準。交易獲批當天,坦根依卡股票價格從28.65加元躍升至31.05加元。
在中石化集團之前TYK即與多個潛在買家進行過談判,并允許數個買家進行過盡職調查,結果都由于報價過低未能達成交易。根據TYK披露,若該公司拒絕中石化集團收購要約,接受更為優越的報價,將向中石化集團支付6500萬加元賠償。同時若中石化集團違約撤回收購要約,亦支付相應金額違約賠償。根據中石化的收購要約,要約生效還需要滿足另一個條件——獲得超過約66.33%股份接受要約。
在油價劇烈變動的情況下,中石化堅持依照協議按31.05元的價格完成收購。
四、評價
對于中國最大的煉油企業中石化,在油價劇烈變動的情況下,堅持依照協議完成收購,無疑可以在市場上樹立信守諾言的聲望。中石化內部也相信,憑借其成熟的開采技術,足以對付坦根依卡難以開采的重油,對于坦根依卡所擁有的20億桶儲量,這個價格并不算貴。
不過,坦根依卡在敘利亞的兩塊油田,其儲量尚不確定,而其產量在過去四年里油價暴漲的情況下并未出現大幅提升,表明油田開采可能并不如看起來那么容易。此外,中石化未來要實現大幅度提高產量,還需要投入數十億元的后續投資,無疑抬高了成本和不確定性。
正面臨資金困境的中石化如何消化這單收購所需的龐大資金也是一個疑問。12月15日召開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披露,2008年1-10月,因為在國際油價高點大量增加油品庫存,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企業煉油板塊已經累計虧損1804億元。可能正是因為囤油的巨大虧空,讓中石化看到了擁有上游資源開發能力的重要性,從而在資金狀況欠佳的狀況下,堅持做戰略儲備,借力此項收購進入中東資源市場。
為應對投資和收購需要,經營現金流的短缺直接造成該公司增加了銀行貸款量,加大了財務費用的支出。中石化集團今年2月份還新增了102億元銀行貸款,這使該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由54%增長到59%。
全球性的危機之中,兩害相權取其輕,應盡可能保存實力,可能才是更為理性的。有人言中石化此舉“在市場上樹立了信守諾言的聲望”。信守諾言當然可貴,然而此時并不是那么有力的理由,因為按照雙方的協議,完成收購固然是“信守諾言”,放棄收購但只要按約付出“分手費”,也同樣是“信守諾言”的。
參考文獻:
[1] 李善民 陳玉罡 “上市公司兼并與收購的財富效應”《經濟研究》 2002 年第11 期
[2] 馬克.L. 賽羅 協同效應的陷阱[M]上海遠東出版社 2000
[3] 劉燁: 淺析跨國并購的新趨勢及應對措施[ J ] . 價值工程,2009 年第7 期
[4] 陸學平 金潤圭: 中國企業跨國購并[ J ] . 國際商務研究,200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