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踏訪的形式對我國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唐胥鐵路的修建背景、過程、發展進行了教詳盡的挖掘和介紹,旨在闡明洋務運動中洋務派對中國早期鐵路建設所作出的貢獻,以及唐胥鐵路對當時唐山煤礦資源運輸所發揮的作用。同時也從唐胥鐵路這一層面對中國鐵路發展史作一簡單了解。
[關鍵詞]唐胥鐵路 唐山礦 洋務運動 李鴻章
世界上第一條鐵路于1825年誕生在英國,很快,傳教士把鐵路的知識帶到了中國,自此,中國鐵路開始了它艱難的誕生過程。
洋人對中國鐵路的建設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但閉鎖太久的清朝官民無法接受那機車的轟鳴和滾滾的煙霧,將其“駭為妖物”。隨即,英國人在北京宣武門外擅建的小鐵路和美國人騙建的吳淞鐵路相繼被閃電般拆除,但“妖物”的轟鳴已經開始蔓延,震蕩了整個中國社會,人們開始真正關注鐵路并逐漸改變對其的認識。而李鴻章的轉變最為徹底,也最有意義,正是由于它的積極斡旋與鼎力支持促成了中國鐵路的誕生。唐山開平煤礦的創辦,是修建中國鐵路的一個契機。成就了我國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唐胥鐵路。
一、鐵路源頭 —— 唐山礦一號井
唐山礦一號井,中國第一口現代化煤井。這座歷經130多年滄桑的礦井,至今仍在使用。但它的面貌早已改變,我們已無法想像它最初木制井架的容顏,在它腳下就是中國第一條準軌鐵路——唐胥鐵路的起點。唐胥鐵路起自唐山礦一號井,止于胥各莊(今豐南區境內),全長9.76公里,是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也是我國鐵路總里程的源頭,踏訪也從這里開始。
1876年的唐山還不是一座城市,而幾位不速之客的到來開始了唐山與近代工業文明的接軌。10月至11月,奉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之命,唐廷樞帶領英國礦師馬立師用極其快捷的速度完成了對唐山煤田的勘察,初步探明煤炭儲量600萬噸。這一結果讓唐廷樞和李鴻章都大為驚喜,因為這解決了清政府興辦洋務的燃眉之急。
十九世紀中葉,帝國主義列強依仗“堅船利炮”肄意侵略中國,清王朝朝政腐敗,外侮加劇。面對列強入侵,朝野有識之士力主“師夷之技”,尋求自強富民之路,從而興起了洋務運動。從1863年開始,近20年間,洋務派在南京、上海、武漢、天津等地先后興辦20家洋法生產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廠礦企業。
為了供應北洋海軍、輪船招商局和天津機器局(兵工廠)所需煤炭,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提出“借地寶以資海防”,“開利源而應軍國要需”。李鴻章和他志同道合的幕友們行動了。1875年他以“軍國需要,用煤孔亟”征得朝廷同意,開始集中官商之力,籌辦煤礦。先派員到了轄內的磁州,結果因“運道難遠”等原因作罷。隨后他將目光落在了開平……
唐山礦1878年10月2日開鉆。 到1881年底,一號井開鑿到180米時,開始出煤。于是,中國內地第一個用機械開鑿的礦井正式誕生,并就此告別了土法采煤,開創了近代中國西法機器采煤的先河。
當時來參觀的歐美煤礦專家交口稱贊:“唐山礦的煤井在設計、建筑和材料方面,可以和英國以及其他地方的最好煤礦媲美”。天津頗具影響力的雜志《益聞錄》曾這樣記載唐山礦一號井的情況:“唐山有煤井一所,井口在街前,井深60余丈。井上設有貨輪機器……按此井之堅牢,出煤之多,速而省工,誠中國第一佳礦也”。
但“出煤之多,速而省工”,卻給煤炭的運輸留下了一大難題。
二、筑路風波
沿著鐵路南行,腳下漆黑的煤屑幾度淹沒了漆黑的枕木,烏亮的鐵軌,百多年未曾間斷的使用和修繕,抹去歷史的痕跡,我們再也尋不到祖輩鋪下的第一根枕木,第一條鋼軌。但我們還是在努力的追尋,終于在鋼軌側立面銹蝕的無法辨認的字跡里讀出了它若隱若現的滄桑。
1876年,唐廷樞受命到荒僻的開平一帶勘察煤田時,就開始謀劃開礦后的煤炭運輸。針對當時開平一帶以牛馬拉車,使煤價猛增,外運后不敵進口煤炭的市場行情,提出了“茍非由鐵路運煤,誠恐終難振作也”的看法。為了把煤炭從礦區運到最近的海口,然后裝船運出,1879年唐廷樞稟請李鴻章準許礦務局修筑一條由唐山礦地至澗河口百里鐵路的計劃。
當時李鴻章對修筑鐵路很感興趣,在1874年趁著籌議海防的時機,提出鐵礦必須開挖,電線、鐵路必應仿設⑴的主張。李鴻章便立即上奏朝廷,請修鐵路,以便運煤。清政府也深知中國的機械船只,以煤為命,所以很快就批準開平礦務局自修鐵路。李鴻章便聘請開平礦務局工程師、英國人金達負責督修。
但在唐山修筑鐵路的計劃很快被朝內頑固派們阻止,“群臣阻諫”,認為鐵路“利小而害大,利近而害遠,利顯而害隱”,懇求清廷“恪守祖宗成法”。“老佛爺”突然醒悟,立即收回成命。筑路計劃流產。
鐵路不讓修筑,開平礦務局只好開掘運河運煤。在購買“煤河”地畝時,唐廷樞仍念念不忘修筑這條關系煤礦命運的鐵路,暗暗買下鐵路地基。開平礦務局于1881年開挖了一條從胥各莊至閻莊長達35公里的“煤河”來解決煤炭的外運。運河挖到胥各莊時碰到難題:唐山至胥各莊一段,“地勢陡峻,不宜于河”。于是唐廷樞又提出一個“變通辦法”:在胥各莊至唐山間修一條“快車路”,并保證路修成之后,火車車皮用騾馬拖拉,清政府才算批準了這個奏請。
1881年(清光緒七年),中國第一條準軌鐵路——唐山至胥各莊鐵路,歷經磨難終于動工興建。“聘英人金達為技師長,筑鐵路以便運輸,初用馬車,繼改用小機關車。光緒12年改筑,軌廣四尺八寸半,為中國鐵路軌道定例。”同年6月9日開始鋪軌。7月1日,開平礦務局總工程師、英國人薄內的夫人在唐山釘下了第1枚道釘,11月工程告竣。唐胥鐵路全長9.76公里,每米軌重15公斤(輕軌),共耗銀11萬兩。這就溝通了唐山至蘆臺、天津的運輸渠道。
1881年底,唐胥鐵路投入使用,起初只能用騾馬充當火車頭,在鋼軌上拖拽煤車,被時人戲稱為“馬車鐵路”。翌年,隨著開平煤礦的全面投產,牽引力小、速度慢的馬車鐵道顯然不能滿足煤炭運輸的需要,積壓待運的煤越來越多。為了應急,“中國工人憑當時任工程師的英國人金達(C.W.Kinder)的幾份設計圖紙,利用礦場起重機鍋爐和豎井架的槽鐵等舊材料,試制成功了一臺0—3—0型的輕型蒸汽機車。這臺機車只有三對動輪,沒有導輪和從輪,機車全長18英尺8英寸。當時任總工程師的英國人薄內(Burnet)的夫人把它命名為‘中國火箭號’。可是中國工人卻在機車兩側各刻一條龍,把它叫做‘龍號’機車。”這臺中國人自造的第一臺機車,雖然牽引力只有百余噸,構造也比較簡單,但從當時困難條件來看,它充分表現了中國工人的創造能力。火車機車的開行,大大提高了煤炭運輸能力,使唐胥路成為完全意義上的鐵路。
“小火車在唐胥鐵路上開行的消息很快傳到京城,朝內頑固派立即嘩然:‘機車直駛,震動東陵,且噴出黑煙,有傷禾稼’。于是‘奉旨查辦’,簡易蒸汽機車‘旋被勒令禁駛’。其實葬著清朝14座帝、后、妃陵墓的東陵,遠在唐山以北遵化縣長城腳下的馬蘭峪,離唐胥鐵路有近百公里。”
小火車被禁駛后,用騾馬拉的運煤大車再次行駛于唐胥鐵路的軌道上。開平煤礦的產量上升很快,靠畜力拉運顯然不行。李鴻章只得去向清廷疏通。這時法國侵略者“幫”了忙,它正加緊向中國尋釁,中法戰爭即將爆發,清政府的兵工廠軍艦輪船急需用煤。這種形勢有利于李鴻章說明運用火車頭與增加煤產量的關系以及鐵路對加強國防的重要性。清廷終于作出讓步,解除對火車頭的禁令,并同意從英國購買2臺3軸的水柜蒸汽機車,這樣,唐胥鐵路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營業鐵路。
三、路從這里延伸
走出礦區,鐵路從腳下繼續延伸,一路上雖然沒有邂逅與鐵路相關的歷史遺跡,但在與鐵路員工和鐵路兩側老百姓的交談中,發現他們大多都知道這條鐵路年代的久遠、地位的重要。唐胥鐵路雖然早已改變了當初的模樣,但它輝煌的歷史除了留在檔案中,也在老百姓的口口相傳中延續在民間。
1882年6月,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率一批官吏、大臣來唐山親自乘坐機車驗證,當時時速32公里,安全可靠,這才排除了眾人的非議,允許機車正式在唐胥鐵路上行駛。僅長9.76公里的唐胥鐵路,是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行駛了中國自制的第一臺機車,確定了中國鐵路的標準軌距,是我國成功保存下來加以實際應用的第一條鐵路。雖然這條鐵路誕生的如此艱難曲折,可它卻徹底改變了人們對鐵路的看法,并就此揭開了中國自主修建鐵路的序幕。
唐胥鐵路的最終完成,實現了唐廷樞十年前的愿望,可對于李鴻章來講,這僅僅是個開始,他有更遠大的夢想。1885年,清廷迫于中法戰爭的失敗,成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統一管理海軍,并兼管鐵路事務。李鴻章抓住這一機會,多次上書力陳鐵路與國家安全的關系,并得到了醇親王的支持。由于他苦心孤詣堅決努力,修建鐵路成了晚清后期的一大國策。
唐胥鐵路是中國鐵路的肇始,也是李鴻章遠大夢想的起點,他要從這里開始,構建一張覆蓋全國的鐵路網,并主張借洋債修路。⑸1886年,“開平鐵路公司”成立,后改為“中國鐵路公司”,這是我國第一個專業鐵路公司。1887年,唐胥鐵路向南展修到了蘆臺,并繼續向南經塘沽到達天津,1888年秋,津唐鐵路130公里全線貫通,至此,唐山的優質煤炭經鐵路可直抵天津。此后,津唐鐵路繼續延伸,向西次第展筑至豐臺、盧溝橋、北京;向東次第展筑至山海關、新民、奉天(今沈陽),總長達841公里,成為連接關內外的交通大動脈,而只有9.76公里的唐胥鐵路是這一切的開端。隨著唐胥鐵路的逐段展筑,鐵路的功用逐漸為世人所了解,修路的風氣日開,而中國的鐵路事業,也一天天發展起來。
今天的唐胥鐵路因“壓煤改線”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煤河也失去了迷人的舟楫環佩。橘紅色的電力機車隆隆而過,跳動著我們這個時代的脈搏,一聲汽笛劃破長空,讓人隱隱懷念起蒸汽機車的古老與稚拙……
參考文獻:
[1]《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第17卷第13頁
[2]曾鯤化《中國鐵路史》,(1924年版)
[3]金士宣、徐文述《中國鐵路發展史》第12頁,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年版
[4]嚴介生《汽笛聲聲鬧九州,清末民初鐵路史話》,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年版
[5]《交通史路政編》,第一冊第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