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我國消費品價格猛漲,特別是農副產品的價格猶如坐了過山車一般,上竄下跳的厲害,我們時常能聽見“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糖高宗”等詞語玩笑。農副產品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它的價格起落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最為劇烈。2010年11月20日,國務院穩定物價的“國16條”正式出臺。第一條就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筆者認為,要促進農業的大力發展,重要一點就是要做大做強農業企業。借鑒我國人才強國的重要戰略,做強農業企業就要做到“以人才強農企”。如何才能吸引人才到農業企業來UA?有一個“法寶”值得關注,那就是促使本地的農業企業形成農業產業集群,以農業產業集群為載體,吸引人才資源到農業企業中來。
何謂產業集群呢?根據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授波特的說法,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大量地聯系密切的生產者、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農業產業集群,是產業集群概念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廣義上的農業產業集群,就是在農業產業范圍內,有相互關聯的農戶、農業企業等要素在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的有機群落。簡單地說,就是農業企業在地理上的集中。農業產業集群能夠產生分工合作、節約交易費用、規模經濟、高度競爭優勢等集聚效應,帶來集聚效益。比起在地理分散狀態下,通過地理集中,農業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那么,作為農業產業集群中的農業企業,用什么特殊優勢來吸引人才資源呢?應包括如下五個方面。
農企應通過自身的成長性吸引人才
建國以來,我國的工農業之間長期存在著“剪刀差”的現象。在工業品和農產品進行交換時,工業品價格總是高于其價值,而農產品價格總是低于其價值,我國農業一直處于薄弱的地位,農企始終無法做大做強,人才資源不愿意到農企就業。從2004年至今,我國連續出臺七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促進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我國真正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的時代。國家通過貼息補助、投資參股和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中央和地方財政都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支持龍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節能減排和基地建設等,培育壯大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經營,促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在國家政策支持和形成農業產業集群的背景下,我國農企迎來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對人才資源的需求量猛增,是人才資源就業的良好選擇。伴隨著農企的穩步成長,使得農企人才對企業信心十足,踏實地為本企業服務,農企人才有了更為廣闊的職業前景。
提供學習交流、提升職業技能的舞臺
在農業產業集群中,企業在同一地域范圍內,各企業的員工很可能是親屬、同學、朋友,或者是親人的朋友、同學的親人、朋友的同學等等。即使不是這種直接的在生活中已有的關系,由于農業集群地緣上的接近,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也很可能由頻繁接觸而相互認識,由相互認識而慢慢成為朋友。農業集群中的企業又是屬于同一行業,這使得人們不僅能夠在工作中學習行業知識技能,而且在日常交往中,也會使彼此掌握的一些知識、技能得到傳播。新古典經濟學家馬歇爾是這樣提到產業集群內部的學習交流機會的:
“從事同樣的需要技能工作的人,互相從鄰近的地方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行業的秘密不再成為秘密,而似乎是公開了,孩子們不知不覺地也學到許多秘密。”在這種工作生活氛圍中,農業人才會不知不覺地了解到行業間最新的信息,學習到行業最新的技術成果,從而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水平。
為農企人才提供有選擇的就業空間
農業產業集群必定是圍繞同一行業形成的。在同一行業內部,必然有數量眾多的相同類型的企業。而在同類型企業集中的地方,企業員工的流動性通常是很大的。如果有的人在一家企業做的不順利,得不到發展,那他不會死撐下去,他會很容易地在其他企業中找到新的職位。如果有的員工特別出色,就會有其他企業主動找到他,為他提供更為優厚的薪資待遇,主動邀請其加盟新的企業,優秀的農業人才是非常搶手的,會遇到許多可選擇的就業機會。可見,在農業產業集群中,農業人才選擇職位的范圍更廣,選擇企業的可行性更大,擁有的工作機遇更多,就業的空間范圍更為廣闊。
通過企業聲譽滿足農企人才的歸屬訴求
許多人有這樣一種就業心理,寧可在大的知名企業中做一個普通的小職員,也不在一個相對較小的不知名企業中做個小頭目。“寧做大企業一小職員”的現象,是人們一種自我滿足、自我安慰心理的表現。在社會交往中,與人提到自己的工作單位是知名企業,自然會產生一種自豪感,即使他只是知名企業的最底層職員。許多人靠這種讓他人羨慕的心理,支持其職業發展。農業產業集群的農產品,多數具有聞名遐邇的品牌聲譽,這同樣會給集群企業帶來良好的聲望。我國知名的大型農業產業集群,有山東壽光蔬菜集群、云南花卉集群、內蒙古奶業集群、新疆棉花集群、遼寧盤錦稻米集群等。在這種著名農業產業集群內部企業工作,同樣會讓他人產生羨慕心理,能夠滿足農業人才歸屬感的心理訴求。
保障農企人才的生活質量
許多人才不愿意到農業企業來,就是因為多數農業企業都處于地理位置偏僻、遠離繁華都市的地方。企業員工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質量得不到滿足,更不用說深層次的精神娛樂要求了。在農業產業集群中,這種現象會得到改善。由于企業集中,大量的員工生產、生活在相近的區域。區域內集中的大量需求,決定了大規模的供給。交通,金融,商業、餐飲、住房等基本配套設施逐漸得到完善。而且,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會得到本地政府的支持,政策的傾斜,使得農業產業集群內部人員沒有了后顧之憂。政府可能會建立一個嶄新的產業園區,扶持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如沈陽輝山農業高新園區就是典型的、得到政府支持的農業產業集群。一條條寬廣的道路,一排排郁郁蔥蔥的綠色,一家家國內知名的農業企業,人們在這里的生活居住質量要遠遠高于生活在其他區域。可見,完善的配套設施,會保障農企人才的生活質量,使其心悅誠服地為農業企業服務。
總之,農業產業集群、農業企業與農業人才三者間是良好的互動、互促的關系。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促使農業企業、農業人才不斷加入進農業產業集群。同時,農業人才的加入,能夠帶來農業產業集群的整體實力的提升。三者間的良性循環,既留住了優秀人才為農業發展服務,又能保障我國農業經濟的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