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見到明茨伯格先生還是在2009年5月,當時他到蘇州參加剛啟動的“中國實踐管理碩士課程”開班典禮,并親自授課。他在課堂上舉過的一個例子,我至今都印象深刻:
如果在一個玻璃瓶里放進六七只蜜蜂和六七只蒼蠅,然后把瓶子橫放,底部朝著窗戶,你會發現蜜蜂們會努力堅持想要在窗戶的方向上找到一個出口,直到它們因為筋疲力盡或饑餓而死。而與此同時,蒼蠅們卻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內,紛紛從與窗戶相反方向的瓶口中逃脫了……
蜜蜂對光明的“熱衷”是它們高明于蒼蠅的表現,但它們的才智正是在這個試驗中失敗的主要原因。蜜蜂想必以為任何“監獄”的出口一定是在光照最亮的地方,于是它們這樣做了,它們的行為太符合邏輯了。對于蜜蜂,玻璃是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存在……所以,蜜蜂越是聰明,它們面臨的這個奇怪障礙就會越是顯得不可理喻、難以接受。而愚蠢的蒼蠅,根本不遵循什么邏輯,瘋狂地拍打著翅膀,東一頭西一頭,這里碰碰那里撞撞,反倒是傻人有傻福,竟然會意外地找到讓它們重獲自由的出口。
前些年,明茨伯格先生告訴我他準備重寫他的第一本書《管理工作的實質》(1973年發表的成名作),我以為他只是和大多數人一樣,只是想做一些簡單的修訂和整理而已。畢竟,從功利的角度看,當一本書的主要觀點都已經進入了幾乎所有管理學的教科書之后,再去做什么實質性的調整,好像是有點得不償失了,但當這本書出版后,我卻發現在手上拿到的卻是一本幾乎“全新”的書。
在對管理進行探索的過程中,他始終秉承經驗主義的認知傳統。從實踐出發的明茨伯格,何嘗不是這樣的“蒼蠅”。在充斥著自以為是、自我包裝、自我神話的名利之徒的管理界和管理學界,愿意這樣腳踏實地、以學術為生命的明茨伯格確實是一個“異端”,一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異端”;一個舉世滔滔、伊人獨憔悴的“異端”:一個自我放逐、尋求一個能夠撬動世界遙遠支點的“異端”。然而,也許正是因為有這種“異端”的存在,才有我們每個個體安之若素的、“明天太陽照樣升起”的尋常生活的燦爛。他關于領導力(leadership)與社區力(communityship)兩種品質的關系,關于管理的三個維度(科學、藝術和技藝),關于管理的三個平臺(信息、人員和行為),關于管理者的六種角色(溝通、控制、領導、聯絡、行動和處理),以及關于管理的十二道難題(膚淺、規劃、分解、聯絡、委派、衡量、秩序、控制、自信、行動、變化、多重性)的論述,從它們問世開始,已經走在進入教科書、成為管理經典的道路上了。
面對這樣的大師和他的作品,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帶著敬畏,帶著感激,去領悟、去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