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機密的尷尬亮相
2010年10月22日,英國國防部發言人不得不向新聞界證實,英國一艘“機敏”級核潛艇在自己的家門口——蘇格蘭海域試航時擱淺。這艘價值12億英鎊、號稱“世界上隱蔽性能最好”的核潛艇,在服役還不到兩個月后,竟以這種獨特的方式展示在公眾面前,其最機密的部分——尾部泵噴推進系統也因擱淺而暴露,實在令英國海軍當局尷尬不已。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英國具有世界一流的核潛艇設計建造能力,然而從1987年-1997年十年間,由于冷戰結束,英國的核潛艇建造項目停頓了整整十年,直到1998年才開始重新建造新一代“機敏”級攻擊核潛艇,可英國卻突然發現自己竟然造不出核潛艇,只得向美國緊急求援。為何會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面?其實原因很簡單,英國核潛艇技術人才出現了青黃不接的人才斷層。
人才斷層代價頗高
英國從1987年-1997年長達十年的核潛艇建造斷檔期,由于無事可做,無活可干,相關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始不斷裁員,技術人員看不到這個行業的前景和希望,于是紛紛改行,大批富有經驗的從事核潛艇建造的工程師、技術工人不斷流失,同時又沒有新生技術力量補充進來,導致了核潛艇建造技術人才斷層問題凸顯。當英國于1998年開始重新建造“機敏”級攻擊核潛艇時,才發現由于核潛艇研究、設計人才的嚴重匱乏,“機敏”級攻擊核潛艇的前期論證和方案設計工作無法正常開展。雖然英國國防部投入巨大的努力來重新組建核潛艇的研究、設計與建造技術人員隊伍,并且力求使這支隊伍恢復到原有的技術水平。但無情的事實粉碎了國防部最初的美好設想——經過長達十年空白期,想要在短期內把“機敏”級攻擊核潛艇所需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重新召集起來十分困難,昔日工業革命的搖籃只得向美國提出緊急援救請求。于是,美國通用動力公司電船分公司向英國派遣了一支由人數可觀的核潛艇設計師與造船工程師組成的技術團隊前往英國,幫助與指導英國開展“機敏”級攻擊核潛艇的前期設計工作,同時協助培訓英國的核潛艇設計師和工程師。這樣,“機敏”級攻擊核潛艇設計與建造工作在美國的扶植下才得以勉強開展起來。
最終,英國為此付出的直接代價是,第一批3艘“機敏”級攻擊核潛艇的建造進度比預定計劃推遲了三年,而且預算超支約20億美金,這給本來就入不敷的英國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
技術人才培養絕無捷徑
英國的教訓表明,在航空、航天、核潛艇、核技術這樣的尖端技術領域,高端技術人才培養周期十分漫長,是典型的“十年磨一劍”。要成為技術上領軍人物,“二十年”都不夠,往往需要技術人員花費更多的心血、積累更多的經驗,才能真正做到在技術上游刃有余,完全掌握技術精髓。即使是技術工人,培養至少也要十年左右的周期,一位技校畢業生,即使本人勤奮且有天資,要成為技術高超的熟練技術工人,大體得用十年時間,如果要成為技師、高級技師,也得用二三十年。
目前我國高校主要培養的都還是“速成人才”:師范院校畢業生一畢業馬上就能上講臺講課,講得好不好先不說,反正能夠講:中文系畢業生一到出版社馬上就能編書,編得好不好先不管,反正能編。而尖端技術領域所需的技能人才,卻都是上手最慢的人才,理工科類本科生到相關企業或相關科研院所工作崗位的頭一二年,可能什么也干不了,得靠有經驗的老同志傳、幫、帶,二三年后才能逐步獨立做課題,十年左右時間才能成為一名技術骨干。理工科碩士生、博士生成才時間相對要短些,但也要五六年或更長時間。如果還想進一步成為科研技術上領軍人才或頂級技術人才,還得“二十年磨一劍”,乃至“三十年磨一劍”。現在跨越式發展的提法很盛行,經濟上跨越式發展是可以的,但高端技術人才培養永遠無法跨越,就得靠馬拉松式超長周期培養,其間絕無任何捷徑可走。
二十多年前我國科技人員歷經十年艱苦努力開始研制我國首架大型干線飛機“運十”,然而“運十”項目最重要成果并不是飛機本身,而是鍛練、形成一支以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為主體的研制大型干線飛機的專業配套、富有經驗的技術人才團隊,從世界范圍來看,當時只有美、蘇、英、法四國有類似的技術人才團隊,而“運十”的中途下馬,實際上等于將這個世界排行第五的技術人才團隊強行解散。
以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為例,1994年分到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共12名大學生,現在卻只有1人在研究所工作。1998年進入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的17個大學生,現在也只有5名留下來。研究所2000年進的40多名大學生,一度也走得只剩下一人。上海飛機設計研究所當年搞氣動的2個青年骨干,一個出國了,另一個做了個體戶,讓人十分痛心。
當二十多年后當國家決定重新上馬大飛機項目時發現,盡管當時“運十”項目技術資料保存完整,但隨著當年參與項目技術人員陸續退休和外流,即使一些還沒有退休和外流的技術人員,由于業務荒廢多年,他們已對“運十”項目技術資料感到陌生。換句話說,由于“運十”項目的中斷下馬與技術團隊的解散,當年“運十”項目技術資料對我們重新上馬大飛機項目幫助不大。這與英國十年停建核潛艇、十年后再重新上馬時的舉步維艱頗為類似。所不同的是,英國只停十年,多少還有補救和挽回余地。而我們“運十”項目一下馬就二十多年,其間完全忽視了對技術人才的培養與保留,長達二十多年大飛機項目斷檔,導致大飛機項目出現巨大的技術人才斷層,完全沒有任何補救和挽回余地,等于“運十”項目所積累的寶貴技術經驗與技術人才基本作廢。當國家重啟大飛機項目時,技術人才斷層使大飛機項目困難重重。
在尖端技術領域,高端技術人才的培養與保留十分重要,即使項目下馬,也要十分注意保留與繼續培養技術人才,否則一旦項目重新上馬,招聘所需高端技術人才將變得十分困難,這是我們應當從中吸取的深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