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3日國務院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標志著對自改革開放以來延續的對外資各項優惠投資政策正式畫上了句號。這種調整從國家層面傳遞了兩個信號,一個是中國已經走出發展資金缺乏的時代,一個是政府把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從外資企業層面而言,如何改變從投資初期著眼于優惠的政策、廉價的資源和勞動力,逐步向適應中國產業調整政策方向、融入本地市場轉變,必然成為外商投資企業下一步對華投資戰略布局的重要考慮因素。對高污染、高能耗和產能過剩行業的外資的限制,對外資逐步向中國中西部地區引導的政策鼓勵,這些因素將引發今后一段時間內外商投資格局的變化。同時,國內逐步完善的企業投資軟環境,也給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針對外企優惠政策將逐步取消
隨著《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文件》)的發布,標志著中國實行多年的無條件“外資優先”時代的終結。
產業方向上,根據《文件》規定,中國對高科技產業、服務業、節能和環保產業的海外投資表示歡迎,但對重污染和高能耗及產能過剩產業的投資則受到限制。
資本投向上,從稅收政策上引導外資產業和投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不再實行區域無差別化的投資鼓勵。早在2007年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會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得稅法》就規定,內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稅率統一為25%。
在內外稅率統一前,兩種企業所得稅適用不同的稅率,外商投資企業的名義稅負是15%,實際稅負是11%;內資企業名義稅負是33%,實際稅負為23%左右。內資企業的稅負是外資企業的兩倍。
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以來為吸引外商投資實施的“兩免三減半”優惠政策,即頭一兩年的所得稅為零,而第三至第五年的所得稅率為15%,也逐步淡出舞臺。
綜合而言,內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競爭平臺趨同,甚至在某些方面政府政策更多的向國內企業傾斜,如政府采購、家電下鄉等。外資企業政策的轉變反映了中國經濟社會生態的變化。
外企好日子到頭的原因
“國進民退”的發展趨勢反映了中國正逐步強化政府對經濟掌控力度,大國企成為主導經濟的主體,與之相對就是民企和外企作用的逐步弱化。同時,對有可能造成對政府不利影響的外企,政府的態度明顯強硬,今年的谷歌撤離事件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國進民退”的經濟大形勢下,在華外國企業的地位在可預見的將來似乎走下坡路的可能性更大,各種限制外資的壁壘也正在以有形或無形的方式出現。
開放初期中國資本短缺的局面不再,無形中也削弱了政府引資的動力:尤其是隨著近年來出口的快速增長,過多的外匯儲備正逐步變成政府的某種負擔。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面臨資本和外匯的雙重缺口,技術和管理經驗也極為匱乏,客觀上對外資存在巨大需求。
此后一些地方政府為在經濟“錦標賽”中拔得頭籌,掀起了一輪又一輪招商引資潮,對外商投資的政策優惠攀比加碼,更助長了對外資極度寬松的經濟環境。外商投資企業出口近年來占中國出口總量的60%左右,快速積累的貿易順差導致貿易摩擦日益嚴重。
產業結構轉型的要求。隨著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高調提出,“符合產業方向”比投資本身更成為政府選擇的要素,“世界工廠”的模式長期而言難以持續。
高污染、高能耗和低勞動力成本難以持續,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勢在必行。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遭受本輪世界金融危機重創,也迫使政府重新反思“出口加工”拉動經濟模式的可持續性。“世界工廠”的產業地位如果繼續,依賴內需拉動經濟的戰略難以實施。同樣,改革開放初期,部分外資利用國內引資心切將大量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轉移到中國,這類投資必然面臨更多政策瓶頸。
外資策略的調整
對外資而言,應該及時調整產業布局,在開拓中國市場和契合中國產業發展政策兩方面找到一個平衡點。《文件》在嚴格限制“兩高一資”和低水平、過剩產能擴張類項目的同時,更強調要“擴大開放領域,鼓勵外資投向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這是符合全球經濟發展趨勢的。在中國產業結構轉型之際,擁有相應領域領先技術的外資企業如果順應國內產業政策導向,相對國內的同類企業,仍然可以搶得市場先機。
對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中西部地區相對于目前外資集聚的東部地區以及中國周邊的其它國家而言,占據一定的優勢。東部地區外資集中,大體占全國的87%。東部地區發展比較快,這樣就出現了土地供應比較緊張、生產成本上升的趨勢,使得它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的比較優勢有所減弱。
而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在土地、能源、勞動力的成本方面還是有優勢的,同時,隨著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這些地方的基礎設施、管理水平、人才素質也會不斷得到提高,具備了更多的承接外商投資,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外商投資的條件。即便同周邊國家比較,在基礎設施,包括能源供應上還是比較好的。印度的基礎設施,無論是公路、鐵路,還是電力供應,相對比較滯后。越南在基礎設施方面和中國的中西部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中國在調整外資政策的同時,也在逐步改善國內市場的投資軟環境,繼續鼓勵外資投資的政策不會改變,這對跨國企業在華的長期經營而言是有利的。
從國際經驗來看,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其他東亞國家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對于外資都經歷了類似的轉變,從最開始的“來者不拒”到后來的“有所選擇”,政策落腳點都是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市場的效率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