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博
(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0)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就不斷地在改造著世界。尤其是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經濟規模空前擴大,物質極大豐富。然而,與此同時,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也在急劇的惡化,資源面臨枯竭,污染日趨嚴重,震驚世界的公害事件頻頻發生……
綠色設計,指借助產品生命周期中與產品相關的各類信息(技術信息、環境協調性信息、經濟信息),利用并行設計等各種先進的設計理論,使設計出的產品具有先進的技術性、良好的環境協調性以及合理的經濟性的一種系統設計方法。綠色設計著眼于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關系,在設計過程的每一個決策中都充分考慮到環境效益,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綠色產品開發,是從對綠色產品的設計開始的,綠色設計是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宗旨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它強調保護自然生態,充分利用資源,以人為本,善待環境。因此,設計師作為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設計家,肩負著重要的使命。而綠色設計的實質就是使產品來自自然,又回歸自然,并在本質上更接近自然。綠色產品的設計,首先要考慮產品原料和能源的無公害和低消耗。現代科技的發展在為人們帶來諸多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隱患。如制造一臺個人電腦需要用700多種化學原料,而這些原料大約有一半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毒素,如果將淘汰的電腦垃圾掩埋在土壤中,這些玻璃中的鉛就會滲透出來,對土壤造成嚴重的污染,而現在采用的方法是將它們進行焚化處理,但在焚化過程中,這些原料將會釋放大量的有害氣體和重金屬,對空氣造成污染,最終形成酸雨。鑒于這種現象,目前許多電腦公司都將注意力集中到產品從使用——廢棄——回收處理的各個環節,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小、或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將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的能耗降至最低。最近,IBM公司宣布,該公司新的流水線中,制造中央處理器的塑料將可以百分之百的回收。提起消滅害蟲,人們馬上就想到施放農藥,噴殺蟲劑,可是當噴出大量的化學藥劑時,不光殺死了害蟲,還污染了環境,并使蔬菜瓜果中殘留大量農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危害。而荷蘭的一家蔬菜公司采用益蟲吃害蟲的構想:在蔬菜溫室大棚內放置一臺探測儀,測出該溫室內的害蟲數量,然后到專門生產益蟲的工廠購買數倍于害蟲的益蟲投入大棚內,害蟲 寡不敵眾,終被益蟲一掃而光。這種絕妙的構想真可謂一舉數得,既減少了污染(不用化學藥劑),又保證了蔬菜瓜果的天然、潔凈,而且還發展了一個相關產業——益蟲生產。
以往工業設計最終目標,是針對產品的基本屬性:即在完成了該產品應達到的技術、功能、工藝以及市場的目標后,傳統的設計目標就算大功告成了。而綠色設計則包含產品從創意構思到制造、使用以及廢棄后回收、再生處理的各個過程,也就是包括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在考慮產品環境屬性的同時,預先考慮防止產品及工藝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并以此作為綠色設計的目標。
在德國,政府立法規定電視制造企業必須回收自己的電視機方能生產,為此,施奈特電子公司不久前研制出了一種“綠色電視機”,其零部件回收率高達90%以上。目前德國30%的商品已成為綠色產品。這得利于該國1977年實施的“藍天使”計劃:對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都符合環保要求,且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無損害的商品,授予“綠色產品”標志。無此標志的商品,在進口時要受到數量和價格上的限制,雖帶有明顯的貿易歧視,卻受到本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認同。而后,西方其他國家甚至包括日本也相繼建立了綠色標志認證制度,以保證消費者能識別產品的環保屬性,從而也激勵企業去生產無公害、低污染的綠色產品。
進入新世紀,工業設計師今天所擔負的使命,比過去任何一個時期都艱辛,他們必須面對許多新問題:要關注產品設計-生產-消費的方法和過程;要有效的利用有限資源和使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產品,以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量;還應從材料的選擇、結構功能、制造過程、包裝方式、儲運方式、產品使用和廢品處理等諸方面,全方位考慮資源利用和環境影響及解決方法。在設計過程中應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使材料和部件能夠循環使用,把產品的性能、質量、成本與環境指數列入同等的設計指標,使更多無污染的綠色產品進入市場。
工業設計從以往單調的機械化造型轉向具有語意化、人性化的造型設計,并力求使造型簡潔,設法減少空間、減少材料的浪費和消耗,使產品能耐久和持續使用,綠色設計不僅需要設計師的理性,更需要新興科學和技術的融入,同時具有廣泛的社會性,綠色設計的推廣不應僅限于設計師本身,更應廣泛深入公眾和消費者。
可持續性產品設計可看成是面向需求與環境的設計管理——在倡導適度消費的原則下,使產品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得到合理的資源配置;優化設計過程,合理利用材料或能源,盡可能減少對環境、人體的負面影響。其重點在于系統分析影響產品生命周期的外部因素。
眾人十分熟悉的“綠色設計”,稱之謂“可持續發展思想在產品設計中的體現”,即主要考慮產品對環境的影響。而我們清楚:在保證與自然協調的同時,絕對要重視起著主導作用的人。可持續發展設計就具備更多的設計重點,是對環境、人體生理、心理的綜合考慮。產品設計師們要把這三點共滲入意識中,用以指導產品的整個并行閉環的系統設計流程。
工業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設計,同其他領域一樣,是一個偉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形成集團化、規模化、程序化的運行機制,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的共同參與。
國家的法律是必要的保證。無論是對于環境保護、資源再生、產品健康性的明令,還是對于處于各個生產階段的企業的法律監督,都會關系到整個工程能否取得真正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企業應建立資源回收是一項可以產生經濟利益的產業的觀念,并有實在的措施開發其潛在的商業價值,使經濟運作成為整個可持續發展系統的長期動力。消費者需理解與支持工程的進行,形成必要的投入既是責任也是受益的文明觀念。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如果不重視環境意識,不考慮產品本身是否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危害,而一味地關心它們的造型是否具有十足的創意,成本能否十足的低廉等等,從長遠的角度看,只會給企業帶來損失,更會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社會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失和災難。綠色產品開發,應該從產品的綠色設計開始。綠色設計的設計理念和方法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宗旨,它強調保護自然生態,充分利用資源,以人為本,善待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預示著“綠色設計”將成為21世紀工業設計的熱點之一。“綠色設計”在現代化的今天,不僅僅是一句時髦的口號,而是切切實實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的事。這對子孫后代,對整個人類社會的貢獻和影響都將是不可估量的。
[1]《綠色設計》劉志峰劉光復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
[2]《綠色設計與綠色制造》劉光復等著機械出版社,2000年
[3]《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著新世紀出版社,2001年
[4]《現代十大設計理念——綠色設計》:許平/潘琳著 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年
[5]《面向信息社會的區域可持續發展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