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朝偉
(遼河油田公司人事處,遼寧 盤錦 124010)
傳統企業管理模式的最大特點是企業的所有者同時就是企業的經營者。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同一,使得所有者能夠直接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全過程進行控制。所有者可能要請一些管理人員作幫手,但這部分人員基本也是在自己的家人或親朋好友中挑選,家族管理的色彩十分濃厚;企業管理缺乏明確的分工,沒有相應的規章制度和完善的管理組織;日常管理工作都是在所有者直接的指揮下進行,經理權限十分有限,主要負責管理日常事務;企業也沒有形成標準化、規范化的管理程度,企業牢牢控制在所有者手中。
所有者同時就是經營管理者,社會對此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種體制會束縛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是一種落后的管理模式。以大企業為標準,傳統企業確實存在管理上的缺陷。但是,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不同,它是小規模生產,管理簡單,管理有利于對生產經營活動實行直接控制,降低產品成本。對于企業而言,所有者同時又是經營管理者能夠產生競爭優勢。我認為只要是企業,這種管理模式是最佳的,最能發揮企業的生產效率,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么在世界范圍內,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都采取這種相同的管理模式。
代理人的代理風險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存,特別是企業產品單一,銷售渠道有限,生產較多依賴于為數不多的幾個固定客戶,這部分客戶的喪失,企業就有可能面臨滅頂之災。為了企業的安全,所有者不可能讓外人直接參與并負責企業的重要事務。保持自己對企業的管理和控制是最為有效也是最安全的做法。企業的所有者管理企業,花費的主要精力不是企業的日常生產管理,而是有關產品的銷售和所需各種生產材料的采購。企業日常生產活動范圍主要局限在企業內部,容易實現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可以利用各種指標考核管理人員的實際業績。所以,凡是生產性的企業,只要所有者能夠把生產管理與企業的銷售和采購合理分開,并保持自己對銷售和采購的有效控制,這類企業在生產管理中使用外來管理人員方面,顯得比較大膽,企業也由于所有者逐步放開對具體生產過程的管理,而有精力加強對產品的銷售和采購的控制以及發展戰略的制訂。
利用管理人員增強企業交易內部化的能力,并逐步通過對企業銷售和采購的控制,是企業規模擴張的通常做法。把原來采購和銷售的工作內部化,由原來的對外業務,變成為企業的內部交易,這樣所有者就能夠對原先需要親自控制的管理工作,通過對外部交易的內部化,交由經理人員負責管理。此時由于企業的外部交易已變成企業的內部交易,投資者就可以利用嚴格的成本指標對經理人員進行有效的監督,并能夠通過有效的制度來監督其生產管理,使企業的所有者有可能聘用經理完成原先需要自己親自負責的管理工作。在擴大規模的企業中,所有者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與其它企業所發生的各種外部交易事務的處理中。
隨著企業的發展,內外部條件的變化,企業原有的管理模式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就會出現相應的改變。這意味著在企業管理模式中不存在一種唯一的普遍適用的標準模式。各企業所面臨的條件不同,具體采用那~種管理模式,我們無法強求。評價一種管理模式的好壞,不是以模式而是以效率為標準,取決于模式是否適應企業的具體情況,是否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只要某一模式對企業發展有利,它就是一種有效的管理形式。管理模式的選擇,要根據每一企業的具體情況,沒有必要要求企業一律采取所謂先進的管理模式以及相應的組織結構。
管理創新既可以是管理模式的創新,也可以指具體管理方式的創新。因此,企業管理創新,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隨著情況的變化,企業由一種管理模式轉變成另一種管理模式,我國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及其相應的企業治理結構的建立就屬于這種情況;另一是維持原有管理模式下,改變其具體管理方式。通常,一旦管理模式發生變化,企業具體管理方式也隨之改變。但是,企業具體管理方式的變化卻可以在原有管理模式下進行。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下實現管理創新,是企業不斷根據條件的變化對管理體制所進行的局部調整。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這種情況時常出現。而管理模式的變化,是企業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不進行管理模式的改變,就無法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
目前國內存在一種不正確的看法,對企業的管理模式問題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沒有考慮中小企業的自身特點,認為我國十分流行的所有者和經營者同一的企業治理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需要進行制度創新,主張“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應成為我國中小企業體制創新的方向。當然,我國的中小企業確實存在管理方面的問題。但是,這不等于傳統管理模式不適應現代社會,我認為更大的可能是具體管理方式和所使用的手段落后于時代。傳統管理模式是否合適,要看它是否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是否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對中小企業而言,所有者與經營者同一的管理模式,不能成為其落后的評判依據;同樣,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分離,也不能成為企業管理體制先進的標準。市場經濟中,企業所采取的管理模式和具體管理方式,都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出于降低成本的考慮。如果某一種模式和具體方式成本較高,使企業競爭力下降,那它就要被企業所拋棄。所以,中小企業管理創新,也要從有利于增強企業競爭力的實際情況出發,合理設計自己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在管理模式、管理組織、管理方法上不斷創新。
由于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復雜性,企業管理模式和具體的管理方式,都要根據企業內部和外在各種復雜因素做出自己的選擇,外人難以插手。家族式的兩權合一的管理在國內一些知名企業中的失敗,導致不少人對這種管理模式的懷疑。但我認為這些失敗并不是兩權合一模式的失敗,它們的失敗主要是當企業規模擴大后,沒有及時實現管理體制的創新,或者在管理體制的轉型過程中,決策失誤,特別是銷售管理失控,致使企業陷入危機。三株集團、沈陽飛龍。巨人集團當年何等風光,但企業規模快速擴張之后,原有的管理無法適應擴大了的企業規模。他們的失敗,在于大企業中機械地運用適合中小企業的管理模式,在企業的規模由中小型向大型轉化過程中,沒有對原來只適合中小型企業的管理體制進行合理改造,特別是在管理體制的轉型過程,所有者對營銷系統直接控制的特點又沒有得到較好的延續和繼承,在中國這樣特殊的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的營銷組織又不夠完善,新的營銷體系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結束語:所以,在管理模式的選擇上,只要是企業,其兩權合一的管理模式將是一種常態,只要企業規模沒有擴大,所有者能夠勝任管理,沒有必要要求企業改變現有的管理模式。但是,模式不變,企業具體的管理方式卻要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賦予新的內容。企業的管理創新重點不是放在建立新模式、完善企業組織機構上,而是要放在加強所有者對企業的直接控制和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上,使企業更能適應現代市場競爭的要求。我國目前中小企業管理所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所有者自身素質較低,觀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二是企業管理手段落后,影響企業辦公效率。所以,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實現其管理上的創新,應該從所有者和管理方法等方面人手。
為此,在提高所有者文化素質的同時,還要積極發展社會咨詢服務,向企業提供管理咨詢,幫助他們解決經營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管理問題。在維持傳統管理模式的條件下,利用社會力量參與管理,賦予傳統管理模式以現代內容。管理方式的創新是指企業的管理方式必須符合社會潮流。總之,可以在傳統管理模式的框架內,賦予新的管理內容,從而加快企業現代化進程,使其融入現代主流經濟,實現企業品質的全面提升,推動企業的健康發展。
[1]林峰.中國企業管理文化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05-01.
[2]顏寧.企業管理創新問題研究.貴州大學,200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