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現狀
(一)資金互助組織發展快、覆蓋面廣,組織類型多樣化
至2009年末,安徽省共設立資金互助組織1680家,股金總額11454.79萬元;機構覆蓋14個地市,其中安慶市639家。六安市444家。資金互助組織主要包括三類:第一類是銀監會審批設立并在工商管理部門登記的農村資金互助社,全省僅有太湖縣小池鎮銀燕農村資金互助社于2010年3月獲銀監會批準籌建;第二類是在相關部門登記注冊但沒有金融牌照的資金互助組織,其中在工商管理部門登記注冊116家,由國務院扶貧辦和財政部門試點設立、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911家,在其他部門登記注冊12家;第三類是未登記注冊的資金互助組織640家。
(二)資金互助組織多以財政、扶貧資金發起設立,個體農戶和農村小企業自愿入股
互助組織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財政資金、扶貧資金、個體農戶人股資金、農村小企業入股資金和捐贈資金。至2009年末,安徽省互助組織資金規模達15929.77萬元;其中,個體農民入股、財政資金、扶貧資金分別占46.33%、28.89%和23.44%。互助組織資金來源中,單個農戶或農村小企業入股金額最低為50元,最高為50000元。馬鞍山市資金互助組織每個“入互”農戶投入500元,縣、鄉(鎮)財政給予300元/戶、200元/戶資金配套,市財政給予500元/戶補助資金;涇縣資金互助組織每個“入互”農戶自愿繳納股金200元,縣扶貧局、財政局提供1000元/戶資金配套。
二、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優勢分析
資金互助組織服務農村金融薄弱環節,部分彌補了金融體系信貸資源配置的不足,對滿足農民金融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經營機制靈活,資金利用率高
資金互助組織立足于熟人社會,服務對象限于人股的社員,具有強烈的地緣、血緣、親緣關系特征,監督成本較低,有利于克服信息不對稱,緩解了對業務不確定性和契約不完全的擔憂,抑制了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貸款方便、迅速。2009年,安徽省資金互助組織累計發放貸款25002筆,金額13783.26萬元;年末貸款余額9533.1萬元,貸款余額占股金總額的比例達83.22%,貸款投放集中于“三農”領域,服務對象以個體農戶為主,主要用于種植、養殖、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機器具購買等。2009年末,安徽省資金互助組織的“三農”貸款余額占比95.7%,其中農業生產類貸款占89.9%。調查顯示,農戶單筆貸款平均金額為723.5元,最高金額為28萬元,最低金額為500元。
(二)貸款期限靈活,利率上浮幅度不大
2009年末,安徽省資金互助組織聯保貸款、信用貸款余額占比分別為70.99%和27.15%。貸款期限靈活,以短期為主。調查顯示,3個月以內貸款余額占2.55%,3-6個月貸款余額占36.2%,6-12個月貸款余額占54.14%,1年以上的貸款余額僅占7.11%。貸款利率執行差別化程度較大,綜合利率價格總體不高。資金互助組織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達7.69%,最低為2.4%,最高為21%,在同檔次基準利率3倍以內貸款占比達96.12%。
(三)有效引導民間借貸方向,維護了農村金融市場秩序
2009年末,安徽省資金互助組織不良貸款余額186.23萬元,占貸款余額的比重為1.95%。資金互助組織遵循“立足三農、穩健經營、互助為主、盈利為輔”的原則,以社會效益為主。經濟效益上實現保本微利。2009年。全省資金互助組織實現利潤287.52萬元,資金利潤率為1.8%。利潤分配主要用于追加股本金、社員分紅和公益事業;其中,追加股本金額占32.67%。資金互助組織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農民的負債與信用意識,改善了農村的金融生態,有效引導民間借貸方向,排擠了高利貸的市場空間,維護了農村金融市場秩序。
三、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中的困境
(一)內部經營管理機制建設問題
1 組織機構和決策體系不完善。多數資金互助組織建立了社員代表大會、監事會、理事會制度,但操作性不強,其設立、運營與《公司法》規定的公司資本制與內部治理制度差距較大,無法保障資金互助組織金融活動的健康開展。資金互助組織與地方政府、村委會職權關系不清,其經營自主權受到限制。多數資金互助組織在章程中對地方政府、村委會的角色進行了定位,以避免可能的行政干預,但地方政府部門、村委會對資金互助組織的運行仍發揮較大作用,如提供辦公場所、兼任管理人員、管理賬務等。
2 財務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較弱。多數資金互助組織尚未建立信貸管理基本制度、風險控制制度、財務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加之整體人員業務素質偏低,風險控制能力較弱,經營風險隱患較大,部分資金互助組織沒有財務報表,貸款審批、發放、回收均由資金管理小組組長一人經辦,無復核監督程序:部分資金互助組織委托鄉鎮財政所會計人員代為管理賬務。
3 調動農戶參與積極性的利益激勵機制缺失,農戶參加資金互助組織,希望享受到便利金融服務,同時也期待能從中獲取效益分紅。但銀監會發布的《農村資金互助社示范章程》要求。“本社向社員分配紅利的比例原則上不超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這種規定與農戶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利益訴求相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農戶參與的積極性。
(二)經營合規性問題
1 股金管理不規范。部分地區資金互助組織存在存款化股金,規定了投資期限和利息;少數資金互助組織未向社員發放股金證,股金由鄉鎮財政所托管;少數資金互助組織存在一股獨大現象。
2 部分資金互助組織貸款用途與互助性質偏離。部分資金互助組織由財政、扶貧資金發起設立,互助資金產權不清。社員將互助資金視為救濟金,借入并長期占有,資金沉淀在農戶手中停止流動,可借貸資金規模縮小。
3 提高存款利率,吸收社員存款。《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規定,經銀監部門批準設立的農村資金互助社可以吸收社員存款作為資金來源,但轄區部分資金互助組織以高于銀行基準利率吸收社員存款,可能影響地方金融秩序。
(三)可持續發展問題
1 資金來源有限與規模控制困境,資金互助組織的制度優勢在于其規模適度與信息對稱,但融資渠道狹窄可能影響其可持續發展:互助組織資金來源過于依賴財政資金和扶貧資金,缺乏可持續的外部流動性支持機制。2009年末,安徽省互助組織平均資金規模僅為9.48萬元,平均庫存資金余額為2.4萬元。
2 面臨的信用風險較大。農業弱質性決定了其生產經營對自然條件及生產環境存在較強的依賴性,生產面臨較大的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風險;同時,大多數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生產狀況使其對市場價格變化等信息缺乏了解,易造成生產盲目性損失,影響貸款正常歸還。2009年末,安徽省資金互助組織風險準備金余額僅為150.22萬元,6成以上的資金互助組織未計提風險準備金。
(四)市場定位與合法性問題
2007年,銀監會出臺《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對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設立標準、組織機構、經營管理、風險管理等進行規范。但由于設立門檻過高、風險管理標準過嚴,農村資金互助社批準籌建工作進展緩慢。按照工商管理部門的登記注冊要求,業務范圍涉及資金互助的資金互助組織必須先由銀監部門審批同意,獲得經營金融業務許可證方能予以登記注冊。2009年末,安徽省資金互助組織中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僅占6.96%,未登記注冊的占38.1%。
(五)有效監管問題
資金互助組織機構類型多樣化,發起或設立方式多有不同。登記注冊資金互助組織的外部管理涉及工商、農業、財政、民政等部門,管理內容多限于資金使用的合規性,監管形式多為備案式或不定期的現場檢查:未登記注冊的資金互助組織主要是自我約束和發展,外部管理主體缺失。在實際工作職責定位、人員配置等方面,外部監管主體與承擔市場監管、風險防范與處置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池州市資金互助組織章程由縣財政局或縣扶貧辦制定,并承擔業務監管職能,監管力度、監管效果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管理部門相關人員的個人認知和實時把握。六安市資金互助組織的外部管理涉及縣(區)財政局、扶貧辦、鄉鎮政府、鄉鎮財政所、村委會、村民代表大會等,專業化監管機制缺失,外部監管有效水平較低。
四、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對策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資金互助組織的法律地位和市場定位
資金互助組織作為正規金融的補充,根據其發展模式、機構類型、地區農村經濟條件等因素,有選擇性地改造成擁有金融牌照的社區互助性銀行業金融機構。多數資金互助組織應定位為政府引導下的非盈利性互助合作組織,納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范疇,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規定,在工商部門登記,取得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資格;或在民政部門登記,取得民辦非企業法人資格。資金互助組織應堅持“互助性、社區性、民主性、群眾性、服務性”原則,以農民為主體,以村落為邊界,業務范圍僅限于社員;建立基于地緣、血緣關系和村落小農經濟基礎的資金互助組織,以保障社員之間信任和信息對稱。
(二)引導資金互助組織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健全運行機制
首先是完善資金互助組織法人治理結構。妥善處理資金互助組織與地方政府、村委會的關系,建立健全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制度,形成各負其責、相互制衡的組織架構與決策體系。其次應合理控制資金互助組織的范圍和規模。單個資金互助組織的資金融通范圍應控制在行政村范圍內,資金規模原則上不得超過50萬元,單個社員貸款余額不得超過5萬元,資金互助組織之間不得拆借資金。三是進一步增強資金互助組織服務“三農”功能。資金互助組織的目標市場主要是小額農業信貸。用于支持農業生產的貸款余額占比應高于70%。四是逐步規范資金互助組織的利潤分配。在資金互助組織設立初期,允許社員出資獲取較高的資金利潤率和分配比率,以調動社員的入股積極性。
(三)強化合規經營,提高風險防控水平
首先是規范資金互助組織資金籌集。資金互助組織社員繳納股金須以貨幣出資,不得以實物、貸款或其他方式入股;社員持有股金可轉讓、繼承和贈與,但理事、監事持有的股金在任職期限內不得轉讓:資金互助組織資金籌集可根據社員資金需求情況1年內吸納1—2次,避免常年吸儲。其次是規范資金投放程序和利率。建立健全貸款申請、論證、審批、擔保制度,做到放前調查、放時審查、放后檢查、逾期追查;貸款利率在人民銀行貸款基準利率的基礎上,堅持非盈利性原則,充分考慮社員的經濟承受能力,適當下浮利率水平,三是嚴格防控風險。互助資金投放應堅持小額、短期原則,單個農戶的貸款余額控制在其入股資金的5倍以內;完善社員聯保制度,社員貸款逾期可用擔保者的股金抵還。
(四)構建分層監管體系,促進資金互助組織健康有序發展
資金互助組織外部監管應遵循分類監管、分層監管的原則,避免多重監管或監管缺失,造成資金互助組織盲目發展,提高監管效率。經銀監部門批準并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資金互助組織,屬于社區互助銀行業金融機構,由銀監部門按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指標體系對其進行日常監管;在相關部門登記注冊但未經銀監部門批準的組織,工商、民政等部門負責審批、登記,農經部門進行業務指導、適度風險提示和監控;尚未登記注冊的資金互助組織,在正規化改造過程中,由鄉鎮政府、村委會對其資金賬戶的會計核算、撥付和到期貸款償還等進行監督,做到支持不包辦、引導不干預。
(五)建立外部資金支持機制與風險補償機制,增強資金互助組織持續發展能力
外部資金支持方面,資金互助組織設立初期,地方財政按社員繳納股金總額的一定比例給予補貼,使其具備設立和運轉的基本條件,并在資金互助組織運行過程中動態調整配套資金規模;比照《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允許已登記注冊的資金互助組織向銀行或農村信用社融入資金,并由地方財政提供貼息。風險補償與轉嫁機制方面。地方財政或扶貧資金設立風險保障基金,以獎代補方式動態注入資金、補充風險準備金:按照“資金互助組織+農戶+保險公司”模式,開辦資金互助組織放款、農戶承貸、保險公司擔保的貸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