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就是要通過“農民市民化”,讓農民和市民平等共享現代化成果,即讓農民能象城里人一樣,收入不斷增加,生活不斷改善,享受現代文明,全面提高自身素質。這涉及到空間政策的選擇,空間政策的選擇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農民進城,即直接變農民為市民;二是“農村城市化”。進而“農民市民化”。前者是一個顯性城市化問題,容易理解并實際上得到了高度重視:后者是一個隱性城市化問題,至少目前尚未受到足夠關注。所謂隱性城市化,是指因各種原因進不了城或不愿進城的廣大農村人口,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等也要“城市化”。這對一個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來說,尤其重要。“農村城市化”進而“農民市民化”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來講,主要涉及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和農民生活方式的變革。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實質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問題;農民生活方式的變革,與其居住和生活條件有關。改善農民居住和生活條件,需要兩個前提:一是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二是農居方式的改變,即人口的適度集中,前者除發展現代農業之外,有賴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限于篇幅,本文對此存而不論。后者則有必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依據全國2749個村莊調查提供的資料。農村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村莊道路狀況差、飲水困難、公共文化薄弱、文化設施普遍較差、農村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社會保障堪憂、醫療資源嚴重缺乏、教學質量問題嚴重。人口流動的研究成果表明,經濟發展特別是城市化達到一定水平后,人口的流動不完全是生產問題,還是生活問題;不完全是尋求就業崗位問題,還是尋求生活環境問題。顯然。只要能夠實現“農村城市化”,有效改善農村居住和生活條件,那么農村和處于農村地區的城鎮不僅可以留住農村的人力資本,而且也可以吸引城里人住到農村,以其人力資本在農村開發出新的發展項目,成為提高農村發展能力的基礎條件,有助于最終縮小并克服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戰略目標。
一、創建新型農居小區:“農民市民化”的路徑之一
改善農村的生活和居住條件,就需要在農村進行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的建設。具體地說,要給農村集中供水、供電、供氣、通路、通電話、通電視、通網絡,要在農村辦學校、辦醫院。這正是在統籌城鄉發展、建設新農村和推進城鄉一體化時,中央強調要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入農村、擴大公共財政陽光照耀農村范圍的理論根據所在。
傳統農村布局的最大特點,是由農業的自然性所決定的生產的平面性和人居的分散性。如寧夏,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公里,人口600多萬,其中占總人口50%以上的農村人口分散在300多個鄉鎮、2600多個行政村和超過1萬個的自然村中(因每個行政村實際上包括若干個人口并不聚落在一起的自然村)。而在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方面。我們傳統的做法是依據“地理空間普遍繁榮”的理念,搞各種各樣的“村村通”、“村村有”工程,將稀缺的建設資源像撤胡椒面似地撒向農村各個角落。實踐證明,這種方式下,基礎設施既建不全,也做不好,并且不具有可持續性。其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不僅在于忽視了資源有限性這一前提,更重要的是忽視了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經濟特性,即資源的集中。這種實際過程中資源的分散使用與基于經濟規律的資源集中之間的悖論,是制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發展滯后從而造成城鄉差距拉大的“硬傷”。因此,在新形勢下,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必須轉變觀念,更改思路,調整“地理空間普遍繁榮”的理念,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樹立“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人的幸福而非地理空間的普遍繁榮”的理念,遵循“按照可持續擴大盈利空間格局的要求提供生產要素”的規律來調整既有的農村空間格爵——實行人口適度集中,創建新型農居小區。
人口適度集中有利于低成本、大規模地進行農村道路、電力、廣播、電視、電信、給排水、互聯網、供氣、供熱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低成本地推進農村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有利于低成本地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發展商貿、餐飲、郵電、通信、文娛、金融、體育、物業、修理、保安、信息、運輸等為群眾生產生活服務的產業,繁榮農村經濟:有利于擴大農民消費范圍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社會化程度,打破傳統聚落方式的封閉性、血緣性、宗旅性乃至宗教性樊籬,擴大人們社會交往的范圍,改進人們交往的方式,從而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現代意識:有利于留住如教師、醫生、各種能工巧匠等人才,并為其發揮作用提供良好的條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村民自治質量:有利于營造競爭的環境,激發人們積極向上的意識;等等。
實行農村人口適度集中的具體方式就是創建新型農居小區(村莊集中)。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2008年8月25日審議通過了《關于推進農村居民適度集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根據《意見》的遠景規劃,寧夏回族自治區1.3萬余個村的91萬戶農村居民將按照一定的規模,適度集中到環境優美、發展潛力大的新農村。推進農村居民適度集中居住,其實已貫穿在近幾年寧夏塞上農民新居和危房危窯改造兩項重大工程中,與之一脈相承。今后寧夏將優先實施中心村學校、衛生室、文化室、商貿網點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加快集中居住區水、電、路、氣、信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集中居住區的吸引力,促進附近農民向規劃的中心村集中居住。按照“小村合并、大村擴容”的思路,在鄉鎮轄區內,突破村級區劃界限,加快對生態和生存條件惡劣、人口稀少的自然村撤并,向附近的中心村集中。按照“靠城、沿路、近水”的原則規劃布局,推進農村民居向城郊鎮區、河谷川道、公路沿線集中。
二、實現權利均等:“農民市民化”的路徑之二
首先,取消城鄉有別的一切歧視性政策,使農民與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政策和機會。如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與在城市就業享受平等的權利:農民及其子弟入學及選擇學校享受與城市人平等的權利;農民與城市人享受平等衛生醫療的資源;各種社會保障不只是提供給城市人,也應提供給農村人等。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2008年以來,實行城鄉教育一體化管理,統一了城鄉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實施了城鄉聯校行動和教師輪崗制度,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8.01%;成立了農村環衛保潔隊伍和2個農村城管執法隊,將條件成熟的一站村、龍泉村、興民村納入城市環衛管理范圍,將興民村路燈全部納入城市公共照明智能化系統;樹立“用市民的思路培訓農民”的理念。對失地農民和富余勞動力有針對性地加大培訓力度,使農民逐步轉變為產業工人,進而向市民轉變。
其次,取消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從而使城鄉居民在城市和農村的流動和居住不受戶籍的限制。農民居住在城市,城市職工居住在農村完全取決于各自的選擇。逐步取消農業和非農業的戶口性質劃分,實行一元化戶口登記制度,真正把農民轉變成居民、把農村轉變為社區,促使廣大農民“脫胎換骨”。
再次,建立類似于日本、韓國等國的“農會”和“農協”的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農民合作組織是為農戶提供流通和金融服務的合作組織,如信貸合作社、流通合作社等。農戶參與合作組織,可以克服農戶因分散而產生的市場不平等地位,提高討價還價的談判能力,克服農戶人力資本存量較少、市場知識不足的缺陷,抗衡經濟領域各環節“歧視性”價格,避免中間商的盤剝。
三、結論
自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今后一個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根本要求”,并明確了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具體任務后,理論界掀起了調查研究的熱潮,各級政府也都開始制定并實施了本地區城鄉一體化的具體目標、任務與措施。2008年寧夏自治區黨委、政府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確定了石嘴山市和興慶區、金風區、西夏區、沙坡頭區、原州區、青銅峽市、賀蘭縣、鹽池縣為城鄉一體化的試點地區,鼓勵各地積極進行探索。一年多來,這些試點地區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積累了一些經驗,理論聯系實際,本文贊同“城鄉一體化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去屈就鄉村,而是將鄉村的地位加以提高,使城鄉在同等地位上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縮小城鄉差距”的觀點。只有通過“農村城市化”,改變農民的居住和生活條件,帶動“農民市民化”,才能既緩解城市的巨大壓力。又有利于促進城市各種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加快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因此,在現階段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的建設力度,實現城鄉居民權利均等是當前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