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灌溉農業區歷史悠久,是甘肅省重要農業區之一,是我國西北內陸著名的灌溉農業區,也是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經濟作物集中產區。河西走廊的特色農業發展對甘肅農業發展乃至“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河西走廊特色農產品發展現狀
河西走廊提供了甘肅省2/3以上的商品糧、絕大部分棉花及甜菜、2/5以上的油料和瓜果蔬菜。經過多年發展,河西走廊現已建成全國最大的雜交玉米制種基地,對外制種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1。2008年雜交玉米制種生產基地達到150萬畝,年產種量6億公斤。占全國用種量的60%左右。河西走廊還建成了15萬畝的瓜菜、花卉對外制種基地和5萬畝雜交油菜種子基地,年產種量400萬公斤。
同時,河西走廊也是我國生產啤酒大麥、啤酒花、釀造葡萄酒原料的最佳區域之一。現已建成10萬畝啤酒大麥種子基地。2007年,啤酒大麥種植面積146萬畝,總產57萬噸,麥芽實際年產量近60萬噸,占有國內麥芽市場35%左右的份額。
此外,河西走廊現代農業種植規模也在逐步擴張,出現了辣椒、洋蔥等為主的新品種特色農產品。河西走廊的辣椒以及洋蔥的產量自2000年以來急劇增加。且品質良好,數量巨大。酒泉地區2007年的種植面積達到7萬畝,總產量40萬噸左右,成為中國洋蔥種植最集中、單產和總產最高的地區。
得益于優越的地理環境,河西走廊的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增長較快,但由于銷售存在問題,當地農民從中得到的收益有限,農民增收仍舊比較緩慢。特色農產品銷售不暢的原因很多,其中特色農產品供求信息的不對稱,嚴重阻礙了河西走廊特色農產品的發展。
二、河西走廊特色農產品供求信息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專業的終端信息發布組織
農民由于知識能力的限制以及農村信息傳遞條件的限制,收集信息的成本和難度都比較大,使得特色農產品終端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非常嚴重,進一步加劇了特色農產品的市場風險。河西走廊由于歷史性原因以及經濟條件的限制,農村信息傳遞條件非常落后,專業特色農產品終端信息發布組織極為缺乏,每年由于缺乏相關信息而給農民造成巨額損失的事例隨處可見。譬如,2007年河西走廊大批優質洋蔥積壓變質,給農戶造成巨大損失。
(二)缺乏信息服務平臺
現有的農業網站和特色農產品交易平臺多側重于流通環節的信息提供,缺乏面向廣義的生產者和最終消費者的信息,使供需之間的信息流通不暢,從而導致整個特色農產品供應鏈中信息鏈是阻斷的,上下游的信息不能順暢地到達對方,給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一方面,由于信息平臺的缺乏,使農業生產者不能共享來自于消費者的真實需求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特色農產品終端市場信息服務平臺,使消費者沒有一個渠道將他們關于特色農產品的價格、質量等的信息進行反饋,讓消費者的需求無法得到體現,從而影響消費者的滿意度。
(三)缺少專業化組織
目前,盡管河西走廊特色農產品信息發布渠道眾多。但缺乏對信息采集、分析和發布的專業化的服務組織,導致信息失真。一是當地各信息發布主體之間缺乏統一和協調,缺乏一個專業化的服務組織來對信息進行統一管理,導致數據不一致,造成農民決策困難。二是信息發布的目的性不強,當地農民急需的信息非常缺乏,即便發布的信息也不能及時有效對接。還有,在信息發布過程中信息采集思路混亂,信息發布渠道不暢。
(四)缺乏信息管理機制
一方面,農民受知識能力和農村信息傳遞條件的限制,信息獲取的能力比較差:另一方面,消費者不可能具備所有特色農產品的知識,購買之前必須要進行信息搜尋,有些特色農產品安全質量信息甚至搜尋不到。這使作為特色農產品市場中的兩大主要主體——農民和消費者在關鍵信息的獲取上將呈現出高成本。信息搜尋的高成本將影響農民和消費者對信息的搜尋,使其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美國在農業信息管理上,從信息資源采集到發布都進行立法管理,并不斷完善這種體系。我國目前僅對信息需求方與發布方進行一種宏觀的、粗放式的管理,至于甘肅乃至河西走廊地區,信息管理機制就更為落后。
三、完善特色農產品供求信息的對策措施
(一)加強制度建設
美國在農業信息管理上從信息資源采集到發布都進行立法管理,并不斷完善這種體系。我國目前還沒有介入到信息對接領域。僅對信息需求方與發布方進行一種宏觀的、粗放式的管理。我國地方政府應以立法的形式嚴格規定特色農產品終端市場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發布等管理工作。一是明確管理機構,專門負責組織和協調特色農產品市場信息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工作。二是組建信息服務隊伍,向消費者傳遞安全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信息。三是明確信息公開、采集、分析與發布管理辦法,及時將特色農產品市場信息傳遞到農民手中。
(二)制定信息的標準與規范
對買方信息、賣方信息、服務組織信息、產品信息和交易信息可采用特色農產品的產品分類和特色農產品的信息內容屬性相結合的分類標準方案來標準化。具體的分類標準按照國家標準執行;如果沒有國家標準,則參照使用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信息的內容屬性分類標準可根據國際通用的商品編碼與條碼標識體系對產品的來源及屬性特征進行定義,通過標準碼可以實現對特色農產品的追溯,并與國際市場特色農產品標準對接。對服務信息、政府的監管與指導等不適合標準化的信息,可采取規范化的方式來處理。
河西走廊的特色農產品品質和產量均處于全國上等水平,尤其以瓜果以及洋蔥為首的特色農產品已經銷售全國,部分出口其他亞洲國家。因而應通過國際化的編碼,為河西走廊的特色農產品加強自身實力,增強貿易優勢。
(三)建設市場信息服務平臺
根據信息對接流程,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手段,建設雙向或多向傳播渠道的終端市場信息對接平臺。平臺的網絡結構主要分為:信息采集和上傳、信息傳輸、信息儲存和處理、信息發布和利用。信息采集的終端設備有移動終端和固定終端;信息的傳輸充分利用了Internet、電話網、電視網三網合一的優勢,最大程度保障信息的高效傳輸;信息經過儲存和分析處理之后形成準確、權威的標準化信息;信息的發布和利用可以借助信息采集終端下行反饋及郵寄、email、報刊雜志、特色農產品目錄等多種方式。在信息化條件下,使信息出現在種植戶的身邊,通過全國性以及國際化的信息的采集,使信息更快地到達生產者手中。進行合理決策。
(四)加大政府財政支持
特色農產品信息服務屬公共服務,是一項長期和持久性的工作,需要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基礎設施的搭建和維護需較大的資金投入,主要是系統平臺的建設和維護、采集和發布終端的購買和維護、傳輸網絡租賃費用等硬件投入;另一方面,特色農產品信息的采集、審核、分析和發布等各環節產生的各種長期費用。美國的農業部及其所屬機構的工作人員都屬于公務員編制,工作經費都由財政支持。西部大開發以及其他國家政策對西部農業的發展進行了巨大的投入,通過財政支持建設地方性的信息供求機制,由政府以及其他民間組織來進行信息的區域化傳播。河西走廊由于地處內陸,政府財政支持就顯得尤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