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姜文的兩部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和《太陽照常升起》都傳達出相似的命題,即人性。并且它們都帶有強烈的姜氏表現手法,不論是光線影調、音樂音響,抑或是鏡頭運動,都有這種明顯的印記。《太陽照常升起》延續了《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某些元素:類似的道具使用、超現實畫面、黑色幽默、轉場手法相同、場景類似、家庭關懷的缺失等。
關鍵詞:姜文;夢;太陽
從《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到《太陽照常升起》(2007),單從片名來看,姜文對“太陽”似乎情有獨鐘。他在那個閃耀著紅色光芒的時空里成長,帶著自己燦爛陽光的記憶造夢。兩部電影均改編自文學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根據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自編自導的處女作,《太陽照常升起》根據葉彌的短篇小說《天鵝絨》改編而成。這兩部片子在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都加入了導演自己的經歷、想法乃至夢幻的構思,使得影片本身味道獨特,需要細細品鑒。
一、類似的命題:人性
《陽光燦爛的日子》和《太陽照常升起》傳達出了類似的命題:人性。人具有區別于動物的某種本性,這種本性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這就是“人性”。
《陽光燦爛的日子》以文革為背景,講述了70年代中期“空城”北京中一群失去父母管制的“大院孩子”在面對青春、愛情、友情、自我夢想追逐的困惑時所做出的反應的故事。那個時候部隊大院的孩子團隊意識很強,在發生傻子被欺負事件后馬小軍、劉憶苦這幫孩子去找“六條”的孩子算賬。面對米蘭的“移情別戀”馬小軍受不了,他要讓米蘭記著他,他沖動地跑到米蘭家想要強暴她。在那個性壓抑、青春萌動的時期,馬小軍的這一舉動并不會讓觀眾失落。
《太陽照常升起》注明了1976年這樣的字樣,但用姜文的話來說“放在哪個年代哪個地方都可以”。片中有著文革時期的一種氣氛,在這樣的氣氛中人性也面臨著種種考驗。影片中對苦守愛情的瘋媽、性壓抑的食堂女以及醫院的齙牙女、無法面對一個黑白不分的社會而選擇自殺的梁老師的人物刻畫,都是導演對文革期間的人性寫照。
二、故事呈現的類似
(一)記憶的混亂出錯
“慢著,我的記憶好像出了毛病,事實和幻覺又攪到了一塊兒……”,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記憶會偏離現實,在馬小軍和劉憶苦的生日聚會上,馬小軍故意擠兌米蘭和劉憶苦發生沖突,兩人互甩耳光后馬小軍拿起桌上的酒瓶叉向劉憶苦的腹部。這是導演和我們開了個玩笑,這又是記憶的出軌。“說真話的愿望有多么強烈,受到的干擾就有多么大,我悲哀的發現根本就無法還原真實。”《太陽照常升起》中的記憶是故事主人公自己強制性的改編。“不怕記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
兩部影片都和記憶有關,一個是集體成長中的青春記憶,一個是關于個人情感發展的記憶。都是記憶衍生而來的故事,這其中就會有記憶的混淆模糊。
(二)姜氏表現手法
姜文的電影不管在影片的色彩、音樂、表現手法上,還是鏡頭運用上都有著很強烈的個人風格:飽滿濃溢的色彩、強烈運動的鏡頭、恣意的想象、冷不提防的幽默、夸張超現實的表現手法。
1.光線影調
《陽光燦爛的日子》整體基調明亮溫暖,呈現出一種暖色調,太陽明亮但不刺眼,溫暖而不頹廢,這就是青春的顏色。夜晚的場景也表現得曖昧溫情。《太陽照常升起》中的色彩更是浪漫熱情,張揚著色彩的爪子,每個鏡頭都像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姜文在一次采訪中說,“……我發現自己的夢是有顏色的。不但有顏色,而且夢里的顏色更絢麗。我不能說它多彩,那種顏色是生活中不常見的,但是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無論它的質感還是明亮程度,它本身的光線。這件事堅定了我要
找到類似夢里堅定顏色的感覺”。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部彌漫著夢的氣息的影片。
2.音樂音響
音樂是電影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音樂或輔助敘事或抒情。《陽光燦爛的日子》中一群孩子打架時背景音樂是《國際歌》,幽默諷刺。整部電影中的音樂,是以意大利作曲家馬斯卡尼的歌劇《鄉村騎士》中的旋律和蘇聯、朝鮮歌曲構成,是為一大特色。
縱使《太陽照常升起》看起來不是那么好懂,可音樂都能聽懂。著名作曲家久石讓為電影配樂,更為這部夢幻瑰麗的片子畫上了濃重的一筆。用久石讓的話說:“所有音樂都是沒有語言的,是哼唱的旋律,充滿了奇幻的風情。整體曲風像天上的畫面一樣空靈,聽起來仿如洞穿心底的一縷情緒。”片頭音樂有著異域的神秘。追逐中歡快緊張,尋找中加入鼓點烘托情節,狩獵進行曲的段落有《鬼子來了》中軍隊進行曲的感覺。片尾大氣恢弘、鼓樂齊鳴。除了配樂,歌曲更是精彩出眾。梁老師演唱的《美麗的梭羅河》憂愁浪漫,狂歡時的新疆民歌《黑眼睛的姑娘》民族色彩鮮明。兩部影片音樂運用多而雜,卻協調統一,并且和時代背景有著很深的聯系。
3.鏡頭運動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大量的運動鏡頭體現出青春的沖動與激情。《太陽照常升起》節奏明快,基本上也是運動鏡頭居多,開頭鏡頭切換較快,通過節奏的明快吸引觀眾。瘋媽瘋跑上樹這一段鏡頭運動感強,配著快節奏的音樂使畫面輕快跳動還帶有些幽默。結尾處老唐在新疆結婚的片段,人們載歌載舞把酒狂歡,把明快的節奏推向高潮,快速的切換運動展現出人們狂歡慶祝的場景,觀眾很容易體會到影片中人們愉快的心情。在運動中時不時插上舒緩的段落使影片整體張弛有度、特色鮮明。
三、“捕風捉影”
《太陽照常升起》有著《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影子,影子微弱但還是有跡可循。
(一)類似的道具使用
對火車的藝術處理。《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的姥爺在文革中飽受皮肉之苦,在精神折磨后選擇自殺,馬小軍隨父母坐著火車回老家。火車冒著渾濁的大黑煙奔跑在落寞昏暗的夕陽下。在《太陽照常升起》中也出現了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火車。在姜文電影中火車不單是一個道具,也是被藝術處理后的形象。姜文曾說過,“觀眾看電影需要賞心悅目漂亮的東西,火車對我來說是令我激動的。鋼鐵的東西,能夠迅速奔跑,很純潔肥美的那種煙霧噴射出來,它的聲音驚天動地,讓你的心加速的感覺,而且造型漂亮”。火車成為《太陽照常升起》這部影片中表現夢最強烈的部分。有人在火車里打乒乓球、做飯,和車外的人們一樣生活。行走在黑夜里的火車被篝火照亮,從黑暗中鉆出,噴出的氣吹燃帳篷,火帳篷隨著火車的行駛在空中飄來飄去。
(二)超現實畫面
《太陽照常升起》的片尾很魔幻、很神奇。瘋媽在火光一閃一閉下驚奇地發現肚里的孩子沒有了,孩子生在了火車下。火車停下來了,瘋媽奔跑在鋪滿鮮花的鐵軌上,嬰兒躺在怒放的花叢中安然無恙。沒有血污沒有痛苦,孩子一笑天就亮了。太陽艱難地升起來了。還有那只會說“我知道,我知道”的小鳥。這些超現實的表現手法,在他執導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我們就看到過。《時代》周刊曾說它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國電影,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電影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可以說是姜文率性而為,拍自己的電影、筑夢的一種表現。
(三)黑色幽默
1.對老師的調侃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馮小剛飾演的胡老師被學生們惡搞了一番。那經典的臺詞:“笑話,我等什么?難道你會叫人打我嗎?你扎我的車胎,你暗害我不成嗎?”至今想來都覺得有意思。《太陽照常升起》中的老師被瘋媽的一句“你也不是什么都懂”給“開除”了。
2.對性的調侃
馬小軍把避孕套當氣球玩兒,把“氣球”拍來拍去。“長大懂事后我才恍然大悟,弟弟的出生與我偷開爸爸的抽屜玩兒那只大氣球有關。”在《太陽照常升起》中對性的暗示和調侃很多。唐叔把男女間的事比做開槍。拾掇鞋子暗指和林大夫發生肉體上的關系。“我能把你的鞋搞大,也能把你的肚子搞大。”兩部片子都和性有關,《陽光燦爛的日子》算是青春期,對性的懵懂渴望。《太陽照常升起》算是成熟期,愛欲的占有和性的滿足是主要表現。
(四)轉場手法相同
童年時期的馬小軍和伙伴們比扔書包,書包扔得很高很高,當觀眾好奇他會有怎樣的力量扔得比別人高、掉下來書會不會散落一地時,書包已經落在了少年時期的馬小軍手里。這樣的轉場在《太陽照常升起》中也有,唐妻把臉盆往空中一拋,臉盆在樹林中拋出一個弧線,緊接的畫面是唐叔帶著孩子們在樹林打獵。這樣的轉場銜接流暢,自然舒服。
(五)場景類似
馬小軍意圖強暴米蘭的事情在朋友中傳開后,他被大家孤立起來。他跳下游泳池,在里面掙扎,岸上的人像是他自己想象出來的,大家踹他、嘲笑他。《太陽照常升起》中小隊長學瘋媽踩著河邊那塊松動的草塊掉到了河里,小隊長仰在水中看到了瘋媽揮動著鋤頭劃著水。這個片段和《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那段拍攝角度很類似。
(六)家庭關懷的缺失
父愛缺失,母愛不夠。馬小軍的父親是一名軍人,常年在外,難得回家一次,又匆匆而去。對于兒子,他只是單純地用武力來教育。母親嫁給父親做了隨軍家屬后脾氣也變得暴躁了,每次訓斥馬小軍的時候連他的父親一起罵,似乎兒子的問題全在父親身上。馬小軍就是在這樣一個缺失父愛,連母愛都似乎很少的一個家庭中成長起來的。而小隊長更是連自己的父親長什么樣都沒有見過。母親瘋瘋癲癲,時不時地上樹挖坑還會給他耳光,父愛沒有母愛也同樣丟失了。兩部影片中的男主人公都沒有一個權威人士來教育他們,他們都厭學逃課。母愛也給予的不夠,他們轉而投向了別的女性,喜歡上比自己大的女性。馬小軍喜歡上比自己大幾歲的豐滿的米蘭,小隊長喜歡上漂亮風情的唐嬸。
太陽照常升起,陽光依舊燦爛。太陽底下有無畏的勇氣和熾熱的情懷,姜文在太陽下做夢,太陽為夢鍍上光暈。狂放不羈、瘋狂熱情的姜文拍著自己夢中的電影,帶我們走進他的夢。也許他的夢復雜難懂,各成命題,可我們仍舊樂此不疲,大有解密的快感。帶著對太陽的迷戀,我們期待姜文下一部“太陽”的升起。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