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藝術活動主要是形象思維在發揮作用,但是藝術也離不開抽象思維的參與。藝術抽象是一種與科學抽象不同的抽象,它與藝術知覺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終相隨。只是在創作和欣賞中兩者的關系有不同的表現。
關鍵詞:藝術知覺;藝術抽象;關系;藝術創作;藝術欣賞
對藝術知覺和藝術抽象兩者的研究一直以來就有,但是對兩者的關系研究卻比較少。筆者認為,同屬于藝術領域,這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本文試圖通過對兩者關系的梳理來探究兩者在藝術中的作用。
一、藝術知覺與藝術抽象的界定
(一)藝術知覺的界定
對藝術知覺的理解在文藝理論家、美學家那里存在著爭議,蘇珊·朗格從哲學意義上分析:“情感并不是再現出來的,而是由全部幻象,即由藝術符號排列和組合起來的幻象表現出來……把握這種‘生命的意味’的能力,就是我所說的‘藝術知覺’,這是一種洞察力或頓悟能力。”[1]她這里主要指的是審美直覺。還有人指出藝術知覺是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美的形象的反應,也是人對美的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的過程。雖然大家的理解不一致,但是大體上可以這樣理解:藝術知覺是人對展現于感官的審美對象的整體形象所作出的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反映。
(二)藝術抽象的界定
對藝術抽象的描述就更加眾說紛紜,伍蠡甫著文給藝術抽象以明確的定義:“藝術家抽取客觀事物的形象,通過藝術形式美而進行藝術概括,以表達事物的本質和藝術家的感受、情思、意境,從而塑造藝術形象、藝術典型。”[2]滕守堯的藝術抽象定義是這樣的:“所謂抽象就是剔取被再現事物的本質特征,以較簡單的形象將事物再現出來,使人對其有一個整體的和形象的把握。”[3]雖然對藝術抽象的定義并不一致,但總的說來,藝術抽象是一種藝術家將內在精神轉化為外在的物質形態的創造能力,它是對外物的知覺表象、形式要素或內在的情感生活、生命體驗等進行選擇、提煉的一種能力。與科學抽象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它自始至終都沒有脫離感性存在,是一種審美性的形象抽象。
二、藝術知覺和藝術抽象的關系
研究表明,從一開始進行知覺活動,抽象就貫穿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抽象可以將知覺情境中的對象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另一方面,抽象可幫助知覺對接觸的這些材料進行組合、提取,如把相近的、相似的組合在一塊,把能夠簡化的簡化,而這項工作都是在抽象的參與下完成的。同時這也說明了知覺給抽象提供了內容,是抽象能夠進行的基礎之一。同樣,藝術知覺與藝術抽象的關系也不例外。藝術知覺在活動時也總是會受到藝術抽象的制約和影響,在藝術活動中,藝術抽象首先是在知覺對象時,進行認識、取舍和改造,形成知覺表象;其次藝術抽象還能把多個知覺表象進行簡化、變形、組合形成新的審美意象。藝術抽象的運作自始至終是在知覺形式中進行的,沒有知覺形式的存在藝術抽象就與科學抽象毫無區別。因而藝術知覺與藝術抽象在藝術活動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終相隨的。由于這是發生在藝術中的行為,與一般的知覺和抽象的關系不同,它們的關系有著自己的特點。我們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分析:在藝術創作中兩者關系有何內容;在藝術欣賞中兩者關系有何不同。
(一)在藝術創作中
在藝術創作中,藝術抽象發揮著主要的作用。藝術創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經歷了準備階段、構思階段、創作階段。首先,在藝術的準備階段,藝術知覺就顯得較為重要。因為藝術并不能憑空產生,它需要素材,這些素材就來自于藝術知覺對生活的感知把握。但是,光有知覺還不行,因為藝術家所面對的生活是豐富多彩而又復雜多變的,他不可能留住所有的事物,所以在抽象的幫助下藝術知覺才能從日常的生活材料中感受到美,并提純出來留在腦海中,為進一步的構思提供材料。我們可以拿達·芬奇創作以基督教傳說為題材的《最后的晚餐》來舉例分析。為了刻畫作品中這個叛徒形象,他對罪犯、流氓、賭徒進行觀察。在對這些人群的知覺抽象時,達·芬奇漸漸獲得了叛徒最合適的面貌,于是這個形象成為經典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其次,在藝術構思和創作中,藝術知覺就是藝術抽象,這時的藝術家通過對儲存于大腦的知覺表象進行選擇、抽象、組合,形成新的審美意象,再把心靈的美的意象以物態化形式呈現出來。誠如一些美學家指出,如果對某一事物進行精確無誤的模仿,這樣的作品只能算是復制品,而復制品通過科技就可以做到,因而這樣的作品毫無藝術性可言。所以任何的作品,哪怕是再現性的藝術品都多多少少存在對其原樣的取舍,從而都是抽象的。這說明了在藝術創作中,藝術抽象是始終無法避免的,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創作中,藝術抽象主要有兩種不同情況:在非抽象藝術中主要是具象性抽象;在非具象藝術即抽象藝術中主要是非具象抽象。
其一,具象性抽象,是一種不脫離具體形象的抽象活動,或借助于客觀事物的輪廓、外貌、特征等形象所進行的一種抽象,在整個人類藝術史都可找到。非抽象藝術創造主要就是利用這種抽象活動,它低于抽象藝術中的抽象程度。黑格爾談到藝術抽象時曾認為,人體雕刻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實際上是具體的人體的一個抽象方面。黑格爾所談的抽象不是科學思維中完全舍棄具象的抽象,而是一種具象性抽象,是對具象的一種提煉、概括和簡化。
其二,非具象抽象。如果說具象抽象還是一種不完全脫離客觀事物的抽象,在藝術作品中仍可很容易地理解所描繪的人物情狀和環境背景。這種抽象發展下去,從簡化形象到變形、到打破形象直至對象世界最后變得模糊不清或晦澀難懂,就達到一種純粹抽象或絕對抽象的藝術形式,這種抽象還被稱為“非再現性”的抽象。很多不同種類的藝術中所有那些不傳達或意在不傳達外在世界具體信息的藝術作品——主要是抽象藝術——都離不開非具象抽象。興起于20世紀一戰前夕的、在西方各國流行起來的抽象派繪畫就是其典型的例子。
(二)在藝術欣賞中
在藝術欣賞中,藝術知覺與藝術抽象兩者的關系又有所不同。在藝術欣賞過程中,藝術知覺發揮著主要的作用,而抽象只是在知覺中起輔助作用,屬于從屬地位。藝術欣賞是指欣賞者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對藝術家所創造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體味和判斷的過程。首先,欣賞者在欣賞藝術品之前,自己本身要具備一定的藝術知覺能力和已儲存的藝術知覺表象,這樣便于面對即將向他展開的藝術世界。這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只有具備了具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也就是感知藝術美的能力,才能欣賞藝術,否則,面對最美的畫作你也無動于衷。另外知覺經驗也很重要,如果你從來沒有獲得跟宗教有關的感知體驗,沒有儲存與這有關的知覺印象,你可能很難真正理解西方藝術中的那種宗教情懷的終極意義。
其次,在藝術欣賞過程中,藝術知覺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我們知道藝術欣賞并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欣賞者也是一個活動主體,也有主觀能動性,他能參與藝術作品中形象的再現或重新創造一個新的藝術形象。我們會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藝術欣賞也是一種創造活動。而在藝術欣賞中,藝術知覺承擔了主要的創造活動,在情感的影響下欣賞者的藝術知覺會得到不斷的豐富或改變,甚至發生質的飛躍。
總之,由于人類的心理結構是一個有機的系統,不可能是機械的,所以藝術知覺和藝術抽象在具體藝術活動中不可能機械地分開,所以我們應注重兩者的聯系,而不是孤立的分析。
注釋:
[1] [美]蘇珊·朗格:《藝術問題》,滕守堯、朱疆源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頁。
[2] 伍蠡甫:《論藝術抽象和藝術形式美》,《文藝研究》1983年第1期。
[3]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218頁。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